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不易這樣的音樂人跟張藝興這樣的音樂人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都沒理解我的意思,說電音民謠流行這些是不同的音樂風格,各有所愛所以不能比,還說這等於是拿言情小說和推理小說比較。但是,這個問題在比較的根本不是音樂風格!!而是一首音樂作品能不能讓人記住!
流行搖滾民謠電音說唱這是按風格分類,而我所說的是另一種分類方式!按能不能讓人一下記住分類!每種風格的音樂中都有那種能一下子就能記住的,也都有讓人記不住的,這種不同並不是風格不同造成的。甚至交響樂,影視劇配樂,甚至京劇中也是這樣的。
比如,環太平洋主題曲,權力的遊戲主題曲,西部世界主題曲,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這三首都是一個人寫的。還有星戰主題曲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都能哼出來。作為對比的是漫威系列的配樂,漫威這幾年很火,但是誰又對其中某一首配樂有印象呢?難道漫威的配樂製作不精良嗎?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同於拿言情小說和推理小說比,也不同於拿川菜和魯菜比,因為那些都是風格的不同。
還有人說我是拿自己的主觀感受作為標準,用自己代表大眾,這麼說就很偏頗了。我所說的好聽指的當然是多數人覺得好聽。我舉的例子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哪些歌喜歡的人多大家都有目共睹,非不承認就是強詞奪理了。
就拿題干中的毛不易說吧,他是怎麼火的?是憑一首歌消愁,從毫無知名度一下子火了的,說明多數人都認為這首歌好聽。
所以我所說的「好聽」是說大部分人覺得好聽,而大部分人顯然覺得消愁更好聽。大部分人顯然覺得七里香比土耳其冰淇淋好聽。
分割線——————————————————
加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在阻止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呢?
我的觀點是,音樂的第一要務是好聽,所有的技巧風格都是為好聽服務的,好聽是評判音樂水平高低的第一標準。
就像做一道菜的任務就是好吃,不論運用了多高級的技巧,不好吃的菜就沒有價值,不好聽的音樂就是不好聽,不能因為它用了什麼技巧就說它高級。
做菜的理論應該在一道菜好吃的時候能夠說明它為什麼好吃,然後探索新的好吃的菜,而不是在一道菜不好吃的時候指出它用了哪些烹飪技巧硬說它是一道高級的菜,然後指責吃菜人美食素養低,欣賞不了。
同樣音樂理論應該在一首歌好聽的時候指出它為何好聽,而不是因為一首不好聽的歌運用了哪些技巧就硬說它高級,人們不喜歡就是沒有音樂素養。
張藝興這樣的音樂人作品製作精良,專輯製作費很高,團隊專業。但是他的歌不像毛不易的那樣讓人有聽的慾望,旋律也很難記住,歌詞有很多中英文穿插,屬於那種讓人記不住的歌,一個是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一個是namanamanamana。但是很多人都說張藝興這樣的音樂很高級,而且經常上很多排行榜。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高級,他跟毛不易這樣的音樂人的區別是什麼?
再舉個例子,煙把樂隊的紙短情長,幾乎沒有什麼製作。但是這樣的音樂大部分人聽了都會問一句這什麼歌,誰唱的?但是像張藝興的歌就很少會引起人們這種興趣。
毛不易這樣的音樂人有許巍,趙雷等。羅大佑的戀曲1990讓一個非洲人聽了一遍就記了20年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而且他是不懂歌詞的。多啦A夢的主題曲憑短短一段韻律就風靡全球。當然他們也只有部分歌曲能達到上面說的效果,其他的歌也屬於記不住的那種。像毛不易除了消愁其他歌可能就達不到上面說的那種效果。很多歌手有那麼一兩首能有這種效果,是他們的代表作。超過五首就是很厲害的歌手了,哪怕是周杰倫達到這種效果的歌也不超過20首。周杰倫比較特殊,他的歌可以分成兩部分,有前者也有後者。前者大家都很熟悉,晴天東風破發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七里香煙花易冷等,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後者也有不少,大多數非粉絲叫不出名字,代表是土耳其冰淇淋,有懂音樂的人分析了其中運用的各種風格技巧非常多,稱其華語樂壇巔峰,還因其流行程度不及告白氣球批評聽眾沒有音樂素養,不懂欣賞。
思考:
華語樂壇近年來是不是越來越重編曲而輕旋律?
音樂有沒有高低級之分?如果有,評價標準是什麼?
誰有資格評價音樂?普通聽眾還是專業人員?
旋律和編曲誰更重要?
像沙漠駱駝,我們不一樣這些歌的創作者還有鳳凰傳奇他們跟上述的兩個音樂人的區別又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他們的歌很俗?
有人說這個問題引戰,還有人不斷得把我的問題定向到釣魚題。對此我的觀點是
不是我引戰,是粉絲好戰!!
我希望每個人得到其應有的評價,如果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會引發激烈的爭論,那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我提出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如果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會引起爭論,恰恰說明我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如果討論的最終結論會使對討論對象的評價發生改變,那也是其必須接受的。我有提出自己疑問的權利,你也有發表觀點的權利,不能因為可能發生爭論而阻止一個問題的提出。
我寫歌三年,算有點經驗吧。我想問:如果技巧為了「好聽」而服務,那麼「好聽」有明確的標準嗎?你為什麼會認為其他人就不會發自內心地覺得張藝興、華晨宇、李榮浩那些歌「好聽」?
毛不易、張藝興都很優秀,他們的優秀是不同的優秀。題主這種思考是有價值的,但從你的描述看,我認為你走偏了方向,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前提。
下面的一到五是我認為聽眾對於音樂應當認識到的一些觀念,六是具體地談這兩個音樂人。
關於題主在分割線上更新的部分,我的觀點在七。
一、大的前提:人和人的審美有不同取向
聽眾的審美喜好都是各異的,有人喜歡情歌,有人喜歡搖滾,有人喜歡電音……很難迎合所有人。不過在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創作者可以對市場作迎合,讓他們的音樂更通俗簡單、更被普通人理解;但這樣也意味著削弱音樂人個性的表達,他的音樂中屬於自己特色的東西會更少,你覺得這對音樂人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事實上,大眾人都易於接納的事物,不值得被小眾極其狂熱地追求。那些獨特的、個性的作品,更難以遇到產生共鳴的群體,那些群體也在努力尋找這樣的作品,也因為更稀有,找到了才會更為之狂熱、比別人更能理解其價值。所以很多人說「小眾的才是最好的」。
「好聽」是沒有唯一標準的!
二、關於周杰倫的音樂,以及關於那些大多人認為「不好聽」的音樂的價值
其實是上一點的補充。
關於題主拿周杰倫舉例子我可以說一下,我是周杰倫的九年歌迷,我認為其定位很特別——如果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橫軸為大眾接受度,豎軸為音樂人獨立的個性表達和音樂技術,他的音樂正好是華語樂壇橫坐標和縱坐標乘積最大的值,這正是其人氣高的理由。
但如果細分到周杰倫具體的每個作品,《告白氣球》技巧不算高深,也很多人接納。與之相反比如《娘子》《印第安老斑鳩》則追求技巧性的地極致,一首極其複雜的RB,和一首晦澀的Acid-Jazz,算是周杰倫最艱深的兩首歌了,哪怕是很多老歌迷也不覺得好聽。而我,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兩首歌,我能聽到它們並不刻意討巧、不迎合大多人喜好,但這樣出乎意料的歌一旦被你深入探索,所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會遠超《告白氣球》所能賦予的,只是其他人未必理解罷了。
拿音樂類比文學,艱深的作品如《紅樓夢》《百年孤獨》《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大部分人其實無法理解也讀不下去,但這時候有人跳出來問一句:
「這些書手法高深,但很難懂,不好看,有什麼價值呢?書難道不是要寫得好看嗎?」
只能說明這個人不能深入,不懂它們的價值,這樣的人也不能體會到深入思考《紅樓夢》的快樂,遠不是看一本浮華的《小時代》能比的。
何況你怎麼就知道我不會覺得《紅樓夢》很好看?
三、音樂的高級和低級
我們得思考一點,當我們說一個作品「高級」時,我們想表達的是什麼?
音樂的高級,我對其定義是:技術含量高、信息傳遞得當、完成質量優、具有藝術價值。
或許會有人認為「高級」應該換成一個更好的詞,但也無法否認我給出的幾項定義都是評判音樂的合理標準,暫時用「高級」指代這些。
如果你聽音樂就只是純粹的消遣,那麼音樂的高級與否你大可不管。
但同時,你應該意識到,也有很多的人聽音樂是在欣賞一種藝術、探索一門學科、關注一個行業,這就是真正意義的「音樂愛好者」。對於這樣的人來說,音樂當然是追求高級的好。一種消遣是不必在意什麼高級和低級的;但一種藝術、一門學科、一個行業是應該有基本規則和評價標準的,這些標準是抽象的、無法量化的、具體到不同種類的音樂時是有所差別的、是會發展的,但標準是確實存在的。
四、關於旋律和編曲
關於題主懷疑的華語樂壇重編曲輕旋律的事,我認為從來沒存在過。但隨著我學音樂的深入,越來越意識到旋律和編曲的應該是一體性的,是相輔相成的。
但音樂還是比較抽象的,我還是拿稍具體的藝術來做比喻論證。比如繪畫,你是認為繪畫中「主體」重要還是「背景」重要?
舉一個例子——達芬奇《最後的晚餐》里,主體顯然是餐桌上的耶穌和十二門徒,背景呢?背景是一座大廳,而陰暗的大廳的牆上的窗戶透著亮光,形成強烈的對比,營造了沉重莊嚴的氣息。亮光集中在耶穌的身後,而門徒的背景稍暗,讓耶穌在十三個人里顯得孤寂而悲壯。可以說,沒有這樣的背景,主體也要失色很多。
音樂中旋律和編曲的關係就是油畫中「主體」和「背景」的關係,你也應該意識到,背景也是構成的一大部分,也是能承載信息量的,所以旋律或是編曲里有所側重並不奇怪,無非就是創作者創作思路的不同。
更新:
五、關於評價一首歌的「資格」和合適的方式
我認為對於一首音樂,所有人聽過它的人都有資格評價,無論是普通聽眾、資深愛好者還是從業者。音樂允許外行評價,因為他們確實是受眾群體,但話語權不能只屬於外行人,因為普通群體往往對音樂了解不深、評價角度單一、情緒化。資深的愛好者會做出更詳盡、更理性的評價。專業人士則會更表現出權威,對行業有指導意義。幾方面的評價都是有自己價值的。如同豆瓣的電影評分多不是專業人士的評價,但能一定程度能反映作品的客觀水平;而媒體的評價又對能幫主外行人解讀作品。同理,對於音樂,如果你想具體了解一首音樂的影響,最好這幾個方面的評價都看一看。但在任何行業,過於情緒化的評價往往是暴露無知的可笑言論。所以我覺得人對於不懂的東西,可以表示出喜歡或者不喜歡、有興趣或者沒興趣,但評價其水平還是慎重些比較好。純外行發現自己和資深愛好者、專業人士評價分化時,你可以不全盤接納,但最好也要尊重對方的客觀意見。別用自己的喜好凌駕於一首歌的客觀水平!
別用自己的喜好凌駕於一首歌的客觀水平!別用自己的喜好凌駕於一首歌的客觀水平!我個人選擇的解讀音樂態度是:六成理性分析、四成感性思考普通聽眾可以選擇更多的感性思考,七成八成甚至九成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留點理性,過於情緒化的一味吹捧和盲目貶低都是使人討厭的。六、具體到毛不易和張藝興兩個音樂人上,我的看法我其實不是這兩個人的粉,偶像是周杰倫+林俊傑,杰倫9年(馬上10年)粉+JJ的7年粉、音樂愛好者。我覺得這個問題有一定討論價值,可以整理一些我的想法,所以不請自來了。。
這兩位因為風格不是我的偏好所以不是特別關注,但我現在對他們是持欣賞態度的。
對於毛不易:一開始的時候我不太看好他,但是他的進步還是超過我想像的。《消愁》算是個分水嶺,主歌部分的詞曲確實很驚艷我,之後的作品水平也在慢慢提升。
他的優勢在於歌詞創作,這點應該爭議不大,歌詞里有很多對現代生活的思考、很細膩,這個是他的獨特性。作曲而言,他不算天賦傑出,寫歌不怎麼有明顯的套路,能讓人聽出動了很對小心思,算很有誠意(其實有些也不太好唱)。他的音樂風格偏民謠,多以旋律為賣點,節奏沒什麼複雜的,很符合當下大多國人傳統的審美習慣。旋律進行的特點能讓人聯想到漢語說話的語氣,比較有親和力、「人性化」,也讓詞曲配合得很好,通過詞能想像到曲的大概樣子,反之亦然。他現在的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會是適合表現歌詞的,配合他的聲音,會讓人覺得蠻舒服。潛力也還很大。對於張藝興:我承認,我作為一個鋼鐵直男一開始對他並不感冒,也get不到他的顏……但不妨礙我在聽到他的幾首作品後馬上對他表示了欣賞。他的定位是唱跳歌手,音樂和舞蹈得緊密結合,勢必使他的音樂更加強調節奏。他的音樂相比之下更新潮化一些,音樂風格涉及到pop、RB、hip hop、電子甚至中國民樂等,音樂元素蠻豐富,無不在追求創意。音樂創作也是更偏向於靈動、奇妙的節奏,而在旋律上不突出,這其實是不大符合當下大多國人的審美習慣,但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此外我比較喜歡他在編曲、製作人這些身份上面表現的才華,他在編曲音色的選擇和後期上很有自己的個性。至於很多人詬病歌詞常常是中文英文混雜,但是我反倒覺得不如解釋成風格的需要,本來他的風格就比較國際化,創作方式也是節奏主導,作品也自然不是漢語所習慣的「依字行腔」。
不帶誇獎也不帶貶低的說一句:他的音樂還遠沒有到艱深難懂的地步,只是他傾向的風格和大多人適應的風格有所不同罷了。
以他的努力程度,也很看好他的將來。
非要對比的話,毛不易更符合大多國人音樂喜好,以音樂中流露出的「思想性」為個人特色,審美難度不算高;張藝興能力更全面、經驗更豐富,以「潮流化」為個人特色,稍小眾些。兩人共同點是都在自己擅長的風格里很優秀,也都有個人特色、很努力。
至於題主把華晨宇、李榮浩和張藝興劃分為一類,我覺得真的是簡單粗暴又不合理的做法。事實上他們幾個風格差異也都很大,只不過恰好都不是題主喜歡的類型罷了。從題主描述來看,題主比較傾向溫和的旋律作為主導、易於被大多國人喜愛的音樂。
還有,吳亦凡怎麼混進來的???
————————————————
七、所謂「能讓人記住」,這個問題有多重要呢?
這可以分成兩個角度解答:第一個角度:對於一首音樂傳播來說,製造記憶點,是一種很有用很高效的傳播手段,有記憶點容易推廣,能讓人短時間內更深刻地記住它。對於一首音樂的水平來說,一定程度上沒你想的那麼重要,很多音樂擁有能讓人短時間印象深刻的內容,不一定擁有高質量。比如「一起喵喵喵喵喵」的記憶點特別明顯,但這仍然是一首粗製濫造水平低下的歌曲;相反羅大佑創作的《海上花》「是這般多情的你」,譚盾大師創作的《月光愛人》「我醒來誰在月光里」……這些旋律其實都不是特別好記住,但不妨礙它們的水準之高。當然記憶點和水準也可兼得,比如《beat it》中不斷重複的「beat it」就是很容易記住的點,這首歌也是在世界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一首搖滾。不過如果回溯創作動機,《海上花》《月光愛人》和《beat it》所要表現的主題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是需要很淡很悠遠的感覺,這時記憶點不怎麼重要,而有的需要直接、強烈的感官刺激,這時候記憶點是有用的。
有些音樂的創作,在前提上就不需要記憶點,記憶點真的不如你想像中的那麼重要。第二個角度:題主也沒想到的一點是每個人的聽覺習慣不同,對記憶點的感知也是不同的,題主是非常傾向於毛不易溫和的抒情性旋律的,沒意識到張藝興在音樂中使用的特別的節奏型和獨特的音色也足以使愛好節奏的音樂愛好者形成記憶點了,此外李榮浩的吉他演奏和華晨宇的高音也足以讓特定的審美群體形成記憶點。最後——是,多數人是認為《消愁》好聽、認為《七里香》比《土耳其冰淇淋》好聽,大部分人覺得好聽。但《土耳其冰淇淋》本來就不是創作給大部分人聽的。對於創作者來說,他應該有一些獨立彰顯自己在音樂上展示個性的作品的存在;對於市場來說,很多時候小部分人的意見也是重要的,小眾再小眾也在這個大的基數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而小眾往往是更願意為作品買單的群體。總之,音樂作為一項藝術,審美應該是百花齊放的,討論應該是百家爭鳴的,大家應該採取理智和包容的心態對待這門藝術、尊重這個行業。聽眾有些錯誤的思維習慣還是要改一改,這對大家都有好處。
(我的見解還不算成熟,也不能代表專業的意見。但儘可能地完善了,允許大家對我發表觀點和看法。如有問題請理智指出,我接受合理批評。以後可能還會回來完善。)
後記:我取消了匿名之後收穫了很多關注和私信……實在是有些誠惶誠恐……我做幾個解釋,我說我「寫歌三年」是以音樂愛好者的身份學習樂理、嘗試寫歌三年了,沒有正式進軍業內。我的本職工作還是學生,也不是學音樂專業的,我是理科生,做科研的……我有做獨立音樂人的想法,但目前為止我還覺得自己不夠成熟,還沒有在哪個平台上公開發歌。那麼多人私信問我看法甚至稱呼我為「老師」,我覺得過了……按照年齡我都還是毛不易他們的晚輩……
至於我以後會不會真的在哪發表音樂也還是未知數……
現在的我也還只是在知乎出於興趣愛好,做點音樂評論和科普的小工作,如果能讓你們接納、喜歡和支持的話也好啦。
還有不要在私信里誤會我的性別,我是男♂的。
認真看了題主提問的具體內容。
先說下我個人狀況,音樂從業者。因近年來接觸的工作重點不在流行音樂和流行歌曲,因此,對於毛不易和張藝興的歌曲了解不多。所以,這篇回答不涉及對兩者間的任何比較以及偏好。只評價一下題主對於音樂審美的理解,以及題主在後面思考中所提到的幾個問題。
顯然,可以看出題主是更欣賞毛不易的。並且可以說出無數其認為毛不易的音樂比張藝興優秀的地方。這無可厚非,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管一個人喜歡吃蘿蔔還是白菜,都能說出很多這兩者可口的地方,以及營養價值來證明自己為什麼愛吃,以及吃它們的好處。
問題就出在,題主在論證自己覺得好吃(好聽)的食物(音樂)的時候,認為自己找出了烹飪(音樂)的普世價值。即,一切為了好吃(好聽)! ————這個我們先按下不表,過會兒集中討論。
暫時先看下題主在提問中出現的第二個問題,以下摘自題主提問:
「張藝興這樣的音樂人作品製作精良,專輯製作費很高,團隊專業。但是他的歌不像毛不易的那樣讓人有聽的慾望,旋律也很難記住,歌詞有很多中英文穿插,屬於那種讓人記不住的歌,一個是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一個是namanamanamana。但是很多人都說張藝興這樣的音樂很高級,而且經常上很多排行榜。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高級,他跟毛不易這樣的音樂人的區別是什麼?」
我看題主喜歡拿食物和烹飪來去類比音樂,我也這樣跟著類比一下吧。這段描述,是典型的一個愛吃蘿蔔的人,絞盡腦汁都想不通其感覺白菜這麼難吃,而蘿蔔又這麼好吃,為什麼還有人喜歡吃白菜,而不是所有人都來吃我喜歡的蘿蔔呢?並且馬上給出了蘿蔔好吃的理由——「但是他(張藝興)的歌不像毛不易的那樣讓人有聽的慾望(但是白菜不像蘿蔔那樣讓人有吃的慾望),旋律也很難記住,歌詞有很多中英文穿插,屬於那種讓人記不住的歌。(白菜吃完也很難讓人回味,記不起特別的味道。)」
這是典型的一段忽視了人和人之間是具有感官和認知差異性的描述。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去推測整個世界,把自己的喜惡當成了丈量世界的標準尺度。即,把自己的想法當做了普世標準。
再看緊接著題主此段中的下一句:
「但是很多人都說張藝興這樣的音樂很高級,而且經常上很多排行榜。(但是很多人都說白菜這樣的食物很有營養價值,而且經常上很多大眾喜愛食物排行榜)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高級,他跟毛不易這樣的音樂人的區別是什麼(蘿蔔和白菜這樣的蔬菜的區別是什麼)?」
個人確實對毛不易和張藝興的作品不甚了解,因此暫時無法幫你分析張藝興音樂高級在哪兒,如果有需要,我可以找時間專門的聽一聽,然後說道一下兩者音樂各自可取的部分。但是對於題主的認可不抱期待,因為(以下摘自題主問題觀點)——
「我的觀點是,音樂的第一要務是好聽,所有的技巧風格都是為好聽服務的,好聽是評判音樂水平高低的第一標準。
就像做一道菜的任務就是好吃,不論運用了多高級的技巧,不好吃的菜就沒有價值,不好聽的音樂就是不好聽,不能因為它用了什麼技巧就說它高級。」
因此,我做專業分析是沒用的,題主已經有了其「評判音樂高低的第一標準」——「好聽。」
且,別人覺得好聽是沒有用的,必須題主覺得好聽。因為——
「他的歌不像毛不易的那樣讓人有聽的慾望,旋律也很難記住,歌詞有很多中英文穿插,屬於那種讓人記不住的歌。」
看,多麼完美的一個邏輯閉環。
因此,讓一個美食營養家去評價川菜和浙菜各有什麼優劣是沒問題的。但是怎麼讓其說服一個喜歡吃川菜,不喜吃浙菜。且認為不好吃的菜就沒價值的人呢? 畢竟,他真的覺得浙菜不好吃啊啊啊啊啊!!!!!
時間原因,這個答案我回頭再慢慢做補充吧。
下一話,音樂審美的第一標準真的就是好聽么?
工作做完,我看題主都更了,我也繼續更吧。
首先要提醒題主一句,在標準的辯論中,自己提出的初始論點,是不能根據辯論的發展不停的做補設的。因為這樣下去,整個辯論就會慢慢往抬杠發展。代入的信息會越來越多以及駁雜,也就是俗稱的——歪樓。這樣下去整個辯論將會無休無止。
至於題主的補設,也越來越往看不懂的方向發展了,引用樓主原話吧——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同於拿言情小說和推理小說比,也不同於拿川菜和魯菜比,因為那些都是風格的不同。」
首先,關注一下題主的提問——
「毛不易這樣的音樂人跟張藝興這樣的音樂人的區別是什麼?」
但,在題主的問題詳情中,並沒有看到樓主對於這兩個音樂人區別的補充。而是在反覆證明毛不易對比張藝興音樂優秀的地方,並因此創造了一個邏輯,甚至自己定義了何謂音樂審美。
即,好聽,且題主認為好聽(後來進行了補設,即大部分人覺得好聽。但我在流量最大的QQ和網易兩大平台查看了後,也只能說,題主的這個補設應該改為「題主認為的大部分人覺得好聽。」)。在這個好聽的基礎上,題主並沒有對其進行比如風格影響等等方面的初設。
因此,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類比明明是題主在問題中就給出的限制,題主在問題里已經開始對毛和張這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流行歌手開始類比了,並且顯然得出了毛不易優於張藝興的結論。且,在問題的初設中,並沒有指出,張藝興在同類型風格中並不出色,更沒有舉例說明其同風格中你認為優秀的音樂是什麼樣的。怎麼現在又開始怪大家這樣比了呢?
於是,在這次的更新中,題主感覺自己被誤解了,跟著對自己提出的結論進行了進一步的補設。以下摘自題主(越來越亂了,至此這個問題已前頭萬續)——
「很多人都沒理解我的意思,說電音民謠流行這些是不同的音樂風格,各有所愛所以不能比,還說這等於是拿言情小說和推理小說比較。但是,這個問題在比較的根本不是音樂風格!!而是一首音樂作品能不能讓人記住!」
在題主繼一開始創造的概念——音樂審美價值的第一標準是「好聽」後。樓主在後來的補充中又創造了一種分類方式——作品能不能讓人記住......要問我此刻的想法..?
這樣分,這個世界上最牛逼的音樂應該是兩隻老虎,聽過還記不住不會哼的,不是聾子就是啞巴。這個榜單上的TOP100不出意外都要被啟蒙兒歌的幼教歌曲霸佔,榜單估計是
1.兩隻老虎 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3.粉刷匠.....
況且,這樣的話,初設和補設反而起了衝突。讓人記住的音樂是不是一定好聽呢?再看一條題主原文吧——
「就拿題干中的毛不易說吧,他是怎麼火的?是憑一首歌消愁,從毫無知名度一下子火了的,說明多數人都認為這首歌好聽。」
唉,就拿愛情買賣來說吧,這歌怎麼火的?是憑「當初是你要分開,分開就分開.....」,從小製作一下子火了的,說明多數人都認為這首歌好聽。 emmmmm..... 我真覺得不好聽,題主你要說你覺得好聽,那我也認了... 跟我一樣覺得不好聽的乎友們可以手動點贊...(不好聽歸不好聽,但不知道為啥我有時候拿起吉他老想哼兩句這個....)
同樣造句,就拿忐忑來說吧.....
就拿最炫民族風來說吧......
總結:
1.讓人記住的音樂不一定誰都覺得好聽(比如愛情買賣,很多人喜歡聽是肯定的,但是不喜歡聽的也不見得少)。
2.火了的音樂代表不了大多數人,點擊量過億的歌也代表不了(中國十幾億人口呢),此處貼一下題主原話——
「還有人說我是拿自己的主觀感受作為標準,用自己代表大眾,這麼說就很偏頗了。我所說的好聽指的當然是多數人覺得好聽。我舉的例子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哪些歌喜歡的人多大家都有目共睹,非不承認就是強詞奪理了。」
3.毛不易在這兩大平台排行都僅為第9,連第一都不敢說代表大多數,你如何得出的毛不易歌曲代表大多數呢?如果真的代表大多數,那麼評論區就應該是一片毛不易威武,而不是全是在糾正題主的人了。當然,樓主可能感覺自己身邊有很多喜歡毛不易的,這無可厚非,每個人圈子不同。畢竟我生活中一個喜歡他的都沒,不同的人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大多數」這個詞真的別隨便說,調查才有發言權。全國聽流行音樂的人劈開,你確定有一半以上的人喜歡,才能說「大多數」。
呼,接下來不說毛不易了,還是接著題主提出的兩個驚世駭俗的定義吧。
以下樓主原文——
「流行搖滾民謠電音說唱這是按風格分類,而我所說的是另一種分類方式!按能不能讓人一下記住分類!每種風格的音樂中都有那種能一下子就能記住的,也都有讓人記不住的,這種不同並不是風格不同造成的。甚至交響樂,影視劇配樂,甚至京劇中也是這樣的。」
來,題主,京劇給哼一段出來,別哼「藍臉的竇爾敦...」那叫京歌不是京劇。估計撇開這個也就剩兩段流水了,比如「蘇三,離了洪洞縣...」。你給我找出一段兒一下能讓人記住的原板或者三眼唱段出來,,,,按題主邏輯,京劇大類中最牛逼的應該是京歌,藝術價值劃分大概是這樣... 京歌>流水>西皮二六>原板>..... 這什麼亂七八糟的... 合著京劇只寫流水不就行了么,要別的段落有啥用。流水最容易讓人記住,最有藝術價值。要別的段落幹啥...
不然咱試試哼哼交響樂,一般第一反應就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了吧?前半個樂句大家都知道。來,哼哼第二個樂句是啥。你能別專門學,給我哼一個樂段來,我直接刪帖。
實在不行,咱哼哼爵士樂。別說沒聽過,在生活和影視作品中,爵士音樂出現的頻率一點都不低。你來個一聽你就有印象能跟著哼出來的,,,,
你看,這麼一看最牛逼的還是兩隻老虎,幼兒園小孩跟著學都少有需要教第二遍的。
還得再嘮叨一句,「影視配樂」不是風格,而是一種功能性音樂門類。其根據電影類型,具體劇情不同,可以使用任何風格... 我又想上題主原話了——
「比如,環太平洋主題曲,權力的遊戲主題曲,西部世界主題曲,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這三首都是一個人寫的。還有星戰主題曲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都能哼出來。作為對比的是漫威系列的配樂,漫威這幾年很火,但是誰又對其中某一首配樂有印象呢?難道漫威的配樂製作不精良嗎?」
我... 我真的對漫威電影的主題音樂印象深刻啊喂,.. 6~~~~ 6~6~32~~~1~7~6~~~ 你一說漫威,這個音樂主題就直接腦子裡蹦出來了.... 你為啥老感覺你沒印象的別人就真的沒印象啊喂.... 你為什麼老感覺你覺得好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覺得好啊喂... 你為啥.... 然後,你說的這些影視音樂為啥全是主題音樂?你說的任何作品除了這個主題音樂外其他的還有印象嗎?沒有的話是為啥沒印象?同樣一個人在同樣的影視作品中寫的同一個系列音樂都沒主題音樂好?僅僅是因為,主題音樂的功能就是給影片定基調的好吧,就是為了讓人產生印象的好吧!?第二是因為主題音樂肯定是在影視中重複率最高,你聽到的遍數最多的好吧?其它片段的音樂可能是為了渲染氣氛,也可能具備輔助敘事或者提示功能,你讓這種音樂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導演第一時間就會把這種段落斃了。搶戲啊!!
...算了,此段做總結吧。
音樂被不被人容易記住,根本原因在於兩點。
1.簡單的旋律結構。
2.簡單的曲式結構。
單從作曲技法上來說,越簡單結構配合大量的重複越容易給人留下印象(不是說簡單不好,不同的音樂承擔的任務不同。就算兒歌,想寫好也並不容易)。這也是流行音樂相比於其它獨立風格類音樂受眾面更廣的原因——簡單快捷,利於傳播。
因此,題主的這種自創的分類法,不但不能解決某些問題,反而再創造問題。除了這個補設概念沒法跟你第一條音樂價值的第一標準是「好聽」兼容外。還造成了這樣分類音樂價值的高低可以直接按照風格來排了
1.胎教兒童啟蒙歌曲(從作品易記度上來看,毛不易唱出個花兒來傳唱度和辨識度也拼不過兩隻老虎)>2.流行歌曲(環太平洋環出個花兒來播放量也趕不上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3.各類獨立風格音樂>4.古典音樂>5.浪漫派時期音樂>6.印象派時期音樂>7.各類亞文化區原生態>8.實驗音樂.....
為了避免樓主繼續補設,樓主原話再強調下吧——
「但是,這個問題在比較的根本不是音樂風格!!而是一首音樂作品能不能讓人記住!」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任何一首古典音樂作品都是比不過兩隻老虎的,當然,環太平洋不行,毛不易也不行。
恭喜兩隻老虎,意外獲得MVP.......
至於說,音樂審美的第一標準真的就是好聽這個問題... 只要題主不再補設,我下次一定更完........
謝邀,這兩位都是我非常感興趣且喜愛的音樂人。
但是兩位音樂風格迥異,他們的音樂放在一起怎麼評判好呢?
毛不易和張藝興本身的閱歷不同、所擅長領域不同、風格不同、面向的市場大眾也不同。
我不認可一些人說毛毛的曲風單一落俗。
我也不認可一些人說藝興的曲沒有記憶點。
有上面這種觀點的、讓我只覺得你們沒有去了解和認真聽他們的作品。話就放在此
毛毛曲風主民謠。大多以朗朗上口的旋律搭配樸實扎心發人深省的歌詞,毛毛自身的閱歷和情感豐富著他的音樂每個層面,他詞能勾起很多大眾埋藏在心裡柔軟的部分,可以引發共鳴。
一直都有人吐槽對民謠,對民謠通俗樂嗤之以鼻覺得曲調單一,覺得這類曲子像是被框架住了,沒有足夠的突破難以跟上日漸繁衍豐富的音樂潮流。我覺得這都是片面的,不客觀。
民謠的基調風格才是大眾化的,就像我前面說的它受眾廣、也朗朗上口,傳唱高。而且加上優秀的詞和編曲讓作品更豐富飽滿。也很容易帶有故事感。
好的音樂是可以通過傳唱度來體現,它出現在街頭巷尾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地方,但更多的就是觸動了你內心柔軟的部分,毛毛的歌曲既是如此,每當前奏響起就可以把人抓到故事中,聽罷一曲發現自己已為曲中人。
再來說張藝興。
張藝興的音樂風格種類很多,不設限,這很不好評價,他有很多不同風格歌曲以及純音樂作品、從抒情歌到rap都有。他給EXO、歐陽靖、莫文蔚寫的曲子也可以看出每個曲風又都各不相同…不好定義。
有人說張藝興的歌曲沒有什麼記憶點,更像舞曲,沒有高傳唱度,覺得他重編曲不重詞,重節奏不重曲,這是很大的誤區。
以前藝興的歌詞稍顯短板,近年來成長也完善了,曲風也多變了,但他的歌 依舊音階高,轉音多,英文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對藝興的作品會覺得 想翻唱 發現難,想翻跳他的舞,發現更難。
但是他的作品引發海外大眾挑戰翻唱和翻跳,一曲 約定 海外萬人淚目大合唱。一曲sheep 翻跳出現在國內外各個舞台,一曲GMAC出現在海外商場和街頭。一曲nana出現在海外的綜藝節目背景樂。
很多外網樂評人評論他的作品 給人一種音樂舞劇的感覺,唯美又富有感染力和衝擊力,節奏抓耳,音樂構架多元化層次豐富。他們遺憾他們知道中文的詞更深刻豐富但他們只能通過英文部分和翻譯去領略到一部分。
mpop在海外能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更豐富更優秀的華語音樂,這也是張藝興堅持做mpop的初衷。
謝 @秀晶的2333 邀
毛不易與張藝興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我看了秀晶的回答,其實她說的很有道理了。
簡單說,兩者在音樂形態是上不同的,毛是偏於人文色彩的,這是國內非常主流又非常非主流的形態,主流在民謠便是其形態體現,不主流在這種形式很多出道便是終點,終生無進步,並且它強調作詞的文學性並強調旋律與詞的銜接要足夠緊密;而張的歌曲則是比較偏歐美化的,我剛才在給學生上完課後趕緊去補習了幾首張藝興的歌,從製作和後期方向而言也是偏歐美化的,強調律動和聲音壓縮感。話說,人設上,這兩個人我還真的是都挺喜歡的,謙虛認真。
然後說說演唱吧,其實我不太想說演唱這個敏感的詞,不過這也許是我來回復的意義。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我儘可能友善,如果不同意可噴,hhhhhh。)
其實,毛不易與張藝興單純在唱功而言都不是特彆強,前者以口吻來掩蓋不足,後者以縮小的點來遮擋天賦的不足(這裡打個Call,張藝興論天賦確實沒有特彆強,但是練習量是絕對夠的)。
毛不易的詞曲其實是超過唱功的,最可取的地方是對口吻的應用,適度的鼻音(穩定聲音)加適度的小嘆氣(緩解過度壓力和口吻加成)形成了目前演唱問題最基礎穩定的解決途徑,(參見《像我這樣的人》《消愁》),雖然有這樣的一些小的方案,但是這樣的演唱方式會形成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整體聲音動態不足張力受限,穩定性不足,尾音處理的完善等。但還好,人文化的路線本就對於唱功這個事情不是過分苛求,不能用理性約束感性。
張藝興我前面說的,其實他的整體音樂感覺並沒有很符合目前歌曲的定位,從演唱而言,律動形態稍顯不足。然後大家應該也能聽出來他的整體演唱狀態與他原本的音色特質相差比較多,屬於非自然狀態(注1)。他目前的狀態下強調技術性,所以對於換聲點和聲音轉換的靈活度問題有比較好的解決,但是個人的辨識度會偏差一些。不過這也恰恰證明了歌手真的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認真練習和打磨了。這樣的路數更像我們在說的盡量科學化的發聲,刻板到有些脫離了歌手自己。所以,要適應起來和進一步將之形成個人風格可能需要非常清晰的定位取捨。
注1:這裡解釋下非自然狀態:我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會給他們定位,比如有的人語言習慣中有很多可取的部分,我們可以提取出來自然的放到演唱中,語言與歌唱共享一類神經並且語言比唱歌相對熟練度高,所以更容易表達情緒,也更容易從協調性出發引導律動,比如毛就是一個偏於自然的歌手,當然,我不是說自然就是用自己的語言音色放鬆的演唱,而是說自然是不單純以技術標準來標定改變自己的聲音。而張的狀態更像是純粹從唱的角度來重新塑造的聲音。兩種聲音對比,偏自然的歌手前期會比非自然的歌手來的情緒充足,更有感染力。而非自然的歌手後期需要魚躍龍門才能將新的狀態塑造好。一般我傾向於盡可能多的藉助學生原來的東西,這樣情緒的釋放和律動更好把握。而也有一些非自然的狀態,是直接以技術標準來調諧聲音,這種狀態下聲音可能會科學會輕盈會比較易操作,但是和自身的表達方式之間會有一些斷層,需要磨合和調整。
好吧,我似乎說的太多了,總而言之,兩個人其實是不同定位的兩種歌手,像二胡和電吉他,不必對比,都很好,有很多進步空間。
毛不易用心在詞上,詞大家都能讀懂,容易有共鳴。
張藝興更用心在製作混音上,帶來新鮮感和更好的聽感。欣賞這部分對聽眾要求比較高,自然"老百姓"接受度低一點。
喜歡他們的不同聽眾自然也是各取所需。
一種是情感上的需求,一種是聽感製作細節上的暗自品味,沒有優劣。
順便安利自己 :網易雲 曾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