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界限缺失」毀掉的中國孩子
作者:蒙琪琪(富書籤約作者)
?一、沒有界限感的媽媽,培養不出有界限感的孩子
最近在看楊嘉玲老師的《心理界限》,深受啟發。
卷首語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願你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堅定做自己。
這句話算是高度概括了界限感的核心思想:
有柔軟的內心,但也有堅硬的外殼。
界限感這事,絕不是對別人」say no」這麼簡單。
它是一種思想意識,更是一種家庭教育。
沒有界限感的媽媽,培養不出有界限感的孩子。
前幾天,我就親眼見識了什麼叫「沒有界限感的媽媽」。
當時我陪著朋友在小區里遛娃,她女兒瑤瑤拿著剛買的吹泡泡機,一路上玩得不亦樂乎。
五彩繽紛的泡泡引來了很多孩子,其中有個稍大些的小姑娘跑過來,二話不說就要搶玩具,瑤瑤自然不肯給,於是兩個小朋友爭執起來。
孩子之間因為玩具有爭執,是很正常的事。
站在不遠處的朋友並沒有立即上前,她說想看看女兒會如何應對。
但是那個小姑娘的媽媽卻快步走上來,直接用力解開瑤瑤的手,把玩具遞給自己孩子,還氣勢洶洶地對瑤瑤說:
不就是一個玩具嘛,你給她玩玩會怎樣,過會還給你。
讓我吃驚的是,瑤瑤雖然才8歲,可是一點不怕,理直氣壯地說:
阿姨,請把玩具還給我,你女兒想要,你可以去給她買,但是不要搶我的,要是不還給我,我就去告訴媽媽。
說完指了指我倆站的方向。
女孩媽媽到底還是覺得不好意思,不情願地把玩具還給了瑤瑤。
小傢伙自己「搶」回了玩具特別得意,其實這本就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應該交給孩子們自己解決。
「不越界」的媽媽給孩子更多主動權,更能助推孩子的獨立成長。
二、有界限,並不代表關係的疏離
欣欣抱怨說,兒子晨晨從小都和自己最親,可馬上升三年級的他,最近卻開始有意和媽媽「劃清界限」了。欣欣舉例道,以前晨晨會賴著讓她陪寫作業,現在卻說:
媽媽我要做作業了,你出去吧,幫我把房門關上。
我有一種被疏離的感覺,甚至懷疑兒子是不是故意把我支開,偷玩不做作業。可是我有好幾次借端水果給他,進去發現他確實是在寫作業看書。
欣欣很不理解兒子的做法。
我笑欣欣怎麼反倒像個孩子一樣不懂事,安慰她說:
這種界限的確立是好事,說明孩子開始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也希望在某些方面有獨處空間,這並不代表母子關係的疏離。
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和孩子有著天然的最親密關係,親到不應該有什麼界限——
你是我生的,我有權利知道並參與你的一切。
其實這是不對的,再親密的兩個人,都有自己不願被對方觸及的地方,如果一方勢力過度延伸,必然會造成另一方的領域縮減,還會有種被侵犯的感覺。
在成人的交往中,我們都知道要盡量做到不踩線,不越界,這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同樣,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若是界限被破壞,我們會本能地抗議,但是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他們的抗議會因為天然的懼怕而畸形化。
比如演變成撒謊、叛逆、拒絕交流、暴躁易怒等性格特徵。
界限分明,說明孩子被當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生命體,而不是一味依附父母的弱小嬰孩。
孩子越早被當做有獨立空間的個體看待,就能越快長大,逐漸成為一個有主見、有分寸、有勇氣和擔當的大人。
對於親子間的界限問題,紀伯倫有一首詩形容地十分到位: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界限」在某種意義上是對關係的鬆綁,先有好關係,才能有好教育。
三、愛孩子,就要跟孩子「保持距離」
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第一感覺其實是拒絕的。那為什麼後來還是違背心意地做了呢?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忍讓式教育,甚至形成了取悅家長老師的心態,於是便硬生生地把自己的直覺壓下去,哪怕受委屈也要換來別人的滿意。
武志紅老師曾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一個例子:
一個女生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男生,但家裡人卻反對他們在一起。
反對的點其實都是些站不住腳的小理由,什麼學歷不夠、長相不行。媽媽最後坦言,自己之所以反對,最大的原因是女兒不再聽自己的話了。
可以想見在這個女孩從小接受的教育里,「聽話」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女孩曾經也表達過自己的意願,試圖擺脫過這樣的困境,但最終都成了無力的抗爭,還是屈服於媽媽的管教。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在開始逐漸獨立時,都會自然而然地有「界限感」思想產生,他會有脫離母體,成就小我的欲求。
但是由於能力不足,這種小火苗的初始形態一定十分微弱,如果沒有父母的呵護和鼓勵,是很難維繫的,倘若碰上打壓,那就更是難以成型。
故事的最後,女孩無法平衡男友和父母的關係,兩邊都是自己愛的人,她都不想傷害,但是所有人都受到了傷害。
與男友分手後,女孩遠走高飛,徹底遠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悲壯」的,遠離原生家庭的她,也許正是為了重建自己的「界限堡壘」,否則傷痕纍纍的生活無法繼續。
界限缺失,會讓孩子無法堅持自我,無法尊重自己的感受,也無法愛他人。
四、別讓「界限缺失」毀掉孩子
教育類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期,七年級的學生小付,提出不想做家務的要求,被媽媽睿智回懟,笑爆全場的同時也讓人不由想為這位媽媽點贊。
小付同學抱怨,媽媽借學校要求8小時社會實踐的機會,「逼迫」自己包攬家裡的家務活。
並正言辭地向媽媽提出:
社會實踐不是家務實踐,能不能不要再逼迫我做家務了?
沒想到媽媽直接回絕:「當然……不可以。」
本以為在眾人面前,媽媽會礙於情面答應自己的要求,結果小付被媽媽的回答弄懵了。
媽媽接著說: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兒子已經長大,應該開始學習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
小付同學最後搬出了「學生應該將重心放在學習上」的理由,可媽媽卻說:
學做家務,分擔家庭重任,不光不會影響學習,更會起到促進作用,還會培養他的責任感。
付媽媽明事理的教育方式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肯定。
反觀前陣子被熱議的朱雨辰媽媽,她不要求自己兒子做什麼,卻要求未來兒媳為家庭奉獻全部的自己。
為什麼說界限缺失會毀掉孩子?
因為中國的很多孩子還活在父母的影子里,父母會越界去承擔本該孩子做的事情,或是干涉本應由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
很多父母會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以此為模子,要求孩子成長為符合自己系統標準的好孩子,評價自己孩子過得是否和自己預估的那樣幸福。
其實一切都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不是孩子,我們不知道他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是怎樣的。
可怕的界限缺失就像一個黑洞,隨著歲月的風吹雨打會越來越深,越來越大,吸走孩子身上的很多快樂和自由。
所以,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別讓界限感缺失成為孩子永遠的痛。
作者簡介:蒙琪琪,90後,走在成熟的路上,卻有一顆不願世故的心,時而熱血少年,卻也有安靜文藝的獨自時光。努力嘗試,跟隨內心,不斷實現生命的價值與厚度,堅信用最美的心活出自己絢爛的四季。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