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到底在近代造成了哪些阻礙?以至於到了『推出』拉丁化或者廢立的地步。

這些問題解決了嗎?如果有解決的,又是如何解決的。


主要是三點:第一難學,筆畫太多;第二難念,各地語音不同,有些地區甚至一個村對於一個字都有不同語音;第三難理解。一個字有多種含義。

我之前正好寫過系列文章,現在剪貼如下。任何人沒經過我的允許不得轉發。

(一)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與西方的距離越來越大了,因此,許多仁人志士希望向日本那樣對中國文化進行徹底改革。從李鴻章等人開始探索的聯日、聯英、聯俄到中日結盟,再到康有為的異想天開——英美中日合併,甚至還有人主張中國要想富強要徹底日化,被日本吞併也無妨。前者我們還可以說是救國主張,後者則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論調。對於後者來說,無論其多麼喊著救國,其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中國文化確實有很大問題,但是遍看世界,在世界諸文明古國中其文化能夠綿延四五千年而不間斷且在今天世界能佔據重要地位的國家,舍中國能有誰?可見,中國文化的綿延力度多麼強大。中國文化的根基在於人心,而人心的根基就在於——漢字。

1898年10月4日,宋恕(後排左三)和譚嗣同(右一)、梁啟超(前排左一)、孫寶瑄、汪康年、吳嘉。漢字拼音化改革由維新派開始。

一、晚清的廢漢字變漢語為拼音的主張

1919年的五四運動,掀起了對傳統中國文化特別是文字、文學的改革大幕。眾所周知,陳獨秀等人主張用白話文,至今許多人都認為五四運動有過激化一面,然而,更過激的其實是非漢字,將漢語進行拼音化。這種思想的源頭要追溯到1891年俞樾(晚清國學大師1821-1907年,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的弟子宋恕(1862—1910,溫州市平陽縣萬全鎮鮑陽村人。原名宋存禮,字燕生,號謹齋;改名恕,字平子,號六齋;後又改名衡。國學大師,20多歲即馳名浙江)。

宋恕主張「造切音文字」,切音就是「拼音」(合聲)。在他1891年成稿的 《六齋卑議》 中,他提出「江淮以南,須造切音文字多種,以便幼學」;仿效日本,強迫教育推廣,兒童入學要先教拼音,後教漢字(《變通篇·開化章》)。這一主張得到後世承認,包括你我在內上學第一天學的就是拼音,當然,我們學的和那個時期的拼音是不一樣的。

他解釋必須要對漢字進行改革的原因是:白人男女都識字的國家不同,多的高達九成,少的也有好幾成。但是我們黃種人呢,日本最多,印度也有4%。我們中國呢?先秦時期我們的教育非常好,男女沒有不識字不字書的。秦朝以後我們頻遭各種劫難,人也日漸昏愚。今天呢,男人識字的不過百分之一,女人識字的也就四萬分之一,比印度差多了,更甭說與日本比了。人們不識字這麼多,民眾解除自身的困苦怎麼可能呢?所以,應該像日本學習,下教育令:令六歲到十三歲必須上學,不上的就對其父母進行懲罰……

第一個拼音方案出自盧戇章(1854年-1928年10月28日,字雪樵, 福建同安人)。1892年,他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個人自費,由廈門五崎頂倍文齋刊印)。後世將這一年定為中國漢字改革元年。

宋恕

由其開先河,從1892年到1910年,僅僅19年間,全國各地共有28種方案出現。其中,漢字筆畫式14種;速記符號5種;拉丁字母式5種;數碼式2種;自造式1種;康有為方案。此為倪海曙統計。

從整個拼音化改革運動看,改革者們仍然以中國傳統為基礎,中國自古就有反切拼讀原理,因此,主流方案基本上是拼寫官話音的雙拼制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

二、反切及拉丁語化拼音

漢字當然自古就有注音的方法,否則,幼兒怎麼識字?古代注音主要有四種方法,即直音法、讀若法、譬況法、反切法。

(1)直音法就是A,音B。比如我的筆名孟錛的錛,注音就是「錛音奔」。

(2)讀若法就是A,讀若B。「錛讀若(如、近、似)奔」

(3)譬況法就是說明注音字的發音方法、發音部位。常見的用語是急言/緩言;短言/長言;內言/外言等。例如:伐(讀伐長言之)人者為客;見伐(讀伐短言之)者為主。

(4)反切法就是。A,BC切;A,BC反。例如:

錛,伯森切;A稱為被切字;B稱反切上字取聲;C稱反切下字取韻。

至於聲調的規則就是上定清濁,下定四聲。

錛,伯b、森ēn;貢,古送切,即古g、送òng

盧戇章

上面我們用到了拉丁字母,而拼音化改革最終也是以拉丁字母作為改革基礎,《一目了然初階》拼音方案也是如此。盧贛章從1882年就在對此進行摸索著,最終他主體採用了拉丁化漢語拼音反感。拉丁化就是拉丁字母,又稱羅馬字母,它和、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西里爾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拉丁字母源自希臘字母。

拉丁字母是義大利半島最早的島民拉丁人創造的,古羅馬滅亡前共包含23個字母,其中有16個輔音字母B、C、D、F、Z、H、K、L、M、N、P、Q、R、S、T、X,4個母音字母A、E、I、O,和一個音值不定的V。11世紀時增加了J、U、W,形成了今天的26個字母。古代拉丁字母只有大寫字母,書寫並無標點。

盧氏的拉丁化漢語拼音共有36個字母,18個為拉丁字母、17個為拉丁字母變體、1個希臘字母。

對於盧氏的方案,人們將其歸納為容易學、容易識、容易寫。

在盧的基礎上朱文熊在1906年出版了《江蘇新字母》、劉孟楊1908年出版了《中國音標字書》,至此,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注音的載體基本已成共識。

朱文熊版是32個字母:26個拉丁字母、6個拉丁字母變體(形式很簡單5個拉丁字母倒著寫、1個橫著寫)。而且朱文熊還創造了字母標調的方式。

劉孟揚則是第一個用官話拼寫的方案,在此之前都是各地方言。

朱文熊(1883—1961),蘇州崑山人。

三、廢除漢字聲音驟起

本來漢語拉丁語化拼音發展形勢不錯,漢語改革已經非常好了。但是就在這時,以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為代表的人則開始對漢語、漢字進行了大規模批判,他們說:

以吳稚暉為例,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漢字拙劣,野蠻不能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世界語先進優良。

他說:中國文字為野蠻,歐洲文字為較良,萬國文字淘汰歐洲文字之未盡善者一而去之,則為尤較良。棄吾中國之野蠻文字,改習萬國新語之尤較良文字,直如脫敗絮而服輕裘。

在他們的雜誌《新世紀》上,吳稚暉在第71號發表了《書蘇格蘭君〈廢除漢字議〉後》,將漢字稱為:野蠻之符號、野蠻之筆劃、野蠻時代之名物。

他們認為荷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的世界語才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正確

劉孟揚(1877—1943)字伯年,天津人,回族,清末秀才。天津著名女社會活動家劉清揚(周總理的入黨介紹人,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的大哥。

(二)

1.他們為何認定漢字是中國文化野蠻落後的代表

這是當時中國既得利益集團內部的中國向何處去的思考與實踐。在民間,各種聲音更多了,例如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等,在這期間,關於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有很多分支,其中對於漢字的改革的探索,其目的就是為提高中國人的男女識字比例,從而,更好地學習西方先進位度、科學。

漢字改革以傳統的反切法拼音為基礎,對拉丁字母進行了漢化,這種拼音改革好處顯而易見。但是,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維新變法的失敗、孫中山武裝推翻清廷行動的感染,進入20世紀後,中國民眾特別是底層精英已經厭煩了清廷的各項假改革,浮躁的氛圍出現了。在這種浮躁的暴力化思維下,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也隨著開始武斷、極端。

正如隨著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大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自信,甚至沉渣泛起一樣。在面臨著民族、國家危亡狀態的中國匹夫們,也日漸不自信,似乎只有全盤西化、徹底放棄傳統文化才能救中國一樣。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其實與國家實力是相關的,因此,此時人們的民族自信心或高或低,絕對了傳統文化的好與壞。

在力主廢除漢字的人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是邪惡的,而漢字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就是邪惡的落後的野蠻的代表。

2.廢除漢字代表人物:國民黨四大元老

晚清漢字改革主要是進行拼音化,其代表大多與維新派相關,一共有29位代表人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宋恕、盧戇章、朱文熊、劉孟揚,主要內容詳見「」一文。

維新變法失敗後,在漢字改革方面出現了「廢除漢字」主張,其代表人物是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等。而他們都是「革命黨」,被國民黨尊奉為「四大元老」,另外一位是蔡元培。蔡元培在「廢除漢字」上也是持支持態度的,只不過,因為其地位,很少有學者將其作為批判對象而已。

除了國民黨四大元老之外,「廢除漢字派」對漢語、漢字進行批判的核心思想就是:漢字拙劣,野蠻不能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漢字難寫難說,因為方言龐雜讀音甚多不易於交流。世界需要一種文字進行交流,那就是人類文字,漢語僅僅是民族文字。所以,人類文字是優於民族文字的。

但經過他們的實踐,「廢除漢字派」認為:廢除漢字時機未到,廢除之前先應對國語進行統一,主體就是漢字的拼音化。為此,廢除漢字派經過實踐的失敗後,心中帶著憤懣重新回到了漢字拼音化之路。

(1)吳稚暉

吳稚暉(1865—1953),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的獲得者。江蘇武進人。因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刺激,他於1901年留學日本,希望向西方如何救中國的真辦法。其後,被遣返回國。

1902年,他和蔡元培等人成立了上海愛國學社,1903年夏,章士釗為《蘇報》的主筆,吳稚暉便也向其供稿。其後,清政府因該報反清色彩濃厚,發出了逮捕命令。他迅速逃亡英國。1905年,與孫中山在倫敦見面後加入了同盟會。1906年,參與創建了《新世紀》報。

他批評中國文字為:中國文字為野蠻,歐洲文字為較良,萬國文字淘汰歐洲文字之未盡善者一而去之,則為尤較良。棄吾中國之野蠻文字,改習萬國新語之尤較良文字,直如脫敗絮而服輕裘。

在他們的雜誌《新世紀》上,吳稚暉在第71號發表了《書蘇格蘭君〈廢除漢字議〉後》,將漢字稱為:野蠻之符號、野蠻之筆劃、野蠻時代之名物。他們認為荷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的世界語才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正確道路。

張靜江

(2)張靜江和李石曾

張靜江(1877—1950)是浙江湖州南潯鎮人,出身於絲商巨賈之家。他的家族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隻小金狗」之一。當時的民間傳說家財達千萬兩以上者稱『象』,五百萬兩以上不足千萬者稱『牛』;一百萬兩以上不足五百萬兩者叫『狗』。張靜江的姥爺龐雲矰家族也是「四象」之一。1898年21歲時,其父親花費10萬兩白銀給他買了個二品候補道銜。

因為其家族財富深厚,當結識了孫中山後便成為了他的錢袋子,中山先生為此稱其為「革命聖人」,蔣介石稱他為「革命導師」。張靜江在四大元老中的職位最高,曾經當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因為有錢,張靜江對於孫中山革命理念的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甚至孫中山逝世後的遺囑簽字人第一位非親屬就是他。簽字證明人依次為:宋慶齡、孫科、張靜江、吳稚暉、宋子文、孔祥熙、戴恩賽、邵元沖、戴季陶、鄒魯、陳友仁、何香凝依次簽字為證明人,汪精衛署筆記者。

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陽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

3.今天的廢除漢字派

「廢除漢字」的觀點是錯誤的,但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例如認為中國應該通行英語,其實,吳稚暉在提出的「廢除漢字三步走」的目的大到了。

吳稚暉認為,廢除漢字前要做好三件事情(他的解釋我按照現在我們的教學層級進行說明):

其一:推廣音訓於百姓,首要方法是人手字典一冊,提高全民知識水平。

其二:中學開始要懂一門歐美日語言(其實主要就是英語日語俄語),大學後必須人人會兩門外語。

其三:增加中國人與外國人交流的即回,這樣,人們就會體味到使用世界語的便利,就會自覺放棄漢字。

也許他說的對吧,如今就有許多人認為英語可以替代漢字,至少兩種語言是必須的。但我認為:廢除漢字派的觀點,是源於中國落後挨打的時期,他們探索漢語改革甚至廢除漢字乃是為了救亡圖存。很大程度上,他們是沒有了民族自信心。

世易時移。現如今,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說:我們的漢字雖然難學?我們為何能學?文字和語言都是一國、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按理說即使載體沒了民族文化同樣延續。假如真的有一天,世界大同,我們的民族文化也應該是大同文化的主體。

這是我的信念。

保存一生的信念。

我堅信,漢語、漢字將不會在我生命消失前衰敗,因為,既然我們能延續五千年,我們同樣有理由再持續五千年。


1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明 | 拉丁化 | 漢語拉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