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而接受的教育,有什麼意義?
1
我和我老公都出生在教師家庭,我未曾謀面的養父也是教師(我跟隨養母生活時,養父已過世)。
所以,當我大字不識的養母,流露出對幼兒園老師不信任的時候,我看著她笑:
媽,幸虧咱這三家都是當老師的。當老師的對學生用的什麼心,你不知道嗎?老師不是最願意學生好嗎?
老太太立即舒展地笑了,在她那張本分勤懇的純樸笑臉上,多了那麼一層認可親友努力的榮光。
但這種舒展只持續了幾秒鐘,她隨即又憂愁起來,撇撇嘴說:
有時候,那可也不一定。
嗯,我養母不能更深入表達自己的顧慮了,如果對話要繼續下去,我就要拿出與我家小兒對話時循循善誘的看家本領來——你是不是想到了A,所以有些擔心啊;還是因為想到了B;哦,A和B都不是啊,那你是不是因為缺乏了解所以有些擔心呢,我明天就再帶你去幼兒園參觀……
只要你有耐心,一直陪著她聊,總能找到一個點讓她感覺:對,我就是這麼想的,可是我表達不出來。
無獨有偶,我沒有受過教育的親媽在思想認識和表達能力上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水平。她們常常卡在某處,沒辦法把自己梳理出來。因為缺乏系統知識和辯證思考的能力,造成對事物觀察和認知的不全面,常會秉持一些武斷而固化的觀點,拒絕討論也不能進一步解釋(一細說自己也更覺糊塗了),甚至不惜以生氣來鎮壓子女的探詢,以捍衛自己的觀點和長輩的權威。
更糟糕的是,她們沒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她們的知識和認知,似乎永遠停留在她們最好的青春年華里——在那時她們是時髦的,但幾十年來,她們的衣著和思想認識拒絕變化,仍然抱守著熟悉的曾經。
就算對她們每日重複的簡單勞動,她們也不得背後的原理和要領,用我生父的話來說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
那麼有沒有受過教育的對照組呢?
有啊。我公婆,我生父,算是他們那個年齡段的秀才,三人受過大學教育。
我親媽四十多就提前進入了晚年模式(之前孩子多太忙了):以電視為唯一娛樂和吸收信息渠道,追著各種神劇和養生節目(尤其鍾愛煽情劇情跟著眼淚汪汪,或對包治百病的說辭毫無抵抗能力),她的子女除了愛護她的純樸善良,並不能跟她進行深入的溝通和有價值的信息交換。同時期我的生父在幹什麼呢?
他除了本職工作,廣泛閱讀,有豐富的精神探索和愛好,自學英語,學會了用電腦,每天同步新聞時事。對,他的精神寄託豐富多樣,可以像年輕人一樣多方位吸收新的知識,並擅於自我心理調節。他說話言簡意閡,條理分明,經過深思熟慮——因此當他與散布在各地區和專業的子女進入探討時,我們常常打起十二分精神,有時聊過後自己還要琢磨很久。他就算足不出戶,說的話也常常具有前瞻性和普適性的指導意義。他在日常生活中寓教於樂,教會了我們什麼叫辯證思考,什麼是精神意志,什麼叫審時度勢……這些我的生母可是半點也不懂,她只有一種天然樸素的哲學觀,如果追尋生命的終極意義,這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可是她沒有提煉能力,也就是說,她並不知道如何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品質傳遞給子女。
在我養母看婆婆媽媽劇偽養生節目一聽說有免費禮品就盼我們幫她打電話領取(她自己不會打電話),熱衷於納鞋底給各種衣物打補丁的時候(有新的她不穿),無法自控地溺愛嬌寵孫輩時……我婆婆在幹什麼呢?
我婆婆就算病中,仍然思路清晰,樂觀豁達,她關心外界,熟用各種智能設備,能分辨社會上各種紛雜信息。她還懂得對子輩放權與信任,與孫輩交流時平等又尊重,卻無溺愛之情。
我的生母和養母,都是很聰明的人,甚至一些方面比我生父和公婆還要聰明。她們品質過硬,也有吃苦精神和體諒他人的能力。我們一樣愛她們尊重她們,甚至對她們更為呵護照顧(因為不具備相應的獨立生活能力),但當她們對子女孫輩橫加干涉,或是迷信某些偽科學時,或是為一些謠傳恐慌焦灼時,我們真的挺著急也挺心疼她們的。
她們和其他老人一樣,在自然變老。可是她們的大腦,她們的精神世界,她們的眼界,她們的認知……固步不前,過早退化,與時代脫了節。雖然她們與另一些受過教育的老人同齡,甚至在一個屋檐下生活。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隱約從中發現了一些什麼。原諒我沒能組織出更清晰有說服力的詞句和數據——我也有自己認知和表達的局限。但我想,你可以從你身邊的生活觀察里,有所發現。
這裡要說明的是:教育不是單純追求學歷或死讀書,而是學以致用。教育也不單指學校教育或書本知識,如果有自學能力,也是可以進行持續自我教育的。但自學能力除了需要一個人的求知慾,通常也需要一定的啟蒙和反覆練習才能建立:沒有天生的天才。
3
如果你問幾十年前田間地頭抽旱煙的老農受教育的意義何在,他或者會說:
有*用,長大能自己掙碗氣力飯吃就行了。
如果你問目睹了鄰居親兄弟為小利打鬥,而下定決心勒緊褲腰帶也要讓子孫讀書的我的老爺爺,受教育的意義何在,他或者會說:
讀書以明事理。
如果你問我少年時的父親,他為什麼每天餓著肚子仍堅持趟冰過河去上學,受教育的意義何在。他或者只是憑著一股韌勁,說不太清楚。但當他四十歲時,或者他會吐露自己的發現:
知識改變命運。
如果你問六七十歲的我的生母養母,假如時光重回,她們是願意整日在田野間奔跑,還是進教室受一些拘束讀書,她們或者會告訴你:
好歹讀上幾年也是好的——我們就像是老黃牛掉進井裡,有力使不出,抬頭巴掌大的天。
4
如果你問四十歲的我,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我真的答不好,且讓我大膽一試,歡迎你來補充:
1、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幫助他自我探尋,擁有自控力、適應性和選擇權;
2、具有系統而全面的知識體系,併產生相應的持續學習能力,和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會批判性思考,準確清晰表達,能夠客觀辯證地認識和看待問題,自覺有效搜索和獲取知識和經驗;4、擁有豐富穩定的內在世界和精神追求,篤定前行,心智不斷成長;
5、產生並輸出社會/家庭價值。
真正的教育,幫助我們發現和成就自我,成為更豐滿健壯、情志愉快、對社會有用的人。
當然,無論再高超的技能/知識,都要有最純樸的底色,這看起來是另一個話題——但細思,其實好的教育也能幫助我們尊重天性、守住本心。
所以我們才會說:教育,功在千秋。
5
在今天,我們的孩子每天問著十萬個為什麼,他的老父親老母親總是嘗試耐心作答。
而當日,我童年時也喜歡問為什麼,養母總是答不上來,她將此視做我最大的缺點。生母也很多次因為不耐煩孩子們的追問,大發雷霆——與此相反,生父是很鼓勵和歡迎提問的,每每有問必正色作答,有時大張旗鼓搬辭海逛書店帶孩子一起找答案。
可喜的是,她們與有知識的人組建了家庭,並含辛茹苦勞作,供養孩子們讀書。在長期的家庭和社會重學的氛圍影響下(電視劇也能教些什麼的,哈哈),現在孫輩們問為什麼,她們常常端著慈祥的笑臉,說上一句這麼個意思的話:這個問題問得好,婆婆答不上來,但你一定會在某些地方找到答案的。
打到這一句時,我竟然有些動情。
這條簡單卻漫長的求知之路,我們走了幾代人。
有時候,你不知道一些事的意義是什麼。
但你模模糊糊知道這麼做是對的。
答應我,堅持走下去,別放棄,持續累積。
有一天,或者意義自己會來找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