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真的沒「錢」途?
先講兩個故事。
故事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環湖十棟宿舍樓下,少年佩風風火火走過,以為是熟人,就沖著小黑打了個招呼,小黑心想:「這人是誰?」這是她們第一次相識的場景。命運女神很快安排她們在學校吉他社裡再次相遇,這次兩人組成了一個樂隊。
小黑的專業是動畫方向,少年佩的是財經方向的,像很多校園樂隊一樣,兩人也只是把玩音樂當做一個愛好,在學校的時候一起玩玩,畢業就各奔東西了。不過沒想到的是,她們幾首翻唱《斑馬斑馬》、《南方姑娘》被微博各種大號轉發,讓她們人氣躥升,不過還在校園裡的她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會帶來什麼...
畢業臨近,她們分別在上海、長沙找到了工作,臨時決定要開一場小型的告別音樂會,跟青春告別。2016年6月19日,這天武漢瓢潑大雨(天氣和票房的關係:颳風減半,下雨全完),本來是三五十個朋友一起唱唱歌的聚會,沒想到最後全國各地特意趕來了兩三百人,把面積不大的烏托邦咖啡館擠了個水泄不通,這也讓她們嚇了一跳,也讓她們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樂隊一起分一碗速食麵的故事聽了太多,一邊面對高薪的工作,一邊是音樂夢想,但有了這麼多的支持,為什麼不試一下呢?
於是她們做了這樣一個決定,發起了一次專輯眾籌,如果一個月內能賣400張,那麼她們就把音樂繼續做下去,結果專輯賣了兩千餘張,籌款二十多萬。
也許你早已經知道這是誰了,這個組合就是房東的貓,也許你還不知道她們的名字,但你一定很聽過這句熟悉的歌詞:
「我多想再見你,哪怕匆匆一眼就別離。」
故事二:
劉曉龍,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甘肅白銀市,一個三線小城,和這座城市的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劉曉龍是個標準的白銀「工二代」,他不到20歲就進了白銀公司西北銅加工廠。那時,白銀公司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轉變來得過於迅速。伴隨國營體制改革,曾經日夜循環的機器突然停頓了下來,無數人被甩了出去,劉曉龍卡在了縫隙中,長達十多年的時間,他領著每月1300元的工資,勉強度日。
人生的希望是在兒子3歲那年燃起的,兒子隨口哼出一句曲子,劉曉龍聽出來,是鋼琴曲《星空》的前奏(劉曉龍業餘玩貝斯)!自此他認定兒子在音樂方面有天賦,並暗下決心把兒子培養成才。
從此劉曉龍的人生圍繞他兒子展開,請不起音樂老師,劉曉龍就買來教材,先自學,再教兒子;拒絕一切應酬,下班就回家,全力督促兒子練琴,有時甚至近乎嚴苛。
兒子對吉他愈發入迷,由父親驅動變為興趣,從各種吉他愛好網站上找來指彈視頻,調慢視頻節奏後,對照著視頻一節一節地學。他每天一練幾個小時,每隔幾首曲子站起來喝口水,再坐下繼續練...
2017年元旦,他在學校晚會上表演吉他彈奏,在辦公室等候綵排時,一位老師隨手拍了個視頻上傳到了秒拍上,3月16號,微博「@最神奇的視頻」轉了這個視頻,隨後高曉松也轉了這條微博,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個穿著校服的少年,叫劉嘉卓。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在對5萬本科畢業生參與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什麼知識最有用?」回答的結果頗為耐人尋味。畢業1-5年學生大多選擇「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回答則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給出的結論是「人際關係」,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今天很多要素已經發生了變化,音樂行業也不例外。給我幾分鐘,和你一起感受一下這些變化和可能帶來的機遇,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政策引導和音樂版權
發達國家10個人裡面就有2~3個人專門學習過音樂,而我們國家100個才可能有3個人有學習過一門樂器。我國在2020年將全面步入小康社會,根據調查,中國家長中10個有3個希望以後自己的孩子能學會一門樂器,加上二胎的放開,未來中小學生和藝考人群將成為藝術培訓市場的主力軍。伴隨著國家對藝術教育的不斷重視,音樂考試逐步納入考試、升學加分,在政策的指揮棒下,藝術教育將開啟了快車道模式。
從盜版CD到從網上免費下載mp3,大家從來都不覺得聽音樂這件事情還要給錢嗎?而今天,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正在鬆動...
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大概意思就是音樂平台不能再播沒版權的音樂了。接下來你會發現你的網易雲音樂播放不了周杰倫的歌了,歌曲也沒辦法下載到mp3跑步的時候聽了(用平台下載的文件是加密的),很多提供音樂下載的網站也逐步被整改下線...侵權的成本和代價將會越來越高,版權給音樂人帶來的收益會越來越豐厚。
新的基礎設施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動力;19世紀中期,電機和內燃機的發明則導致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1969年,互聯網誕生;2011年,張小龍帶著10個人開發了微信;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台對外發布,隨後一大批傳統媒體人開始脫離體制,出來單打獨鬥,他們把自己稱為自媒體,馬凌緊緊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她創建的公眾號咪蒙,坐擁千萬粉絲,一篇軟文報價50W!一邊咪蒙們不斷創造各種收入神話,一邊是傳統紙質媒體迅速走向衰落...
技術元素是產生變革的原動力,因為它將構建出新的基礎設施。那麼,Youtube們、網易雲音樂們、直播和短視頻平台們,音樂眾籌們等這些新的基礎設施對於音樂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以前,你的歌曲要給公眾聽到,你只能選擇和一個音樂公司簽約,讓他們給你提供錄音房,提供強大的製作團隊,還要幫你包裝和宣傳,這樣下來這個音樂公司就要承擔巨大的成本,你必須要成為明星才能把錢賺回來,如果唱片買的不好,粉絲不夠多,那就要虧本了,這樣一來,比起做音樂這件事情,讓音樂人紅起來會更重要~
今天,如果我是個獨立音樂人,為了讓大家聽到我的作品,我會這樣做:
首先在自己卧室就能搭建一個簡易的錄音房,購買一套獨立音效卡+錄音麥克風+音頻軟體或者一個專業的錄音筆,費用不用超過3000,製作好之後,我就可以在網易雲音樂申請一個音樂人的身份來上傳自己的作品,平台負責維護我的原創權益;為了宣傳我的原創作品,我還會錄製一些視頻到抖音和優酷等地方,這些平台會讓我的原創作品得到很好的曝光;如果有很多人喜歡我的作品,下一步就可以在音樂眾籌平台發起一次眾籌,讓粉絲來支持我出專輯和演出計劃。整個過程我只要對自己和粉絲負責,我只要想辦法做好音樂,來獲得更多人的認可,收入的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這樣大家都很快樂~
那為什麼大部分音樂人今天看起來還很苦逼呢?
因為我們還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聽音樂的人。我做的音樂很棒啊,為什麼沒什麼人來關注我!我的判斷是,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別忘了我們這一代的音樂課都是語文和數學老師教的),國民的整體音樂素養會得到質的提升,人們的音樂審美會變得個性化和多樣化。一定會有人喜歡流行,也有很多人偏愛民謠和爵士,我們可以看到本來小眾的民謠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擁躉,甚至連指彈這樣演奏風格也正在被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未來我們的音樂市場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只要你是個有追求的音樂人,這裡就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那麼對於一個有責任的音樂從業者的你,應該怎麼做呢?我的建議是:1. 盡你所能,教好你的學生們;2. 堅持創作,不斷學習和精進;3. 擁抱互聯網,讓更多人知道你。
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作為獨立音樂人的房東的貓們就是新媒體時代的咪蒙們。新的音樂產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音樂人的黃金時代也許已經來臨!
資料來源
1.【私募頭條】千億級藝術培訓市場厚積薄發
2.【街聲】房東的貓:趁年輕去過喜歡的生活
3.【知乎】網紅吉他少年:天才、夢想和落寞的父親
4.【人民網】唱片行業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5.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如果你認同我的說法,可以這篇內容轉給用心在做音樂和在學習音樂的朋友。
聲明:本文出現的特定平台或者人物指代的是一類事物或群體,只是筆者比較熟悉一些,並沒有任何廣告植入的意思(也沒有收到廣告費),其中的判斷也僅為個人觀點,與平台立場無關。
寫的那麼辛苦,點個贊再走唄~
如沒有特別聲明,文章均為我愛C大調原創,需轉載請聯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