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 第一章讀書筆記
溝通的藝術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第一章 人際溝通入門
第一章主要講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我們為什麼要溝通?
二、溝通的歷程。
三、溝通的原則與迷思。
四、如何成為溝通高手?
一、我們為什麼要溝通?
獨處是受歡迎的調劑品,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但當這時間與空間超過了某個臨界點,獨處便從愉快變成了痛苦。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人際關係,都需要溝通。
①、生理需求。溝通非常重要,溝通的存在與否對生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溝通中創造出積極關係的生活更健康,與他人交談可以減少孤獨感和與之而來的疾病。
②、認同需求。溝通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唯一辦法,我們是聰明或遲鈍,動人或醜陋,精明或笨拙,都是由他人對我們的回應決定的。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時只是微量的,甚至沒有自我認同感,我們是在別人詮釋我們的過程中才逐漸明了自己的誰。而在童年時期所接收到的信息最為牢固,他人的影響會貫穿我們一生。
③、社交需求。溝通可以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這些社交需求包括遇羅克、感情、友誼、解悶、休閑和控制等。
④、實際目標。溝通是達成溝通學者所謂的工具性目標最好用的方法。(工具性目標(instrumental goal)是指讓他人按照我們的方式去表現。比如跟髮型設計師說你只需要修建發尾,與家人協商家事的責任義務等等)。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我們一直討論的五個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二、溝通的歷程。
溝通是有關使用信息來生成意義的過程。
早期的研究者將溝通視為一門社會科學,研究者建立了各種模式在說明溝通的歷程。
①、線性溝通模式(linear communication model),在此模式中,溝通被描述為發送者對接收者所做的事。
線性溝通模式是存在缺點的,兩個人面對面交談的時候,只有一個發送者和接收者嗎?或者兩人同時是發送者和接收者?當你發送一份電子信息,溝通僅發生在虛擬狀態嗎?還是信息的意義會受到更廣泛因素的影響,比如文化、情境或者兩人過去的關係之類。所以有了以下新的溝通模式的出現。
②、交流溝通模式(transac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l),更新且擴充了線性模式,它更準確的掌握了人類溝通的獨特性。
交流模式也說明了,溝通者通常有著不同的背景(environment)。背景來自溝通者自身的經驗,這會影響我們理解別人行為的方式。
A與B兩人重疊的背景部分,這塊區域顯示的是,不同的溝通者之間共通的背景。如果這塊重疊的背景越來越小,那麼溝通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交流模式也保留了噪音的概念,但是擴大的原有的範圍。
線性模式中,噪音指溝通渠道的噪音,即所謂的外在噪音(external noise),例如吵鬧的房間和充滿煙味的擁擠房間之類的。
交流模式中認為噪音也可能出自溝通者內部,包括生理噪音(physiological noise)如生病、疲倦、失聰等。也可能面臨心理噪音(psychological noise)如一個學生因為考試成績太差、心情太沮喪而無法弄清楚她出錯的地方。心理噪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問題。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上述討論總結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義,溝通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其參與者處於不同但又有所重疊的背景下,經由交換信息而建立關係,關係的品質會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干擾。
有了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思考人際溝通和非人際溝通的區別了。
③、人際溝通與非人際溝通
有一些也正可以幫助我們區分人際溝通與非人際溝通。
第一個特徵:獨特性(uniqueness)
第二個特徵: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ility)
第三個特徵: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ce)
第四個特徵:公開(disclosure)一部分私人信息
第五個特徵:內在的回報(intrinsic rewards)
人際溝通就像膏粱厚味,適度品嘗才是好事,吃的太多就會讓你不舒服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我們當面或通過社交媒體遇見的每一個人建立非常私人化的關係。事實上,質化人際溝通因為少見而凸顯了它的價值。
三、溝通的原則與迷思。
溝通的原則
①、溝通可以是有目的或無目的的行為。
②、不溝通是不可能的。無論你是說出口還是沉默,是面對還是逃避,是情緒化地應對還是擺出一張撲克臉,你都將自己的想法和感覺發送給了對方。因此增進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一起討論對彼此行為的解讀和想法,知道你們能夠協商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含義。
③、溝通是不可複製的。溝通是一段進程中的過程,因此不可能複製出完全相同的事件。上個星期,一個友善的微笑拉近了你和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但這不代表明天在另一個人的身上會同樣奏效。
④、溝通的不可逆轉的。在某些時候,進一步的解釋可以澄清對方的疑慮,道歉也可以平復對方的創傷。但是也有些時候,你說的再多,都無法消除你在讓人心裡留下的印象。
⑤、溝通同時具有內容和關係兩個向度。內容向度(content dimension)是指雙方明確討論的信息,而所有信息也都帶有關係向度,用來表達你對對方的感覺。
有時候你可能只著重某個信息中的內容向度,例如你可以不在乎客服代表對你的想法和感覺,而只關心她是否安排了技術人員維修你的汽車。但是在其他情境里,信息的關係向度(relational dimension)就要比你們討論的內容更加重要了。
溝通的迷思
為了避免陷入人際溝通的困境,請注意以下幾點:
①、溝通的越多不見得溝通的越好。消極的溝通越多,帶來的消極結果也只會更多。即便你本身不愛斤斤計較,過多的溝通也會適得其反。
②、意思不在字眼裡。溝通(communicating)並不是等同於把話說出來(saying),有些對你來說的恰到好處的表達,到了其他人耳中可能會解讀出完全不同的意思。
③、成功的溝通並不表示彼此理解。互相理解是成功溝通的指標,但有時候溝通很成功,兩個人卻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對方。比如說,我們經常刻意地模糊回應,以便刻意不傷害對方的感情。
④、溝通不會解決所有問題。清楚明白的溝通有時還會成為引發問題的原因。例如,朋友要求你對她新買的價值200美金的套裝誠實的給予意見,而你真的照實說,「我覺得它讓你看起來很胖。」,這句話造成的傷害要遠遠超過它帶來的好處。
四、如何成為溝通高手?
有效的溝通必須包括,能在大多數情況下維持或增進關係,並藉此實現自己的目標。換句話來說,能力既要求有效性(effective),又要求適當性(appropriate)。
溝通能力包括以下幾個特徵:沒有理想的溝通之道,溝通能力依情境而定,溝通能力可以後天學習。
溝通高手的特質:
①、擁有多樣的行為反應。溝通高手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溝通行為中選擇他們的行為。假如你在面對棘手的情況時,只能運用其中的一兩種方法,例如只懂得保持沉默、或者永遠只會暗示,那麼你成功的機會將會減少很多。
②、挑選恰當行為的能力。僅僅知道許多不同的溝通技巧並不能保證成功,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最有效的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當你無法決定要做出什麼反應時,你可以根據以下三要素進行判斷:情境(context)、你的目的(goal)、對他人的認知(knowledge of the other person)。
③、表現行為的技巧。
④、認知複雜度(cognitive complexity)。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問題,可以讓你避免反應過度或者發生誤解,而且增加了有建設性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概率。
⑤、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是指如同對方那樣去感受與經驗對方的處境。現在,你只需要之道他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你對此的感受,對於你成為一個溝通會高手來說是十分有用而且重要的。
⑥、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自我監控能使你更好的了解自己,自我監控者能將自己的意識部分地抽離出來,並以一種超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我看起來就像個白痴,根本不像我自己。」
⑦、承諾(commitment)。承諾是有效溝通——至少在質化人際關係中——的區辯特徵之一。那些看起來關心人際關係的人要比那些不關心的人更善於溝通。這種關係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向他人做出承諾,第二關心的是信息。
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想要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者,要求我們對每一種文化的習俗都保持開放理解的態度,在文化交流的規則里沒用什麼「正確」或者「錯誤」,有的只是單純的差異。
跨文化溝通的要求,最好具備以下品質:動機、容忍模糊性、開放心胸(溝通高手則傾向於認為那些人之所以與我們行事不同,只是因為他們遵循的規則已經支配了他們一輩子)、知識和技巧、專註力。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使用三個策略進一步加強自己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1,被動觀察(passive observation)是指留意不同文化中的成員的行為舉止,並在實際的溝通中有效運用到你洞察到的見解。
2,積極策略(active strategy)是指通過閱讀相關書記電影等方式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3,自我袒露(self-disclosure)是指自願講自己的信息透露給想要進行溝通的跨文化對象。「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我該這麼做才對?」
溝通的能力是一種人人都可以擁有的技巧,它能幫助你在維持現有關係的前提下從他人身上獲得你所尋求的信息。溝通高手不僅能夠準確理解對方的觀點,還能帶著同理心做出相應回應,他們還會在溝通中監控自己的行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