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升自己的交流層次?

上了二十幾年學,

讀了三十幾年書,

寫了十幾個故事,

拍了三四個電影,

當了三年磚家,

及至辭職在家,

方知

讀書需謹慎,

學習要趁早!

~

人都是

先「求同」,讓自己有個圈子;

再「求異」,讓自己有個價值。

從一個人進入一個大圈子,再到進入一個大圈子裡的小圈子,再進入這個小圈子裡的核心圈子。這個往中間兒走的這個過程里,不可否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你所表達的你的「異」在你的圈子裡被別人逐漸認可的過程。

讓自己的圈子,從一個小圈子,變成一個大圈子,再從一個大圈子變成一個更大的圈子。在這個逐漸擴大的過程里,你不可否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你所表達的你的「同」在社會這個超大的圈子裡被更多的人認可的過程。

同樣是說一句話,或是寫一篇文章,究竟在這兩個過程里,起到多大作用,這就與你的氣場顯著相關了!第一個過程,往往投影著一個人的氣場變得越來越強烈的過程。第二個過程呢,則投影著一個人的氣場所發揮作用的範圍的擴大的過程。


是由表及裡的整體

這個社會上飄著一大堆一大堆教你怎麼穿衣服提升氣場的廣告,我認為不是毫無根據,也並非毫無用處,只是效果有限。

林語堂有句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口含煙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這種人比較和藹、較為親切、較為坦白、又大多善於談天。」由於林語堂先生嗜煙斗如生命(這裡的煙斗不是傳統的煙袋,也不同於捲煙,甚至不能定義為吸煙的一種形式。是歐洲文人圈比較流行的嗜好,英倫三客指「煙斗客」「雪茄客」「紅酒客」)。

「口含煙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

「這種人比較和藹、較為親切、較為坦白」

無論對穿著和嗜好有多大喜感或偏激的人,都只是對你的外觀和嗜好有一個初步的「求同」之後,進入到一個深層的挖掘之中。

也就是說,你口含煙斗的時候,林先生會對你有個初步印象「比較和藹、較為親切、較為坦白」。但緊接著,你也會給他一個「是否比較和藹、是否較為親切、是否較為坦白」的印象,去和他這句「口含煙斗的人」對應一下,看你含這個煙斗是否「得體」。

「又大多善於談天」

其實,他也會對這些「口含煙斗者」與「比較和藹、較為親切、較為坦白」的人進行一個區分。就是你善不善於「談天」。

也就是說,從林先生合不合意上講,

含不含煙斗是個第一印象——外觀

「比較和藹、較為親切、較為坦白」是個第一感覺——外觀是否得體

「善於談天」是一堵牆——決定他愛不愛理你。

愛理你,你的氣場才有意義,不愛理你,這氣場和沒有沒啥區別的。


表達的方式

這話看似是隨口一個玩笑,也看似是林先生的一個個人的嗜好,

但其實,和這個層次的人交流的多了,你會發現他們那份氣場在很多場合和很多圈子都是較為強烈的。即便把「口含煙斗」這個特徵去掉,他說的話,絕不僅僅在這個文學圈和煙斗圈適用。

往往重點在這個「談天」的「談」上。

我不去深究這個說話習慣的問題,只說說我的感受和觀點。

「談」

甭管是誰,找你談些事情,都是一個「希望在雙方平等的前提下,通過交換意見,得出一個共同認可的結論。」

「聊」

聊呢,就是閑談。有閑工夫的時候,說閑話。重點不在與聊的內容和形式,在於「說說話」的這個行為。

我所接觸的人里,但凡是有文化、有品位、有層次的人,都是看似很閑,但實際上他們「腦子裡」比一般人忙得多的!並且也往往是腦子不轉著不舒服的!

根本沒有時間和你「聊天」,說些閑話。

大多喜歡沒有功利性的「談天」,所以一個詞變得非常火「清談」。

「清談」之所指

一種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的「談天」,而不是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的「聊天」。往往,是在非「你」、非「我」、也非「你我之間」的事情上,談出「你的」與「我的」意見和觀點,獲取一個「你與我」的共同。

「清談」——是這幫人社交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表達的內容

這裡有一個梗,

那就是什麼是「騷」,究竟這個形容是個褒義還是個貶義是要看文化環境的。

所以在崇尚「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的文化中,有了很多因人而異,或者說見人下菜碟的歷史評價。

說這個問題必然的你要提起李白——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我們把「詩仙」這一光環摘掉

單看李白的創作內容,你會發現,清一色是描繪一個場景,表達自己的情感,在一時的情感下,揮發出一些「人生觀」,並在情感的抒發之下給人以建議。

在今天,李白的這種一貫的結論,會讓你覺得是個「意見領袖」的做派。

但你仔細想來,今天的你,願意聽一個人這樣的表達么?

恐怕多數人會認為太「虛」!也太「騷」!

什麼叫虛

所陳述的現象和結論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或描述的內容中不存在大概率必然聯繫,

在這時候,你說的話,就會讓人覺得虛。

有時這是個欣賞角度的問題,

所以,語文課上經常告訴你「要在詩人作詩的創作環境下去欣賞詩歌」,其實,你去身臨其境的時候,它會引起你的「共鳴」,但你回過味兒來想想,它還是「虛」。

什麼是騷

這裡要再舉個例子

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合稱「三絕」。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你從書法的角度,從藝術的角度,看這篇「草聖」張旭即興而來的《肚痛貼》都會感覺堪稱神作!

但是從這個內容上,真實找不到什麼可以恭維一下的地方……

在這種表達的內容上,「詩仙」的一些作品和「草聖」的這幅「肚痛貼」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抒發自我的情感,或者說,描述一種藝術家此時此刻的感受。這種內容的表現,著實是要看場合的,就如語文課本上講的「要在詩人的創作環境下欣賞」,如果我們換一個場合,李白的詩,在一個非藝術的交流活動中吟誦,張旭的草在一個非藝術交流活動中書寫,即便也很應景,你都會認為這是一種「騷」的表現。

其實,我們可以說,這和娼婦的「騷」在表達內容上無甚差異,只是在功利的角度有個道德之分。

是故,很多人說我們傳統文化中,很多聖人是酸腐的、也是「騷」的。

所以很多人對年輕人說「要控制好自己的表現欲」,但是我認為,不應把有強烈表現欲的人一竿子打死。雖然我們是一個以「中庸」為美的文化氛圍,但是無論如何,扼殺這種表現的慾望,扼殺這種文學和藝術的「即興」是不好的,尤其是對年輕人。

「騷」為一個人提供了一種氣場,它可以是強烈的,也可能是隱晦的,在氣場和層次的角度上講,只要是「騷」而不「賤」,就理應是一種美好的。

因此「騷」要脫離功利上的「賤」!表達自我情感的時候,儘可能地要祛除那些功利性的因素。如果你帶有功利性的說一些話,你不可以吐露自己的感受。

講故事

戲劇在人類社會中的逐漸盛行,和人們愛聽故事的共同習慣是分不開的。會講故事的人,總讓人覺得有意思,有時並不因會講故事的人真正有意思,而是故事能更好的讓聽的人感受到故事之中的意思。

然而講故事呢,有時真的會把自己講成個長舌婦……

這裡面應從兩個方面給出指標

一個方面,在於故事的本身,

一個方面,在於通過故事傳達的內容是什麼。

比如電影,在我國這個市場上,平淡無奇的故事通常不會有那些傳奇受歡迎,往往在票房上確實能得到這樣的體現。

但是,即便把一大堆特效加在傳奇上,它可能會獲得非常好的票房,但總是無緣那些獎項。

前者,是大眾的審美層次決定的。

後者,往往不是故事的事,是故事裡的事兒,也是一個故事真正的氣場。

在故事的本身上,我們不得不說,要麼你把故事講出花兒來,讓裡面的情節一直抓著人走,要麼你就講短一點……否則,你的故事即便再好,人們也聽不進去。這是時代背景的要求。

然後你要記住一句話,

想像與判斷力的碰撞產生機智;

理性與隨意的交合產生幽默。

故事有沒有趣,產生於「想像與判斷力的碰撞」

講故事的人有沒有趣,產生於「理性與隨意之間的交合」

有些故事講得讓人傾慕,有些故事大家鼓掌而散,為什麼?

其實講故事就是在講個「花」,你的層次,你的修養,你的氣場往往決定於你究竟通過這個故事,呈現給聽故事的人「花朵」還是「花香」!

花朵,是為故事本身,花香則是故事裡的事。

把漂亮的「花朵」呈現,能讓人對你所要表達的內容產生興趣,

而把好的「花香」贈人,能讓你的層次,修養和氣場在交流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力。

這「花香」,一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的經驗之談,會讓人產生厭煩。無論你是個領導,還是個長輩,或是某領域的大家,這其實都是內心裡「慫」的表現。

在理論與經驗之間,記住一句話:「理論若需等待經驗,理論則永遠不能完成。」

這「花香」,一副「從論證到論證的理論范兒」,會令人覺得乏味與死板,這是一份不和藹、不親切的表現,也登時會讓人感覺「不會談天」。

你當真去拜訪這些理論達人們的時候,你發現他們並不和你講理論,也不跟你聊「騷」,不跟你引經據典,給你講一個現象,去影射一個事實,隱喻一個真理。

你的交流內容是示人花朵,還是贈人的花香

在經驗與理論之間,

實踐的確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同時,真理也永遠在引導實踐的方向。

沒有真理,我們實踐什麼東西呢?

所以,

當你希望引導一個方向的時候,你要談理論!

當你希望評定一個事實的時候,你要談經驗!

花朵與花香

講不講故事其實只是個形式問題,

倒是另一個概念不能在此混淆。

我們常說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你一定要和這裡的「花朵與花香」區別對待。

魚與漁是拿來吃與拿來用的,花朵與花香是拿來賞與拿來品的。

前者是一種在功利角度上的對價值的區分,

後者是一種在客觀角度上對深度與高度的區分。

前者在功利的「授」之中,後者則在「清談」之間。

予何人以魚,予何人以漁,呈何人以花朵,贈何人以花香?

和你有關,和你身邊的人也有關,因此便是和你的層次有關。

魚與漁在於人間予取得失,為你創造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價值,

花朵與花香在於人間思想的異同,為你經緯一個圈子。

在社交中,人都需要表達,層次高的交流,引導一個人走向更高的層次。

盡量分清價值的與層次的,

學會清談,

懂得以不虛的花朵贈人花香。

交流的層次自然會高,

則交際的層次也會因此而提升,

但也勿忘,

不虛的花朵是遇來的也是尋來的,

醉人的花香是聞來的也是思來的。

其實,不如說,

在生活之中,留心「花朵」,品讀「花朵」,

在生活之中,思量「花香」,品味「花香」,

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的過程。


推薦閱讀:

TAG:交流 | 自我提升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