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美食之旅,這些你都吃過嗎?
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美景與美食交融的都市,歷史與現代齊飛的感覺,無錫就是這麼一座城市,太湖的美食文化,能讓你垂涎欲滴。
醬排骨——無糖不成菜
無錫醬排骨烹制十分講究,。一是選料精,需取三夾精的草排為原料。這種草排為原料。這種草排,一頭豬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點是肉質細嫩。二是作料要好,需要用黃豆醬油,綿白糖,老廒黃酒,還有蔥、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調。三是操作要嚴,一百斤生的肉骨頭,要加醬油十二斤,白糖三斤,黃酒三斤,用文火燒兩個小時。最後製得六十四斤左右的無錫排骨,並保持其特色。
無錫的肉骨頭色澤紅亮、骨酥肉爛、咸甜適宜,賣相非常誘人。
無錫小籠——皮薄鹵多,無錫名點
無錫小籠選用上等麵粉製作、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饅頭緊酵皮薄(傳統無錫小籠饅頭做法中,饅頭皮不發酵,因此蒸熟後皮薄而不破,很有嚼勁)、餡多鹵足、鮮嫩味香,秋冬時,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無錫小籠外皮薄得近乎透明,內餡甜而不膩,咬一口,滿是湯汁,任何調味蘸料都是多餘。
三鮮餛飩——皮薄、陷多、湯鮮
三鮮餛飩起源於錫山市東亭鄉民間,後逐步發展為無錫傳統名點。鮮肉、開洋、榨菜製成餡心,故稱「三鮮」。並以肉骨頭吊湯、豆腐乾絲、蛋皮絲為佐料。
皮薄、餡多、湯鮮的三鮮餛飩,是無錫最受市民喜愛的大眾化點心。
太湖三寶——白蝦、梅鱭和銀魚,古時貢品
太湖白蝦—素有「太湖白蝦甲天下」之說
太湖白蝦,生長在太湖開闊的水域,屬淡水蝦類。體色透明,頭部有須,胸部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湖州府志》載:白蝦,出太湖,色白殼軟,而味鮮……。
民間美食者喜用白蝦製成醉蝦,別有一番風味。
新上市的白蝦,做一晚三蝦面(蝦肉、蝦子和蝦腦),鮮得來!
梅鱭—太湖中的王者,最是鮮美
梅鱭,又名湖鱭,俗稱毛葉魚、刀鱭,宋代蘇東坡稱為「銀刀」,又名湖鱭其他地區也有稱為鳳尾魚或烤子魚。鱭魚,體側扁,腹稍潤、尾細長,銀白色;體形略扁薄,頭尖小而口大,兩眼著生於頭的前上端,腹部稍闊,尾則細狹,鱗細色白,整體呈窄長的毛竹葉狀。
梅鱭無論是清燉、紅燒、香煎、刀魚餛飩等等都適宜,直接清蒸最是鮮美。
銀魚—春後銀魚相下鱸,魚中珍品
銀魚,俗稱麵條魚,或麵杖魚(古稱膾殘魚,又稱麵條魚),身長數寸,體長略圓,相傳吳王食膾有餘棄於水中,化而成魚,古亦稱膾殘魚(銀魚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銀箭離弦之故)。可知太湖銀魚被開發為我國珍貴食用魚種歷史之久。無錫名貴特產,清康熙年間被列為貢品。國內諸多銀魚品種中,以太湖短吻銀魚最佳,產量最多。太湖銀魚體細長、潔白如玉、晶瑩透亮,肉質鮮嫩細膩,無骨刺、無腥味,營養豐富。
明朝詩人王叔承所寫的「冰盡溪浪緣,銀魚上急湍,鮮浮白玉盤,未須探內穴」詩篇就是對銀魚的贊詠。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菜肴中的名菜。
將銀魚通條拖上調好味的麵糊,下六成熱的油鍋中慢炸而成,外皮香脆,魚肉鮮嫩。
無錫油麵筋——鬆脆、噴香、團團圓圓
無錫油麵筋是江蘇無錫傳統的地方名菜,屬於素菜,始於清乾隆時代(18世紀中葉)。由麵粉、肉餡等食材製成。
當初的製法是將篩過的麩皮加鹽水用人力踏成生麩(又稱麵筋),再將生麩捏成塊狀,投入沸油鍋內煎炸,成為球形中空的油麵筋。清水油麵筋的稱呼在清代末年(19世紀中期)出現。
不少無錫人年夜飯的暖鍋里,一定少不了肉釀麵筋。
玉蘭餅——江南名小吃
玉蘭餅創始於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50年)由無錫孫記糕團店創製的,因正值玉蘭花開時節而得名。做時選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小塊,做成餅胚,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烙,呈金黃色。品質以外皮香脆、內殼軟糯、甜咸適口、香味誘人為好。
肉餡要事先拌好佐料,包在糯米和成的面里,然後下鍋煎。煎好後的玉蘭餅色澤誘人,色澤金黃,外皮酥脆,餡心軟糯。
梁溪脆鱔——口感鬆脆、味濃汁酸
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曾稱太湖脆鱔。是江蘇鱔餚中別具一格的傳統名菜,飲譽海內外。此菜據傳是由太湖船菜——脆鱔發展而來的。早聞於太平天國年間,無錫有梁溪河,西通太湖,無錫遊船常由此河駛入太湖,於是船菜中頗受青睞的脆鱔被稱作為「梁溪脆鱔」。經無錫幾代名廚改進,此菜日臻完美。
梁溪脆鱔由鱔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成、鬆脆適口、味濃汁酸,即使保存幾天,也不致發軟。
桂花糖芋艿——花香撲鼻,汁濃而甘甜
先將芋艿用開水加鹼水煮成8成熟撈出吹乾,再用冷水沖一下。將白糖放入鍋內,加水燒開,放入芋艿,桂花煮熟即成。
色澤紅潤光亮,香氣撲鼻,甜滑爽口,質地細膩。
腐乳汁肉——肥而不膩,酥爛入味,甜中帶咸,色澤紅亮
據說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由無錫聚豐園菜館廚師王榮初刨制。原用紅腐乳作調料,現今用紅曲米,把肉燒成紅腐乳大小,借用紅腐乳的形與色,故得其名。又不斷改進,把腐乳汁肉與鹵鴨同燒,鹵鴨與汁肉的滋味互相滲透,肥而不膩,酥爛入味,甜中帶咸,色澤紅亮,乃無錫喜慶筵席中常用的大菜。
無錫太湖船菜中,上此菜時還增配有荷葉夾子,用來夾著汁肉同吃,既以面點代飯,又使面點混和著汁肉的酥肥香潤,可謂別有風味
鏡箱豆腐——金鑲白玉箱
20世紀40年代,迎賓樓菜館廚師劉俊英對家常菜油豆腐釀肉加以改進,將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餡中增加蝦仁,烹制的豆腐餡心飽滿,只形美觀,細膩鮮嫩,故有肉為金,蝦為玉,金鑲白玉箱之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