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歷史?

我從小喜愛讀書,作文也時常被老師當做範文朗讀,但就是不太愛讀歷史。

歷史對於我而言就是死記硬背的XX年(鬼記得是XX年啊,三年前的事我都不記得),在XX地(地名都辣么生僻,完全對不上號),XX人(基本都是一幫粗糙的大老爺們,難辦出現個把女子,不是禍國殃民,就是面目猙獰)做了件XX事(風花雪月好少,幾乎總離不開打燒搶殺),最後其代表歷史意義是一、二、三(每句話幾乎都差不多的模樣)。

對於我這個從小到大《紅樓夢》熟讀無數次,裡邊的詩詞倒背如流的小文青來說,這枯燥乏味的歷史非常沒意思。然而,伴隨著人生閱歷越來越豐富,自己成為了母親之後,我開始逐漸發現讀歷史的非凡意義。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毛主席說「以史為鑒可免重蹈覆轍」,當然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都離我們太遙遠,常人又如何能夠望其項背,不過,多讀歷史有三點是一定的:

一、 道理是抽象的,歷史是具體的。從具體的故事中體會悲歡離合,興衰成敗,有助於更簡單明了,立體深刻的外觀世界,內觀自己。

二、 泱泱歷史長河裡,還能被記到今天的人、或事,必定是有其正或反的代表性,能夠幫我們辯混沌,明是非。

三、 中華歷史悠久綿長,世界歷史紛繁多樣。多讀歷史,使人知識面豐富,底蘊深厚,影響氣質,引導三觀。

對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於是從二年級開始,我讓我的兒子讀歷史。

讀歷史讓孩子更加明辨是非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用到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審視孩子成長中交往的朋友。當然,這非常重要,我一直堅定的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最重要的影響第一來自於父母,第二來自於老師和學校教育,第三來自於身邊的同學朋友。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之後,家長過多干涉交友的類型與範疇,孩子是很難接受的,如果方法再過於直接和強硬,往往更加會造成矛盾,甚至對青春期的孩子形成反作用,將孩子推向了你的反方向。而這時,孩子自己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就非常的重要,會讓他擦亮眼睛,有一顆明白的心。

比如,在讀秦國歷史時,讀到趙高專權,在秦二世和群臣面前指鹿為馬的典故,孩子看到扭曲事實,黑白顛倒造成的可怕後果,發出「有這樣的人,秦國能不亡國嗎?」的感慨。再比如讀到商鞅變法,秦孝公無條件支持商鞅變法,當太子犯法,商鞅懲罰太子的兩位師傅一位割鼻,一位刺字,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由於商鞅之法太過嚴厲,雖然推動了國家發展,但是從貴族到平民怨聲載道,秦惠文王為拉攏民心,車裂商鞅,但他深知商鞅之法對於國家的重要性,用其法而殺其人,即保存並弘揚了變法成果,也安撫了群眾穩定了江山。從歷史與政治的角度來看,商鞅被車裂,是他錯?商鞅之法既然有利於國家發展,而秦惠文王殺了商鞅,是為了報割鼻刺字的一己之仇?當歷史立體鮮活的呈現在你的面前,你會代入其中,更加明白各個人物與事件的真正意義。

當然,也許這些深層含義對於一個8,9歲的孩子來說是深奧了,但是請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與判斷,你給他的是100分,他也許會吸收30分,50分,但如果你只是給了10分呢?他又會吸收多少?

同時作為我們,一個成年人,一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在這些陪伴與共同讀歷史的過程中,我們的智慧不也同樣得到提升?三觀不也同樣得以升華嗎?

讀歷史讓孩子更加勇敢,更有擔當

當讀歷史時,出現的一個個英雄人物往往讓孩子興奮不已,讀秦時,白起是兒子的偶像;讀漢時,衛青是他課間遊戲時扮演的英雄;讀三國,他最愛諸葛亮;讀明史,他興奮不已嘴邊時常掛著朱元璋。每一個歷史英雄都會給孩子留下一些標籤,或智慧、或勇猛、或大氣、或忠誠,不管是哪一種標籤,名垂青史的人,都是勇敢有擔當的。

現今社會,社會價值在個人價值面前不免被忽視,在是非面前,家長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關你什麼事,管好你自己」,久而久之,孩子的眼裡心裡不免就真的只有他自己。同學朋友的事不關我的事,陌生人的事更不關我的事,會不會有一日家人的事也不關我的事?到時候家長會不會又生出「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這麼冷漠,這麼無情,這麼自私「的嘆息。

我沒有那麼偉大,我也沒有告訴孩子遇事一定要挺身而出,我會跟他說,在任何情況下,保護好自己是首要,其次伸以援手對你能夠做到的事情,幫助你能夠幫助的人。作為一個男孩(女孩同樣),你終究要成為一個有獨立擔當的人,你要與很多人交往,你要處理很多事,即使多數人都成不了你讀到的那些英雄人物,但即使平凡,也完全不用成為一個懦弱的,沒有擔當的人。即使你只擔當了一個小家庭的責任,或一個普通職位的責任,但能做到受人歡迎,被人尊重,就很好了。這就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最好的勇氣和擔當。

讀歷史讓孩子更加遠視,有理想

每一個孩子小時候都有一個可愛的,又偉大的理想。我兒子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名醫學家,發明長生不老葯,讓父母和爺爺奶奶永遠和他在一起。多麼動人又偉大的理想。

他從幼兒園起樹立了這個理想,出發點是怕父母會老去,會離開他。我一直在想該怎麼與他交流這個問題。生命無常?人都會死?我不想過早用冷冰冰的語言讓他直面這個事實,但也不想騙他。

於是,在我跟他講歷史故事時,潛移默化讓他明白,比如偉大的秦始皇終其半生尋找仙丹未果;漢武帝開創的漢文化影響至今,最終他一生的偉大功勛也只能讓司馬遷記載在紙上指引後人;還有你喜歡的衛青,常勝將軍一生征戰從未失敗過,但也會離開。不論多麼偉大或平凡的人,不管多好或多壞的人,都終究會離開,這是生命的規律,任何人都一樣。不過不用氣餒,古代的人活到50,60歲基本就走到生命的盡頭了,而現在的人可以活到90,100歲,也許以後會更久。以前很多小毛病都是不治之症,而現在醫學家會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事在人為,希望還是要有的。

所以第一,生命有限,如何讓有限的人生不平庸,不虛度?(小時候我的爺爺——一位老革命工作者,時常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那句名言來教育我「當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回想起來,真是異曲同工啊)。第二,對未來和不可知永遠滿懷希望,想就去做,不停留在想法上,也許就會有收穫。

我不想用學習、考級和未來的就業來磨滅他的理想,儘管這些孩子和家長都不得不面對,但是把決定交給孩子自己做,如果他是個智慧的,勇敢的,有擔當,有理想的人,他一定對他自己的人生可以做出最適合,最好的規劃。比如我,我一直喜歡文學,喜歡寫寫畫畫,可是90年代考大學的我們,為了更加好就業聽父母建議,「做什麼酸秀才,做IT精英不好嗎?」可是十幾年過去了,電腦對於我來說,還只是寫字的工具,你說當初要是選了中文,至少不會有惋惜了呀。

正因為,我們時常會對過去的選擇做出「早知道…還不如…」的感慨,而歷史中,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建議。事物發生髮展都有規律,那些早知道還不如,在歷史中都一遍遍發生過,讀多了自然會被影響引導,父母和孩子都一樣。

小時候,我爺爺常常跟我說,要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什麼是低級趣味呢?孩子的理解,和家長的理解並不一樣。對於8歲的兒子來說,熊出沒,假面騎士就是他最好的趣味,對於家長來說,就是幼稚的低級趣味。家長與其撩起袖子強製取締,不如思考一下怎麼用更好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成年人的世界有一句話「治癒失戀最好的方式是開始一段新的戀情」,道理是一樣的,脫離「低級趣味」最好的方式是愛上「高級趣味」,如果這裡的高級趣味是指歷史,那對於深奧晦澀的歷史如何取代輕鬆的熊出沒呢?需要家長多用心思和方法進行引導,比如固定讀書時間,培養出睡前十分鐘媽媽講歷史的習慣,並且用讓孩子複述,或讓孩子寫讀後感等方法,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我還會比較關注一些展覽或講座信息,比如上海博物館的一些歷史講座或親子活動,多樣化的形式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進而更加愛上「高級趣味」,逐步取代「低級趣味」。

不過,這是一個過程,也許是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本來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你希望這個過程盡量順利,盡量短一些,家長有耐心,多用心是最關鍵的。歷史長河值得我們徜徉,和孩子一起,然後,慢慢感受你和孩子的變化吧。


推薦閱讀: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