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讀書犯困
上篇文章,寫了個比較枯燥的話題。其實那個問題蠻重要,「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不把它看作是引誘大家趁早修行的套話,而去探究義理依據,就要談到這些。因為內容枯燥,我就取了個《人間值不值得》的標題,平衡一下,閱讀量比平常還高一點。
之前寫金庸的兩篇,都提到《阿含經》,立刻有讀者和朋友問《阿含經》哪個版本好,趁雙十一下單。我有點喜憂參半。我知道他們買的時候很高興,我還專門告訴大家,淘寶有結緣的價格。但我也知道,買回來之後,多半是讀不下去的。——上篇文章開頭,就是在複述《阿含》,不止一位朋友說,努力讀了前面幾段,「始終沒能突破」。
寫得那麼枯燥,是我要檢討的。檢討之餘,也想告訴大家,我讀《阿含》,也經常打瞌睡。不僅讀《阿含》,讀別的佛經,百分之九十的時候,都很枯燥。剩下百分之十,會碰到觸動、高興的時候。如果誰告訴你,他讀佛經法喜充滿,那也不假——他讀一百個小時,可能有一個小時法喜充滿,手舞足蹈。要是讀一百個小時,有超過八十個小時法喜充滿,手舞足蹈,我覺得他可能在吹牛。反正對我來說,讀經論是很枯燥的。之所以還能慢慢讀一點,就是因為生活本身也很枯燥。
我摸索出來一點規律,隨便跟大家聊聊。我不上班,每天早上起了床,先打坐,然後到小區食堂吃早飯,吃完,溜達一圈,回到家,大概九點。
以前,我吃完早飯,先靠在沙發上刷一輪朋友圈,把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八九個小時的朋友圈過一遍,看看帖子、新聞之類的。
後來發現,這麼一刷,上午基本就廢了。如果有兩三篇長文章,刷完就十點多了。隨便干點別的,就到吃中午飯了。而且,看朋友圈的時候,大腦是比較活躍興奮的。刷完朋友圈再去看書,尤其是看佛經,幾乎看不下去。佛經太平淡,太枯燥了。這種平淡不是說它真的平淡,但它的確沒麻辣香鍋有味道。就像吃飯,先吃麻辣香鍋,再上清淡的菜,味道就被香鍋蓋住了。
「蓋」這個字,佛教很重視。我們之所以很難得到禪定,就是因為有「蓋」。五蓋去除,禪定就來了。為什麼需要持戒,因為持戒幫助你去除五蓋。像弘一法師,他能從一塊芋頭中吃出非常美妙的味道,就是因為他沒有提前吃麻辣香鍋。
現在,一般早上先干點正事。枯燥的書,放在早上看。重要的事,放在早上做。該聯繫的人,如不緊急,盡量接近中午或者下午聯繫,快遞也不早上取。因為早上剛睡醒,精神還可以,情緒相對平和穩定,有利於對付一些比較枯燥的事情。如果想看某部經,我優先早上看。但仍然看著看著就困了,看看錶,才九點半。
如果看困了,可以刷一下朋友圈,看看笑話什麼的。《阿含經》說過一句話,「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舍相。」 說得很輕巧,也沒有詳細展開,但這就是除五蓋的技巧,指得很准,一針見血。
當你困的時候,需要做點事情把心舉起來,這就是「隨時思惟舉相」。當然,這種困不是因為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如果過度疲勞還是要先休息,如果是因為面對枯燥的境界,讓你打瞌睡,這時候,可以先換個所緣境——把經書合上,或者換個位置刷會兒朋友圈。
為什麼要換個位置?因為經書在面前擺著,刷朋友圈玩抖音,哈哈大笑,不太恭敬,容易放逸,可以跑到一邊刷,如果房間小,就把書合上收好再刷。一般刷上五分鐘,就精神了,睡意全無。甚至會碰到津津有味的文章和視頻,但是,不要著急看完——越是你覺得好、有意思,有迫切意願看下去的東西,越要提醒自己:「隨時思惟止相」。
最初目的是換一種所緣境,把心從「昏沉睡眠」中舉起,等心舉起了,你要思惟「止相」,不然就又陷入「掉舉惡作」中。所以,哪怕視頻很好看,先收藏了,把手機放一邊,再把經書翻開。
這就是對治習氣的方法。正睡午覺呢,樓上裝修,吵得不得了,心裡很毛——「隨時思惟止相」,止下來後,再思惟:這就是無常、無我。正睡覺呢,也沒打聲招呼,就裝修起來了,而且,自己還不能控制。同時思惟:安靜的時刻,希有難得。等到他不裝修的時候,你百無聊賴,覺得沒意思,就要思惟,等裝修起來,或者等別的什麼事到來,想要片刻的安靜都不可得,那就好好珍惜現在的安靜,這就是「暇滿」。
「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舍相」,這幾句話非常簡單,但它是很重要的操作要領,就像去健身房練肌肉,教練告訴你要注意哪幾點,不然就容易練得不到位,甚至肌肉拉傷。
平淡的東西要用平淡的心去看。不然就會覺得很枯燥,沒有滋味。佛法是講「平等」的,而我們的心是樂著五欲的,用樂著五欲的心,去看「平等的法」,就會覺得平淡、枯燥、無聊。這是常態。但是,如果能漸漸讓心緒平和,從平淡中咂摸出味道,味道會更持久,信解也會更堅定。
佛陀跟人說法,有時候也是不說的。情形之一就是,對方還沒有做好接受這種見解的準備。對方的情緒、態度、智識,如果還不能在當前的氛圍下,和佛陀開示的諦理相融,佛陀就默然不語。所以說,談佛法最好不要酒桌上談,更不要KTV里談。像我把文章同步到知乎上,就不能說很明智,就有點像在KTV里談修行。地方不對,氛圍不對,就不可能出效果,甚至還出負的效果。要令心漸漸澄澈、平和、輕安、率直,這時候,正法的味道才能慢慢熏進去。就像鑒酒師,如果讓他鑒酒之前先吃兩鍋麻辣小龍蝦,他就廢掉了。
所以,我們讀經論,如果讀得很歡喜,讀得手舞足蹈,那不算什麼。每一個人,只要讀久了,總會碰到這樣的時候。但更多的時候,是平淡的,沒有味道的,甚至是枯燥的。沒有味道的味道,才是真正的法的味道。如果它有味道,令你歡喜,那是因為其中包含了染著,但自己不知道。我們接受不染污的正法,之所以難,就是因為總想從沒有味道中咂摸出味道。
要想去體會沒有味道的味道,就要把心漸漸調到柔軟、平和、率直、澄澈的狀態。要能夠容忍枯燥,接受枯燥,爾後,才能從枯燥中發現不枯燥,從沒有味道中,體察到千百種味道的可能。
讀枯燥的經論,就算讀不懂,讀下去也有好處。聞思就是一遍遍熏的過程。如果你接受這一種法的熏染,至少在當下,別的法是熏不進來的。就像把小孩送到幼兒園,不見得能學到什麼東西,但肯定會減少在大街上被拐跑的危險。用枯燥的經論去拴住你的心——雖然意馬心猿很難真正拴住,但至少離五欲遠了點。
以前有人問,大學課堂上每次都坐第一排有什麼好處?我說,這樣的人,婚後不容易出軌。是的,這樣的學生不見得聰明,也不見得學習好,專業技能比別人強,但他就這麼日復一日坐下去,如果老師講得很枯燥甚至很差勁,他都能每次坐第一排,那麼,假以時日,想讓他做一些不太守規矩的事,要比別人更難,他的習慣令他有一重特殊的防範和約束。
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起作用都是靠「熏」。修行也是在「熏」上下手。離開熏,只能談談理論,比如說,真如、佛性不受熏,但是,談這個層面,對具體實踐幾乎沒有幫助。「見道」之前,靠「聞思」的熏習激發善根;「見道」之後,「正智」可以直接熏無漏種子。後一個階段離我們還比較遙遠,考慮過遠的事情容易讓人放逸、懈怠。
在聞思中,有不懂的地方,再正常不過。我現在翻開經論,無論從哪裡翻開,五分鐘之內,必然會碰到不懂的地方。但是,虱多不癢,習慣了,就沒啥了,也不會因為不懂而沮喪,不會因為懂了而非常歡喜。縱然不懂,照樣可以往下看。經藏智慧如海,看不懂才正常,看懂就不正常了。
而且,看得懂的地方,常常是因為把它理解淺了,才覺得沒什麼難懂。有時候,時隔好幾年,翻出一本經論找某個問題,發現談得非常透闢,又發現自己早就在底下划過線。雖然划過線,但一點印象也沒有了。唯一能確定的是:當時肯定沒讀懂。這種情況碰到多了,哪怕現在覺得懂了的地方,也不敢十分確定,它的意思就止於我所理解的程度。很多地方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的。但凡見淺,也就意味著,你的見地里必然還有沒有解開的結和疑問,只有假以時日,慢慢消化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