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的弱點是攻擊力太弱嗎?
日字沖拳打不動大塊頭的人?
日字沖拳只是詠春拳法的一種,攻擊力確實不算強,主要可以起到騷擾消耗的作用。
我學過的詠春招式裡面,排除標指鳳眼拳肘擊打眼睛喉結之類的損招,單純發力最大的應該是轉馬發力的拳擊,具體動作大概是側身對敵,護手(後手)收在腰間,打出去的時候藉助腳踝、腰部和手臂的肌肉扭動增加打出去的力量,和拳擊的後手重拳有一點相似。(我曾經用這個方法刷新過幾個遊戲廳拳擊器的記錄,嘿嘿嘿)
二字鉗羊馬只是詠春樁法的一種,實戰中的使用機會很少,一般在失去平衡或者與對手發生拉扯的時候穩定自身。
詠春實戰最常用的步法應該是側身虛步,就是那種前腳三分力隨身準備踢人、後腳七分力作為身體重心的。
我個人感覺吧步法這個東西本身用起來就挺麻煩的,實際打起來其實還是怎麼舒服怎麼走 。
謝邀。我覺得麻,詠春拳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好好練,練完能不能打主要還是看是看人吧。畢竟力量真的不弱。
很多人覺得傳統武術不能打,只是花拳繡腿,也無可厚非,現在到網上能看到的武術資料的確花拳繡腿較多,標題各種亮眼,都是打著實戰的名號,但是在我看來真的是打的什麼鬼東西……我也不明白我在現實見到的都是真能打的狠人…或許大師們真的謙虛。
言歸正傳,本人練過幾下詠春,跟的師傅還是很不錯的。為什麼說力量不弱,自然就要看詠春是怎麼練的。
詠春三個套路,一個樁,一雙刀,一條棍,分別練體態,馬步,發力,反應,力量等,練好了會發覺傳統武術還是有點東西和科學在的。下面就是介紹一些練的過程和原理,就是不能小看每一個點。
一套小念頭,每天至少打7次,有多慢打多慢,靜下心來感受肌肉運動,發力點,動作要正。舉個比喻,就算去健身房一個開始也得練動作,感受肌肉發力不是么,再練各種推。打完之後扎馬步,講究,二字鉗羊馬,畢竟南方拳,古時候要保證在船上得站得穩,沉得住氣,重心穩了發力就穩多了,你看泰森打拳,看他下盤,穩得一批,腳步一樣是內扣的(內八字腳),這能使發力最大化。接著馬步要求挺跨把肩往後拉(這是個矛盾體,挺跨肩會收,拉肩跨會回來),體態要好,就像題主的圖,要保證頭,脊椎,腳跟一條線,站直了,做好了就像現代健身的牆上天使,修正脊椎位置,拉肩自帶背背佳,修正盆骨前傾,總之就是直,練好了身體上下就打通了,力量就更好的從腳傳到手臂,我師叔說你覺得馬步難受,你就去練瑜伽,我們可喜歡練過瑜伽的人來練詠春特好上手,扎個馬步也不累,肩挺跨直。要不就去健身房把肩拉直了,把盆骨前傾治好了再來。馬步扎不好,腿也不好練,7分腿3分拳。小念頭特重要可以練很久了,反應速度熟練度全在這,還有衍生的其他東西,練好身體基礎後面的全是技巧了
第二套就是尋橋,說白了教你怎麼打架了,學會躲,打不過就跑,你手長就是優勢,對面打不到你,對面打到你了,你含個胸對面力量可能就卸了不少,找對面的手,師傅說不一定有貼身短打,畢竟腳比手長,手是來晃對面的,給他一腳才是硬,踹一腳比打一拳可定要爽,李小龍就經常拿手晃別人,截拳道腿功可以,其實詠春也一樣。尋橋就是打架技巧包括黐手,不好細說。
三套標指殺人技巧…葉問好像沒傳第三套給龍哥,不知道真假,這個套路就是天天插眼插喉嚨,撩陰,打脖子,打反關節,打耳門,手背弱打你手背,反正打你手掌也不痛,打陰不打陽,不能手軟啊,軟了你就打不過對面了,很多速成班就直接教標指,然後還是打不過其他人,但是說自己練過詠春,畢竟不能插眼啊……
木人樁提高熟練度的,等於費德勒老虎伍茲天天揮球拍球杆差不多,練成肌肉記憶,保證出手不變王八拳,畢竟木人有三隻手,一條腿呢,你要練就買那種樁手粗的,固定木頭粗的,爭取練到差不多能把它打斷,久而久之手絕對硬,然後一定要找人打,帶不帶護具沒關係,流血了沒關係。
刀沒啥好說的…
把身體形體動作練好了,就是力量訓練,當然在所有練習中都會有其他聯繫訓練的,天天練不補充營養蛋白質被消耗會瘦的,所以可以適當的補充蛋白質,畢竟天天有撕裂肌肉感覺……以前習武人沒有營養選擇,現在科學健身,大隻佬肯定好打。
棍,用以練力量,六點半棍起源以前撐船的棍子,三米長,一頭細一頭粗,多重都有,等同於健身房啞鈴,你拿著一頭,放在胸前像舉啞鈴一樣單手舉,保持3米的棍子與地面平行,hold住,練個一年半載力量不會弱,還要耍棍的套路,那b棍子是真的重,我剛開始學一套棍都打不下來。葉問沒去香港之前教佛山大弟子郭富,郭富開始耕田的,後來在百貨店上班,葉問是晚上去教,我覺得天天拿個鋤頭鋤來鋤去,力量不可能弱。
宗上我自己對詠春的小見解,力量真的不弱,而且有科學的地方,跟現代運動也結合了,所以不行的人大概率跟了三四五流師傅加自己不用功,學了花拳秀腿就去秀,嘲諷一頓被反秀,然後拉低了全村評價……
謝邀。
弱點是它已經不合時宜。
以及大部分習練者都不注重基本功。
本人習練散打三年,擂台野架都打過。大學軍訓期間,我們教官身高180,體重160斤,家傳詠春拳。我第一次見到他,他正翻上一個高台。雙手輕輕一搭,身體就"飄"上來。那感覺像面對一隻猛獸,別說下手,他的動作都讓我膽戰心驚。人未到氣勢已經到了。
我的師父曾是湖南長沙無級別拳王,給我的感覺是厚重,兇狠。而從教官身上,感到的是慵懶老虎的氣息。
在我看來,散打更注重一招一式的兇猛,逮住漏點窮追猛打,以及大開大合的進攻,靈活的移動。連摔帶打,遠腿近拳貼身摔。靜若處子,動如風雷。
而詠春更注重穩紮穩打,連消帶打,步步為營。南拳立於南方,巷道狹窄,船板不穩,這些很多人說過了,我不再加以贅述。而現在,很少有適合詠春發揮的環境了。
當一門武技失去了適合發揮的環境,它的實戰能力也就逐步消減了。君不見槍法,弓馬,如今還有幾人傳?
歡迎移步評論區。有很多習練詠春或搏擊的武友都在裡面發表了意見,都很精彩!
12月8日更新:不知不覺已經近兩個月了。這是我知乎首答,能獲兩百多個贊,已經是非常感謝各位朋友了。開始只是想講講我心目中的詠春,畢竟我十三四歲時也曾有個武俠夢,也曾在被窩裡偷偷看過葉問123。
不想引來許多朋友或者說前輩發表見解,時至今日,評論區早已比我這個回答精彩了。一百多條評論,看著費力。無奈答主即將期末考,實在沒有時間。考完以後,我會陸續將一些精彩評論搬運過來,順便講一下自己近期的感悟。
還是要講一下。武學之路不易,不管是傳武的朋友還是搏擊的兄弟,都請互相珍惜啊。最近知乎戾氣越來越重,讓我這個一向推崇上台要有殺氣的人,都有點膽戰心驚。
最後,中華民族欲要振興,必要先野蠻體魄,再文明精神。此二者武學都可做到,還請諸君多加努力!
12月13日。對各位說一聲抱歉,不能再與各位討論了,決定卸載知乎。
之所以最近沒有回復,是因為被禁言了幾天。在前幾天的一場論戰中,我充分領教了某些知乎er罵人不帶髒字的陰損,對「杠精」「道德高地」等詞語的靈活運用,以及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可貴精神——還有知乎在舉報機制上的有趣規定。
沒忍住,罵了。我很懷疑他們在我面前,敢不敢說出那些冷嘲熱諷的話。
但這次經歷也讓我充分意識到,如今把獲取知識的重心全部放在知乎上是不理智的。況且知乎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嚴謹,冷靜,慎言的平台了。幾年前我在知乎上提出關於格鬥的問題,有許多前輩,甚至是在役運動員和體育教授為我答疑解惑。那時知乎還僅僅是個網站。
如今它豐富了,也雜亂了。像從前每一個興旺的貼吧一樣。抖機靈,人身地域攻擊和文雅的謾罵隨處可見。
在這裡和各位相聚也是緣分,所以和大家說說心裡話。如果打擾或者冒犯了,請原諒。我今年還沒到二十歲,知乎的戾氣已經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我打算拿刷知乎的時間,去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也許這個回答很快就會被刪除,不過隨他去吧。反正我再也看不見了。偌大知乎,居然只有這裡我才能暢所欲言。哈哈。
emmmm受過詠春的一些指導,算不上門徒吧。
拳法拳理動作的各個用法請問各位清楚么?有肌肉記憶么?
有肌肉記憶才是自己的,沒有都是師父的。
還有人覺得是用詠春二字鉗陽馬走路的……搞笑嗎?
威力的問題是防禦了住么?打到了那裡?
看看拳擊散打泰拳這些站立搏擊對抗比賽有衝過去一拳KO人的么?
有護具,而且對面不是只會用手推你走的普通人,也不是像個沙包一樣站著不動。
對面會用什麼知道了么?動作習慣?速度自己跟的上了沒?
陪練0.5倍數能打,1倍速呢?對手至少是1.5倍數的,還有各種假動作呢?
日字沖拳只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動作,在實戰中能打出幾次呢?打中了什麼位置?後續要做什麼使得自己佔優並保持?
有沒有看得見「橋」?敢不敢「尋」?有沒有勇氣去「尋」?「尋」到了怎麼做?尋不到怎麼辦?是否能少受點傷?電光火石之間身體要怎麼反應?
6門理論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什麼情況下6門最佔優勢?怎麼促使情況的發生?
這些東西在訓練的時候熟悉它……詠春那麼多招式,全部都能有肌肉記憶么?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核心是什麼?
打什麼規則能用什麼想好。不要在打的時候發愣。體育競技,不是以死相搏。
上面寫的話並不只說詠春,其他的搏擊也是一樣的。
做知乎上看到一段話,大意是,有些人練搏擊,打個沙包打得霍霍響,一對抗就怕挨打,挨了一拳就全程抱著頭,動都不敢動,什麼技術都使不出。
控制住自己,才能掌控住敵人。
本人現在在濟南,大概1月15號回廣西,想約人打打拳擊規則的對練,體育競技、點到為止,帶14oz拳套牙套……打個黑眼圈什麼的都不要緊,不傷不眼角膜脫落就行了。
希望能打對練的場館,約著玩玩,互相促進。
和散打泰拳等練力量的拳比起來是很弱,加上大部分練習者不注重體能訓練,遇到力量大的對方,實戰中很快被ko。
詠春實戰中主要靠技巧化對方的力,然後找機會攻擊對方薄弱的位置,如臉部,腰等位置,主要攻擊部位可以參考練習木人樁時擊打的點。
能不能學好詠春首先得找個會教的師父,這個決定你能否掌握髮力技巧,其次每天堅持套路,散手,力量訓練。再次實戰很重要,不打實戰,遇到對手內心慌得一批!
最後,實戰真的很重要,實戰真的很重要,實戰真的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