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就是在【比較】中前行嗎?
人為什麼會對一個東西產生興趣?為什麼會去喜歡?難道不都是慢慢培養出來嗎?為什麼恰巧喜歡了一個跟別人喜歡的東西,就會被說成是是在學人家,說人家要我也要?難道別人喜歡的我就不能喜歡了嗎?人家有的,我也想要有並為此努力,我就是在跟人家比較嗎???
總是聽到別人說什麼「你們怎麼那麼愛跟人家比較」
誰不是從小比到大?讀書的時候比成績,工作的時候比工資比能力,難道不是有益的嗎?沒有比較哪裡會有進步?雖然在比較中缺少快樂,但在這個社會,想不比較可以嗎???
難道富豪、成功人士都能夠在比較中獲得成功,為啥窮人就不能有比較的權利?我去偷了?去搶了嗎?
謝邀
我認為,比較確實是很多人生活的動力。比較的前提是設立標準,設立標準的前提是概念和價值的形成。我們從小,之所以不太比較,是因為概念和價值還沒有完全形成,就像大廈的地基還沒建好一樣。這個時候,活的相對單純,看到小花小草、新奇的事物都會感覺開心。等慢慢長大,首先是各種概念、價值被根植在意念中,形成一些結構,這些結構隨著不斷的在人生經歷和與別人交往的強化中加固。然後衍生出一些具體的標準。這些標準,如學習成績、入黨與否、就職單位的名聲、學校的名譽和認可度、錢財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等等,慢慢就通過社會結構的強制或者潛規則、人們的互相交流、個人的執著等強化的將個人的精神愉悅與否附著在上面。然後人們就無時無刻不在與別人進行著各種對比,通過對比來達到一種個人的定位,因為心中缺乏善良的根基,所以必須尋找一個定位以獲得適當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這一切的本質還是貪婪,是一種缺乏主心骨,缺乏精神信仰和信念而不得不附著於外物以及社會主要準則和價值的心理傾向。還是為了獲得一種安全感,一種存在感和榮譽感,使生命不至於在孤獨、受難或者受到挫折打擊的時候完全垮掉。但是恰恰正是這些人們不斷構建的虛妄不實而且根本無常的精神結構,是使人痛苦的主要原因。因為人習性中貪婪自我的部分,導致不管這些外物的獲取有多少,內心始終充滿了貪婪,所謂一山望著一山高,導致社會各個階層收入的人都是如此,陷入怪圈中無法逃離而被迫痛苦煩惱。而且,隨著自己構建的意念框架不斷因為外力的原因離散、坍塌的時候,人不可避免的陷入痛苦,比如有錢的人忽然沒錢了,或者有權的人忽然被剝奪了權力,或者社會地位高的人忽然成了階下囚,這種使自己安全的精神框架就消失了,人在無常中的脆弱和人因供養自我的執著不斷聚合外物尋求安全的傾向背道而馳,總是無常佔據上風,離散掉人們所有引以為傲的資財、權勢和名譽。
攀比心是人進步的驅動力,但有些東西你拼了命才能觸碰到的,可能別人只需要一個電話。
有時候別人勸你不要攀比,不是真的讓你放棄努力當一個廢宅,而是讓你看清楚你現在的能力和位置,給生活留一些餘地。
只要不失本心,比較就不會轉化為嫉妒。
單純的行為過程沒啥對錯,其動機與後果,才是評價對錯的關鍵。
謝邀。
爭強好勝也是激勵人類進步的因素之一,無可厚非,用功利的說法,攀比心態可以讓人萌生鬥志,激發自己的潛力。
在生活中,我也喜歡比較,不過,我主要是跟自己比較。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怕跟別人比較自己可能會受到傷害。
我覺得,一個人跟自己比較,非但不會讓自己受傷,反而會不斷進步,增強信心。這個月跟上個月相比,今年跟去年相比,有哪些提高和改變,又或者自己對生活有了什麼不同以往的體會和領悟?通過對比總結自己,發現不足,然後改正。
這麼對比的結果是,你不會忘記初衷,也不會在攀比中迷失自己,因為你一直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樣,在前進的路上,能繞過很多坑坑窪窪。
別人有的你也想擁有,這是好事,要體會的是,說這個話的人,是否在你的「比較」過程中需要參與。如果你需要他來幫你完成你的「比較」歷程,那他有權利表達他的感受,因為如果你不「比較",他就不用付出。如果這個人是第三方,他只是看到你在和別人」比較「,並不需要付出什麼,那麼也許是你的比較喚起了他自己在」比較「中的一些不舒服感受,他在表達他的不舒服,不管怎樣,你有你比較和實現你想要的權利
不是前行。。。
是爬行。。。。。。。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