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DPD?
原作: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譯者:Cain
人在一生中,大多都曾無意識中在某個瞬間有過人格解體的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偶爾感覺與自己隔離開,恍若一個局外人,正旁觀自己的生活。或許在遭遇親人的離世後,你發現原本熟悉的一切變得陌生。那個人站在那裡,以你的名義接受安慰,一邊與他人握手,一邊喃喃著感謝的話,像個機器人,而你卻在旁思索著存在的理由。又或許是2001年的911事件過於悚目驚心,顛覆了你的認知,導致你感到與他人隔絕,彷彿你從此陷於那場噩夢中無法醒來。因遭遇自然災害或家庭成員的過世等悲劇而產生這類體驗是很常見的,而且,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解體體驗也會自然而然消退。
然而,可能的情況是,你開始閱讀這本書,不是由於災難發生時你出現了短暫的人格解體表徵,而是因為解體癥狀已經滲透至你生活的每分每秒。每天早晨,你伴著鬧鐘醒來、吃早餐、上班、與家人交流——你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些動作,不帶一絲感情、沒有任何慾望、心緒毫無波瀾。也許你必須掐一下大腿,才能確定它是真實存在的身體的一部分。日常交流聽起來非常陌生,普通物件看起來生疏,就連你自己的孩子也顯得冷淡疏離。你的世界猶如夢境般虛幻,似乎你的身體擺脫了你的意志而獨立運作。
什麼是人格解體?
大約50~70%的人聲稱他們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經歷過人格解體,因此,有過人格解體的體驗並不一定意味著患上某種心理障礙(Dixon 1963)。不過,據估計,人格解體症(DPD)作為這種人類現象的慢性病症,大約只出現在佔總人口2%的人身上(Sierra 2008)。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指南》(DSM-IV-TR)(APA【美國心理學會】 2000)(用於診斷各種心理障礙的心理健康參考指南),以下癥狀可作為人格解體症的定義和判斷:
- 與思維或身體隔離開,彷彿自己只是個旁觀者,這種情況長期存在或反覆出現。
- 人格解體的癥狀對你的社交、工作或生活其它方面造成了明顯的困擾或嚴重的損害。
被確診為DPD的患者,必須能夠完成「現實感測試」;意思是如果如果患者存在人格解體的癥狀,他應明確知道這種感覺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說,你並沒有產生幻覺;並且你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有清醒的覺知。現實感測試僅僅意味著你擁有清晰的意識,並未失去與現實的聯繫。你是否能覺察到麻木、與世界或他人隔絕、身體的奇異感覺、以及自己的思維過程?如果是,那麼,即使你不喜歡這些癥狀,你依然保有清醒的意識。另外,作為DPD的診斷標準之一,人格解體不是其它心理障礙、濫用藥物或某種普通醫學疾病的直接後果。以這些標準為判斷依據,倘若你認為自己可能患了DPD,讓專業心理醫生幫助確診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因為心理疾病有時候可能兩兩相伴出現,甚至可能同時出現三種或四種不同的心理障礙,診斷這件事最好還是留給專業的醫生。一個有經驗的心理醫生能在整體考量後,幫助你找出癥結所在。
人格解體可能給人一種被封閉於一個氣泡中的感覺,似乎無法親身真切地參與或感知周圍的一切。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的身體機械地行動,又或者彷彿某種未知的力量控制了你的身體,使它脫離你的意志而自動運作。無論是精神上還是感情上,人格解體都使人僵化:你可能感覺自己只一味重複著日常生活的瑣事,卻沒能與他人建立任何真實的情感聯繫,即使是面對你的伴侶和孩子。也許你對自己的行為毫不在乎,而同時又清醒地意識到你應該關心這些事情。有時候,情緒低落、抑鬱、焦慮、以及不斷累積的擔憂等會自然而然伴隨著人格解體出現。畢竟,與自我和世界隔絕的確令人相當痛苦。
人格解體也可能影響患者的思維過程。你可能會發現集中注意力變得困難,似乎大腦突然一片空白。從另一方面來說,你的思緒可能雜亂無章、飄忽不定,還可能難以記住新的信息。過去的記憶顯得如此遙遠,恍若不屬於你自己,而是其他某個人的幻象。又或者你也不太記得住每天的簡單生活中的事件。
以上提到的癥狀只是人格解體者所有體驗的冰山一角。我們將在後面的文章中對解體的各種表現進行詳細探討。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