看過很多關於唱歌練高音的帖子,大概都是說,高音的狀態就是聲帶變薄,發聲點變小,然後加上高位置之類的?

但我還是不明白,既然聲帶變薄了,邊緣化了,發聲點縮小了,聲音就應該聽起來很細,很有張力,。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歌手唱高音的時候,聲音寬厚,而且也非常高。聽起來一點都不像發聲點縮小的樣子。為什麼就能說共鳴起了作用呢?共鳴不是放大美化聲音的嗎。怎麼會讓聲音在高音的時候變的寬厚呢?求解,求解??


這個問題如果完全用SLS體系(含與其一脈相承的SS和IVA)來解釋的話確實不太容易說清楚。我們今天用CVT的思路來分析比較容易說明白。

你問題的前半部分關於點的縮小,發聲趨於邊緣化(注意和後面的Cvt Edge區分)這些貌似你已經理解了,ss iva也都有所論述。大概就是這樣:

簡單的換聲

上面這個我簡單示範了一下點逐漸縮小 音高逐漸上升的過程。

問題第二段,你提到了一個「寬 厚」問題。首先這兩個字非常的感性,並不像「高低」那樣有絕對的數據差。假設我們認定帕瓦羅蒂那樣的就是寬厚,流行歌手裡亞當蘭伯特的就算比較寬厚了(相較於楊培安這種)

cvt的觀點認為,聲音分四中基本模式,每種模式的啟動和效果都大不相同。

模式1 neutral 類似於sls最提倡的發聲模式,主張甲杓肌提供胸聲的啟動,隨著音高上升,甲杓肌慢慢均勻的退出,把聲音的主導權讓給環甲肌(頭聲)我上面那條基本就是neutral的感覺,這種聲音幾乎不可避免的越高「寬厚」損失越嚴重,並且無法提供大動態效果。

模式2 curbing brett manning最喜歡用的,類似於在哭泣的感覺中尋找頭聲,相較於n模式,curbing不論是從胸聲的保持,還是響度力度都有了一定提升:

curbing

模式3 overdrive 重點來了,或許是寬厚度保持最好的一種模式 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有音域限制,男聲無法超過C5 女聲無法超過E5(硬要作死去沖就有可能殺雞失聲)這種模式甲杓肌的參與成分最多,頗有一種「吶喊」的感覺(sls最為禁止這樣)參考nickelback主唱柴德克羅格

overdrive

模式4 edge(注意和其他流派的edge定義不同,不要混淆)這種模式恐怕是所有追求高音的歌手最為渴望的音色,比如亞當蘭伯特,賽巴斯提安巴赫(skid row)這種模式實質上就是安全的尖叫,甲杓肌無論參與度多低,都不能退出聲音啟動,哪怕最後99%都讓給環甲肌(頭聲)也不能失掉最後1%的「聲音權益。一旦丟掉,那就變成了模式1+咽音輔助(neutral like metal)

先演示edge

edge

再演示一下n like metal

neutral like metal

這4個模式還有很多變種/中間模糊態,牽扯其他的母音(英語母音),咽音(這個是基礎)。但是總體來說已經對高音的高低寬厚有了一個初步的分類作用。

在這四個基礎上,還能通過小舌未,大舌位,口型,喉位再進一步的對音色進行調節。比如低喉位增加聲音的暗度,減少亮度也會給你帶來聲音變寬厚的感覺。

喉位高低

還有大舌位 鋪平伸出讓聲音更「硬」回縮拱起讓聲音更「柔」

大舌頭位置

唇位(口型)o口型圓嘴角讓聲音更柔軟渾厚,倒三角翹唇角讓聲音更尖銳犀利(也更窄?)

口型/唇形

剩下的還有一些上下牙暴露程度,軟齶的反射形狀就不一一示範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聲音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調節,最終調節出來的效果和你的生理構造(比如如果你身高159那寬厚度肯定比不過一個同等調節度的189大漢)個人喜好(根據你對音樂風格情緒音色的自我認知)有關。

但是一定範圍內的寬厚明暗軟硬都是可以改變的。

隨手看到一時興起,就連碼帶錄,部分示範精確度可能不太高,望各位輕拍。只是一些個人愚見,希望幫到提問者。


厚重的高音,火星哥應該比較好的例子了。

首先從聲帶運作的範疇說。

以下拿目前我們看得比較多的sls和iva體系來說。

像sls和iva兩個相近的聲樂體系,對於高音聲帶運動的方式理解也有所不同。

sls認為高音是聲帶逐漸變薄,但是聲帶仍然保持是完全振動,也就是處於一種壓縮狀態,讓聲音自然的產生邊緣振動,從而通過邊緣振動加上聲帶的拉緊得到越來越高的音,這樣的方式,聲音的統一性更高,更趨向於真聲。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傳聲動作來調節音色。

如果我們保持聲帶振動面不變的話,通常會得一個比較結實的高音,類似火星哥。需要非常高的音,又不想走鼻咽腔,又要保持振動面不變以免聲音變得輕柔明亮的話,就需要保持足夠的邊緣振動,所以我們會聽到火星哥的聲音是會有一些啞的。

Iva認為高音是聲帶和拉鏈一樣,隨著音高上行而逐漸拉上,聲帶振動範圍會越來越小,到達純頭聲的部分聲帶閉合三分之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振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另一個意義上的點小,當聲帶的振動面變得更小的時候,聲音的折射會更高,帶來更多的頭腔泛音。

兩者上高音的區別就在於,sls是聲帶拉緊後,將發聲趨於邊緣化,然後聲帶整體邊緣振動。

Iva是聲帶閉合後,將發聲趨於邊緣化,但閉合部分不震動,只有聲裂口部分邊緣振動。

一個是聲帶變薄得到的點小,聲音寬而實。

一個是聲帶變薄減小振動範圍得到的點小,聲音集中。

如果你用聲音的寬窄判斷,後者才是點小。

如果你用聲音是否有芯判斷,兩者都是點小。

所以相對來說,serh老爺子的sls教程這樣的發聲狀態,會更趨於說話的方式,比較容易突出個人音色,共鳴的部分,會交給歌手自己選擇。

而另外,ss里,布萊恩曼寧的教程,通常在高音的練習上,見效比較快,但容易導致歌手的聲音比較統一的趨向於明亮,而且裡邊高喉位練習很多。

再更簡單的說。

用sls的方法,你會更有嘔吐的感覺,這傾向於我們平時說話的用氣和聲帶振動的方式,基於你本嗓來開發。

用iva或者ss的方法,你會更有咳嗽的感覺,這能保證通過訓練讓你突破聲帶條件限制,唱出更高的音。


然後是共鳴部分。

關於高音的亮和暗,同樣會在聽感上影響你對高音的厚度認知。

比如同一個音高,我們會偏向認為音色暗的聲音比較寬厚。

這其中我認為一個關鍵點在於我們小舌頭的位置。

之前有一本丹麥的聲樂教程,以解剖學為原理的,也闡述過。

先看下圖小舌的位置:

當小舌頭完全升起的時候,實際它向後飛了,這個時候,小舌頭會擋住鼻咽腔的通道,讓更少的氣息通過,而到達鼻咽腔的氣息變少,那麼面罩上也就是高位置的共鳴也會變少,額竇的泛音也一樣。

這個時候,我們的聲音就重,暗。

當我們小舌頭朝舌根靠近的時候,鼻咽腔就會更打開,這樣氣息就會更多的上去,聲音就會比較有高位置,明亮而靠前。

兩個發聲沒有哪個不好,但是後者通常是我們提倡的方式,因為上高音會更輕鬆,也更容易通過練習上高音。

前者因為氣息弧線更低,一個是難上高音,二個初學容易出現乾嚎的情況。

但是前者如果一直練下去,因為前者氣息弧線更低,所以更容易找到蝶竇共鳴,就是出現類似瑪利亞凱麗和張惠妹那樣的音色,但是需要下非常大的功夫。

如何讓小舌頭比較靠近舌根呢?

把舌後部拉開放平就好,蓋住下齒,軟齶適當抬起,小舌頭就會有個下拉的動作。

找氣息弧線,讓氣息貼著後咽壁上來,可以嘗試用小舌音來發聲。


舉個例子,韓磊應該能夠算是又高又寬厚的代表分手了吧。可是,我們來看看,韓磊現場最高音能夠到達哪裡呢,通常都在B4以下。

從物理角度來說,高音的本質便是細,聲音越高,也就伴隨著相應而來的越細。

之所以G4——B4能夠唱出來寬大,厚重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G4——B4在一個大尺度上來說,根本就不算是高音。對於男生而言,確實比較高,可是,如果擱女生眼底,便是中低音了。我不信哪個男生能夠在C5以上唱出寬大厚重的效果,寬大、厚重,與高音本身便是相悖的。「高音」與「細」的關係,相當於「瘦」與「輕」的關係。

再來說說技術問題,即便韓磊那麼寬闊厚重的G4——B4,實際上,也已然邊緣化,發聲點變小,並且程度還不算低。可是,他的邊緣化程度,以及他所演唱的音域,多的他能夠在發聲點小的前提之下,最大基礎釋放他的共鳴。共鳴和發聲點小本身就是能夠同時存在的。


問不如先去找個老師把聲樂理念學會,你認同信仰這個藝術價值之後,你才能從基本原則不變的前提上獲得你想要的答案。

很多人對於流派概念很模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最後的結局一定是殊途同歸的,這個毋庸置疑!萬事開頭難,入了門之後更難,只有真正頓悟了,才覺得一切不難!準確的講就是源自於不了解,無認知,沒有契合藝術氛圍的學習價值!

你現在所感受到的一切一切疑惑,都源自於無認知,缺少一個堅定的聲樂學概念!還有就是不自信,有盲從心理,搞清原理之後,思緒清晰根本沒這麼多問題了!


大致說下我的看法

聲音集中和聲音擠壓出來的細其實是不同的(良好的喉位和閉合以及氣息搭配會讓高音聽起來高集中,但不會變的很薄很進,仍然是鬆弛舒服,加上用到共鳴豐富就好聽渾厚),而高音寬厚豐富在實際唱歌中,主要原因

1 聲帶發出的基礎音質量優良,聲音不虛,且集中。

2 在唱歌中,咽腔打開之後,所有的共鳴腔都是相通的,我們在唱高音時候雖然強調高位置共鳴,只是說高位置共鳴最明顯,聲音依然會傳到胸腔和口腔這些地方依然會有共鳴,而做好打開,用好全部的共鳴,且用上這些共鳴,主要先決條件 首先是基礎音優良,就是聲帶閉合與氣息搭配的協調,氣聲轉換效率高,然後是聲道通暢讓聲音進入高位置共鳴腔,但不僅僅進入高位置也進入其他腔體或者引起共振,打開之後也會讓聲音順利的傳出。所以豐富的原因 不僅僅是基礎音優良(不好且漏氣的聲音,不會引起良好的共鳴)也是用了最多共鳴腔(你不僅僅有高位置共鳴,還有其他腔體共鳴,只是它們比例不大),最豐富的共鳴。

共鳴,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聲音引起的腔體的共振效果,也是聲音多次反射重疊變的渾厚。

很多文章我會提前發到我的微信公眾號的CCSING2018,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TAG:唱歌 | 聲樂 | 唱歌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