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這世上是為了什麼?


謝朋友邀請。從一個人出生開始,其實他已經開始為自己設置了某些需求,比如看似不懂事的嬰兒,在感覺疼痛時,仍然想要擺脫疼痛,也就是哪怕是嬰兒也想要平靜,想要快樂和滿足,想要自由的不再被任何痛苦所打擾啊。然而,人是否可以做到這點呢?很多人一看到這裡,就會說,人怎麼可能做到這點?及時行樂罷了,痛苦早晚還是要來的。而他們為了及時行樂,去學習,去取得好成績,找到所謂的好工作或有自己的事業,然後,希望掙很多錢,希望有很多權力,並希望通過這些來獲得更多的快樂,也就是達到及時行樂,然而,這些快樂早晚會消逝,而此時這些人會感到空虛,因而想要更多這樣的快樂,無休無止,直到死亡。又或者這些快樂消逝是因為各種他們不想要的痛苦襲來,於是他們不得不想各種辦法去擺脫它們,而此時之前享受各種快樂貌似從未經歷過一樣,頂多是回憶一下往日美好做一下慰藉。面對著種種無奈,種種心不甘情不願,他們卻一遍遍對自己說:人生不就這樣嗎?只能如此啊。

然而人生真的只能如此嗎?還是他們被自己各種先入為主所欺騙,才會認為人生真的只能如此而已? 另有一些人不會被這些各種先入為主困住,而是去觀察一切和思考一切,去審視這些自己從所謂長輩或朋友接收到的各種理論真的靠的住嗎?真的是直指人生和世界的本來面目嗎? 他們或許也曾經想要通過各種外在方式去獲得快樂,去擺脫痛苦,然而,他們會發現這些說到底就是靠不住啊,無論是家庭美滿,無論是權力,無論是金錢,無論是姿色。種種這些誰能保證一直都在呢?既然這些早晚都靠不住,難道還要把這些作為抵抗痛苦和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嗎?這不是太蠢了?於是,他們另闢蹊徑,有沒有不通過任何外在方式直接獲得快樂和打破痛苦的方法呢?於是,他們開始直面痛苦,去審視思考痛苦到底意味著什麼,審視和思考後,他們發現,原來痛苦是內心對在經歷的事情的排斥啊,也就是如果內心半點不排斥所經歷的事情,所經歷的事情本身就不會算痛苦了啊。然後,他們繼續審視和思考這些內心排斥的產生,是不是有某種共性呢?然後他們發現,原來所有的內心排斥是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感到所經歷的事情對自己產生了威脅,也就是我們因為自保才會去排斥的啊。比如說嬰兒他覺得痛苦是因為他感覺到身體受到了威脅,所以內心產生了排斥。而嬰兒哪怕此時沒有所謂的各種身份,地位或其他的什麼看重的東西,他都會這樣去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外界的威脅。也就是哪怕我們回歸成了所謂的嬰兒狀態,我們依然會痛苦,而不是打破了所有內心的排斥啊。那是不是說,我們真的只能絕望了呢?

也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打破所有的內心排斥,而讓經歷的一切對我們都不再是痛苦呢?是否需要絕望,這些人進一步的開始分析,嬰兒為什麼要內心排斥呢?稍微有點文化或知識的人會說:這不明擺著嗎?如果他連這些痛苦都不排斥,不就意味著他的身體會被任意傷害額而沒明顯反應嗎?而這樣,他不就很快就死了嗎?於是,觀察和分析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 被某種先入為主世界觀左右的人,會在此刻,立即說,死亡意味著自己消失了啊,意味著,自己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了啊!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一勞永逸的擺脫痛苦似乎只有死亡一條路了,而這條路顯然是消極的,因為大部分人並不願沒經歷就死去,包括嬰兒的這種自保機制,也是等於在說嬰兒想要活下去,換句話,連嬰兒都不想死的啊。然而,死亡真的意味著自我消失,感知消失嗎?

只要我們繼續認真觀察和思考就發現,死亡並不是感知的終結,死亡只是人再次習慣性進行某種體驗(因為習慣而不自覺的去感知到某種世界)的中轉站,或人自由選擇或不選擇來生要去感知怎樣的世界的中轉站。而為什麼死亡只是中轉站,而不是感知的終結呢?

因為任何具體的時空,都必然是感知者感知的內容。所謂沒有感知的具體世界,只是感知者的邏輯矛盾的思想假設而已。因為沒有感知者,那麼世界就只是抽象物而已。

不然,你倒是說說,那個時候的世界的樣子是以誰的感知內容來描述呢?是以人類的,是以蛇的,是以馬的?是以蝴蝶的?鳥的?還是以某個外星人的?要知道不同的生命感知到的世界可是不同的哦。不同的生命的時空感也是不同的哦。你覺得烏龜是會覺得自己活得年紀很長嗎?還是細菌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短?那都是把人的壽命作為參照物的,沒有參照物,何來長短?所以,不同的生命視角,時空感會一樣嗎?具體的時間長短,具體的世界樣子,都是在具體形式的感知系統下才能成立,不然根本就不成立,剩下的只有一個抽象體而已,也就是一個具體了,其他的才能具體,不然都只是抽象的存在罷了。

而我剛才說了,所謂的時空環境本身是無法讓自身特定具體化的,所以,具體化的時空環境和具體化的感知系統總是聯繫在一起,如果其中一個完全消失了,那麼剩下的就只能是個什麼都無法具體描述的抽象物,也就再也無法再次具體化了,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時空環境根本無法獨立產生任何感知系統。因為一個抽象物怎麼產生具體化的東西?所以時空的特定具體化,永遠和感知系統的特定具體化一起出現,而不是先有一個具體時空,再有所謂的具體感知系統,這是根本不成立的事情。而感知系統既然一直不會消失,那麼感知又怎麼可能會消失。而且,感知本身就已經很抽象了,一個抽象物怎麼談出現或消失,能出現或消失的不都是具體的東西嗎?因此,感知系統只是把感知給具體化了,而不是產生了感知。而剛才說了,感知系統不會一直消失,所以感知的具體化,也就總會以各種方式持續下去。而這個方式簡單說是分為兩個模式:輪迴模式和解脫模式。

輪迴模式就是習慣性思維導致的習慣性行為,也就是因為思維模式一直在這個習慣中出不去,所以行為也就呈現一種習慣模式,難以出去,而是在不斷重複,這就是輪迴。這個習慣性思維是什麼呢,那就是總是站在自己使用的那個身體的角度去看問題,為它的延續而服務(比如說嬰兒時期就開始這樣做了,這個所謂的思維模式已經成了生命內心深處的思維衝動,或說條件反射),而不是回到真正不變的感知角度,也就是那個不變的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也因為這種執意要延續身體的思維方式,把很多不利於該目標實現的境遇看成是痛苦,於是因為這種延續,只能在苦樂中各種反覆。而當人的思維模式回到這個真正不變的感知角度去看待一切時,那麼輪迴就不再出現了,也就是人將發現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樂。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既然已經說了是生命內心深處一種思維衝動模式,真的能克服嗎?這裡就需要我們去自身體會感覺下一切現象的不穩定性,和神經波動與這些感知現象的內在波動聯繫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知到的一切,說到底是在需要神經波動來處理反饋,而神經波動顯然是一縷縷的,而不是一個沒有任何間隙的所謂直線,那麼只要我們能捕捉到神經波動的間隙,那麼就可以不再被神經波動被迫影響,而這樣也就有機會打破這種思維衝動模式了。具體方法可以是:

請去細細體會你認知到的各種事物的變化,和你的感覺器官,和此時的思維波動(或說神經波動)直接的內部聯繫。比如在你看到這堆文字時,是否去體會過這堆文字其實在隨著你的視神經的波動,在微妙的各種變化呢?這種波動,也是思維波動,是深層次的,如果能將這種微妙變化體會的越來越清楚,那麼就會越來越能接近那個每一縷神經波動的間隙,也就可以從間隙里窺見到那個神經波動未產生時當下本身。而要做到這點需要講自己的注意力足夠集中,也就是不受那些淺層思維的影響,讓淺層思維暫時平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到,這就是所謂的入定。而體會這種變化,就是修習觀照。這裡說的只是視覺,還有其他四種感覺,都是屬於同樣的,氣味的微妙變化,觸感的微妙變化,味道的微妙變化,聲音的微妙變化,細細的集中注意力體會,就會明白所謂認知到那個事物,畢竟那個事物的呈現都是和你的各種神經波動相連的,所以當然從來都不穩定,只是自己沒有去細細體會,誤以為那是穩定不變的。而說到這些事物,如果體會的對象是所謂的身體和樣貌呢?比如,通過觸感體會身體的各種觸感,包括皮膚的各種變化,包括內臟器官的各種變化,體會的更細,甚至可以體會到血液的流動,呼吸的變化,比如怎樣從身外進入的身體內,又是在怎樣在身體中遊走,出了體外的。再比如,他人的樣貌,猶如這堆文字那樣是怎樣在微妙變化的,體會的越來越清楚,自己和他人就會越來越有波動感,變的像像素那樣,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散各種變化的信息,就會越來越明白什麼叫如夢如幻,如露如電。這也就是看山不是山,因為眼前的山已經是分散波動著的一堆信息,自然不再是自己沒有注意前的所謂一座整體的山。也就是紅塵的確可以看「破」,而且這裡的看就是看這種感覺,而不是什麼形容某種思想境界而已。而此時此刻,你還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是需要保護的嗎?畢竟這個身體無時無刻都在這樣隨著一縷縷思維波動而變化啊,是離散的,需要保護什麼呢?你就會發現一切不過是感知到的各種信息,並沒有任何堅定的實體在那。唯一堅定的恰恰是感知本身。於是,你就打破了任何內心排斥,這些本身都是可行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做了。如果對它為什麼可行或感知為什麼永恆,還有什麼困惑,歡迎留言。

一個人只有做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的生而無憾,因為這是他嬰兒時期就想要做到的,也就是內心深處從來都想要做到的:擺脫一切痛苦,獲得永恆的平和與快樂。到那時,他便可以自由的做或不做任何事情了。而此時,他往往沒有任何主動尋死的理由而會願意分享這個方法和理論給自己身邊的人,並因此而更積極和善的與周圍人相處,從而讓自己有機會能和更多人分享。


完全自我,終享永恆。

——————————————————

意義,是暫存消逝之後,仍活著的永恆者所看到的由對象人或對象事產生的永恆現象。

存者不變,變者不存。暫存的變者,其實連存在都算不上。多變的人生亦如此,所以人生給每個人一種不曾存在的虛幻之感。這是本問題產生的根源。

虛幻和不存源於變,那解決虛幻和不存的訣竅就是在不變中找意義,在永恆中看人生。

有話說,「笑到最後的笑,才是有意義的笑」。請問大家,有什麼時間能比永恆更最後呢?所以,意義只能在永恆之中尋找。

永恆,是在時間中恆定的一,是由空間中彼此相同的存在產生。同則一,一則同。這就是單一存在論,又稱唯論。

事實上,人由本我自我能我才我——這四我,四種意識構成。其中本我永恆,自我不息,死亡與此二我無關。而尋找意義,一直是追求全知的本我和追求自由的自我所共同發出的。不知人生意義,本我不甘;不知人生終了,自我難安。所以,只要有人類,就有人在尋找人生的意義。而這個意義在永恆中產生的後果,受影響的正是本我和自我。而死去的能我(身體)才我(潛意識和先天經驗)和意義無關,它們也是無意義的。

在短暫的能我和才我中完善自我,並最終死去,可在永恆中得到一個有一點美麗的自我。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不斷地體驗重頭再來的過程,直到習慣。


這種類似的問題有很多,我永遠只有一個答案,為了體驗,體驗叢生到死的人生,體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所謂活著只是為了活著。但第一個活著是生存,第二活著是生活。是感情、理想、心情、思考、是對自己與世界最深沉的愛。


追尋快樂,也許稍縱即逝。

追求理想,也許終生不得。

追求自由,上下求索而不見其蹤影。

追求愛情,執子之手也未見得能夠與子偕老。

追求友誼,人生得一知己真的足矣。

海子說: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大概就是這樣吧。

享受這也許短暫的生命,見從未見過的風景,愛讓你怦然心動的人,人生幾十載,不以最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豈不可惜?

在對自己和親人負責任,有擔當的情況下,以自己能最大限度的以快樂而喜愛的方式去度過,這唯獨的一次生而為人的機會。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那麼,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人活在這世上是為了什麼?那麼,給你這個機會成為人又是為了什麼呢?

補一句臧克家的名言: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共勉。


推薦閱讀:

TAG:生命 | 人生意義 | 生命的意義 | 活著書籍 | 人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