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offer收割機?
近年來,國內就業環境競爭激烈,熱門崗位人才濟濟。自2001年開始,中國的大學生每年都在創新高。從2001年的114萬,到2017年的749萬,差不多翻了七倍,隨之而來的是就業嚴峻問題。
找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講究求職方式,也需要求職技巧的運用,還有求職心態的把握。剛剛離開校門走進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充滿了理想、充滿了抱負。但是到社會上,巨大的落差、殘酷的現實,讓他們感到措手不及、彷徨無奈。
「工作不難找,好工作真難找」,周圍就有即將畢業的同學這樣抱怨。同時,不少企業也在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千里馬」。求職難與用工難並存,這並不奇怪。我國的人才市場中,對高端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依然擁有旺盛的需求,同時,由於我國產業的需要,對產業工人和低端服務業人員需求也很強勁。而大學生,由於缺乏相關的經驗與技能,大部分都處於勞動力的「中間群體」,高不成、低不就,在就業市場中面臨著尷尬的地位。
此時,畢業生們不妨停下各種抱怨。畢竟,外界環境自己左右不了,而找工作的腳步卻不能停止,唯有改變自己。
1、做問題的解決者而非挑剔者
如果產品賣不出去,就怪顧客不識貨,顯然不合適,更要反觀自身的產品是否合格,是否適應需求。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工作,對許多基層崗位不屑一顧。此時,不妨借鑒一下很多女生務實的擇偶標準:「高帥富」的男生只是少數,那些貌似平凡、性格溫和、適合過日子的「經濟適用男」也是不錯的選擇。
用人單位考慮到人與崗位的匹配度,通常讓剛入職的大學生從基層做起,合情合理。大學生找工作,很難一步到位,理應有所取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妨把自己定位成「經濟適用型人才」,先將自己的經驗與崗位配對,再將自己的能力與薪水匹配,從普通崗位踏踏實實做起,不好高騖遠,逐步積累經驗,慢慢地成為行業人才。
2、機會空間來自積極心態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有一定的競爭壓力是必然的,書沒讀好、技不如人,不是名校名系、沒有各種關係,就產生自卑心理、灰心氣餒,遂甘拜下風,不敢對自己「明碼標價」,對於一些單位開出的不平等協議也違心閉眼簽訂,給日後工作帶來嚴重隱患。
信心代表著一個人在事業中的精神狀態和把握工作的熱忱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知。有了這樣一份信心,求職應聘就有把握有衝勁,敢於面對失敗和挫折,把每當經歷一次打擊看成學到一份知識,積累一次力量和勇氣。所以,在任何困難和挑戰的面前首先要相信自己,但自信不是自負,自大、自傲,而是一個人不言敗的信心。
3、新敬業精神指導下與企業雙贏
選擇職業時,大學生應該從主客觀結合的意義上考慮問題。必須明白:要想順利找到工作,必須工作「拿得起」,架子「放得下」,才能快速跑入「職道」。明確了職業發展方向之後,為了能夠讓自己進入職業前進專列,爭取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職場上要拿到好的Offer,就是要跟上求職就業動向和求職節拍。尋找對工作經驗要求相對較低或無明確經驗要求的職位,因為經驗是大學生的空白或弱勢,他們實際在就業當中碰到很多問題就是工作經驗、職業技能方面的問題,迴避是明知之舉。註明要求3-5年工作經驗、有豐富業內資源的職位門檻太高,趁早放棄為好,要從基層做起,等有了機會,就會積累經驗,有了經驗,就有更大的機會,機會和經驗是相輔相成的。
此外,學歷和工作經驗相比,企業如今更加註重求職者踏實、穩定,這也就意味著進的來能否留得住,將成為用人單位選材的重要衡量指標,這是企業用人回歸理性的標誌,對於學生來說,踏踏實實可能比學歷高低更加關鍵。好不容易培養好的人才走了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對個人來說也不利於發展。
4、建議求職前先做合理的職業規劃
此外大學生在選擇工作之前應結合自身情況:
①了解、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從事該工作,是否能夠終生學習,是否對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持長久的興趣。
②以自己的職業興趣、個性偏好與職業滿足感來選擇關係到自己一生命運走向的職業,而不是「隨大流」、看報酬等。
③投資這個職業之前,最好能與業內人士交流、探索,或到工作場所實地看看,以確保最初選擇職業的正確性。
大學畢業生尋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妨站在企業角度看自己,看看這個位子需要什麼條件的人,你是否具備了這個條件。只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明確的規劃,即使在基層工作,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正如馬雲所言:「人有時候不逼自己一下,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畢竟,年輕是年輕人的資本,多一些歷練,多一些腳踏實地,反而能走得更遠。
-end-
來源:網路 南深人才整理髮布。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原創,如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