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世界觀和哲學觀
備註:所有內容節選自得到柴知道解讀的《大設計》
哲學的基礎是什麼? 也許可以認為哲學的基礎就是人們對現實的理解。人們哲學觀念的改變都伴隨著對世界新的認識。日心說的提出、萬有引力、相對論這些都對人們認識了解真實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進一步影響了哲學的發展。
這也許就是霍金會說「哲學死了。哲學跟不上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現代發展的步伐了。在我們探索知識的旅程中,科學家已成為火炬手」的原因。
先簡單講一下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實在論」:無論是哲學家、科學家,還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一般都會默認,存在一個真實、客觀的外部世界,這個世界的各種性質是完全確定的,而且不會受到觀察者的影響。這種觀點,在哲學上就叫做「實在論」。舉個例子:我們踢足球的時候,不管誰去觀察,足球都會存在,也可以根據速度、風向算出足球在任意時刻的位置。即便是足球飛出了我們的視線,我們也知道足球肯定在某個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但霍金卻認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告訴我們,靠這樣的實在論去認識世界是不靠譜的。
舉個例子:量子力學裡面有個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根據這個原理,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確定一個例子的速度和位置:因為你對粒子位置的測量越精確,那對它速度的測量就越不精確,反過來也一樣,你對它速度的測量越精確,對它位置的測量也就越不精確。這兩個測量誤差的乘積,一定會大於某個常數,所以你按下這頭,就會翹起來另一頭。而且這種「測量誤差」,並不是因為我們測量的技術不夠好,而是因為理論本身的限制,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得到精確的結果。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在量子領域,觀測行為一定會對觀測對象造成干擾,所以我們永遠不能同時精確地確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在「實在論」看來,我們的觀察行為,絕不會影響到世界的本質。但根據「不確定性原理」,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之間,不再是隔絕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消失了。你採取不同的測量方法,得到的結果居然不一樣,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已經不再是確定的物理量了,這跟「實在論」的觀點完全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說,在你測量之前,粒子壓根就沒有什麼位置和速度。這麼一來,我們還能說粒子是客觀實在的嗎?
所以在霍金看來,量子力學的實驗結果,已經動搖了「實在論」的基礎。不光如此,霍金還從人類認知的角度,分析了「實在論」的問題所在。霍金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受到大腦結構的影響的。我們的大腦相當於一個「透鏡」,會對現實世界進行建模。我們所謂的各種觀測結果,都只是大腦呈現的一個模型而已。
霍金舉了一個眼睛的例子進行說明:人類整個視覺範圍中,真正具有高解析度的部分,只有視網膜中心大約1度的狹窄範圍。我們是怎麼看到正常的、清晰的外部圖像的呢?人的大腦具有強大的運算能力,能對眼睛接受到的信號進行綜合處理,進行一系列的拼接、填充、優化,把二維數據給三維化。
所以霍金認為我們所觀測到的一切,都只是由大腦建立的心理圖像而已,談不上是客觀實在的。針對實在論的缺陷,霍金提出了「依賴模型的實在論」:所有的「客觀實在」,其實都建立在理論模型的基礎之上。我們沒必要去追問一個模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這完全沒有意義,只要這個模型能跟觀測到的數據相符合就行了。這種哲學觀聽起來很滑頭,但實際上,人類對於各種客觀事物的認知,本來就是隨著模型的改變而改變的。即使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模型中也會表現展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物理學界目前的公認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既具有波的性質,又具有粒子的性質。它既是一種波,也是一種粒子。我們無法確定光的本質,只能說在不同的模型中,光會呈現出不同的性質。
這種說法看起來完全違背常識,但卻精準地符合了「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在不同的模型中,事物所展現出的性質也不同,基於這些模型得到的「現實」,都是真實的。
另一個例子:夸克。科學家們基本已經公認了,夸克是宇宙最基礎的粒子之一。幾個夸克結合在一起,就能組成質子和中子,然後再進一步組合成原子核,這是全世界的中學物理課都會教的知識。
但霍金說,人類根本就看不見夸克,它只是用來解釋原子結構的一個模型而已。而且,夸克這個東西很奇怪,夸克之間存在著一種束縛力,而且這種束縛力會隨著夸克間距離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夸克永遠是幾個連在一起的,我們不可能觀察到一個獨立的夸克。所以在夸克這個概念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很多科學家都不認可,你想啊,如果我們永遠都無法分離出一個夸克,從理論上都不能觀察獨立的夸克,那我們憑什麼說這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呢?
但是到今天,夸克已經被作為基本粒子之一廣為接受了。為什麼?因為夸克模型實在太好用了,根據這個模型所做出的一切預測,基本都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就認為,夸克就是一種確確實實存在的真實物體。所以霍金說,這些所謂的實在,其實都是依賴於模型的。
最後是霍金認為最有可能解釋世界本質的理論:M理論。在霍金看來,M 理論,就是目前最接近萬物理論的模型,也是唯一具備成為萬物理論潛力的模型。當然了,霍金也承認,人類對於M 理論的了解還很少,在沒有弄清理論細節之前,我們還不能宣稱M 理論就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最終模型。
霍金用了一個很精巧的比喻,來描述了目前M 理論的發展狀況。在他看來,M 理論就好像是一張拼圖,我們目前發現的幾種弦理論,就像是把這個拼圖的邊緣部分給拼了起來。但問題是,這塊拼圖的中央,還留著一個巨大的空洞,我們還不知道它的核心區域到底藏著怎樣的秘密。
但即使如此,我們目前也對M 理論有了基礎的了解。比如霍金說,在M 理論中,宇宙時空並不是 4維,而是 11 維的。其中的 3 個空間維和 1 個時間維是展開的,所以我們能感受到,而其他的維度都蜷縮了起來,我們感受不到。但這些維度會影響到弦的震動方式,因此會對宇宙的基本性質產生影響。此外,除了一維的弦以外,M 理論中還有點狀粒子、三維塊狀物,甚至許多更高維度的物體,這都是我們目前所難以想像的。
所以說,根據M 理論所提供的模型,我們眼中的客觀實在,可能又要被顛覆一次。這又再次印證了「依賴模型的實在論」:脫離模型談實在,是沒有意義的。在霍金看來,如果M 理論這樣的理論模型能被觀測所證實,那將是人類在智力上的重大勝利,我們也就可以說,人類終於找到了宇宙背後的「大設計」。
推薦閱讀:
TAG:世界觀 | 霍金(StephenHawking)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