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

《狗十三》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

教育最好的結果莫過於這麼幾句話:

揚在臉上的自信

長在心底的善良

融進血里的骨氣

刻進命里的堅強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唯一不同的是教育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結果,托爾斯泰有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狗十三》講述了十三歲少女李玩和她的狗愛因斯坦的故事。李玩的父母離異後,父親有了新的家庭,後媽懷了身孕。由於害怕李玩無法承受,父親決定選擇合適的時機再告訴她。李玩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口頭上為李玩好,但卻在她的成長中持續缺席。李玩愛好物理,但父親卻硬要她參加英語小組;在意識到自己做法粗暴以後,為了緩和父女關係,父親送給李玩一隻小狗,熱愛物理的李玩給小狗取名叫做愛因斯坦。在家庭中孤立被冷落的李玩很快和愛因斯坦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可一次意外中愛因斯坦丟了。李玩情緒崩潰,拒絕家人的安撫。後媽建議買一條新的小狗,並告訴李玩這就是愛因斯坦。李玩知道自己被糊弄,拒絕接受新的愛因斯坦,她繼續找狗,家裡也因為她的找狗行為而喧囂吵鬧。李玩當著父親的喝酒,結果遭到父親一頓暴打。

這件事是個轉折點。

從此之後,李玩不再吵鬧,嘗試和新的愛因斯坦相處,她不再只喜歡物理,開始聽父親的話,好好學英語。她變成了一個「乖孩子」。但新的愛因斯坦很快又被奪走了。由於後媽和父親的孩子、自己的弟弟無法和狗相處,新的愛因斯坦再次被送走。在那之後,李玩繼續當一個乖孩子,她被保送到省重點。甚至當父親的生意夥伴給她夾來一塊狗肉時,她也吃下了,並且說了句「謝謝叔叔」。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為孩子好,成長的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我可以接受,我想要的東西別人可以剝奪,自己不要的東西,我也要表示歡喜感謝他人;這就是父母想要通過教育塑造的孩子,這是中國家庭式教育的巨大悲哀,孩子不夠自主獨立,不夠堅強,沒有主見,失去愛好和興趣,與機器無二。

不斷頻發的家庭教育引發的悲劇,時刻在敲響著警鐘:

2012年2月,河南鄭州一名17歲的高中生為擺脫學習壓力在家中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被逮捕歸案後,該少年稱「不後悔,我可以不用學習了,不用壓力那麼大了。」

2016年9月,山東青島即墨市一17歲少年用斧頭殺死了40多歲的母親,並將母親的屍體埋在自家院子里的雞圈。

2017年12月8日晚,四川大竹縣公安局通報,12月5日晚,文星派出所接群眾報警稱,43歲的文星鎮居民陳某某在家中被13歲的兒子袁某某持刀殺害。經調查,袁某某殺害母親的原因是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於嚴格。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當然有家庭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家庭教育方式不對,導致的這樣的結果。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孩子,就要在自身以及家庭環境上努力,才會有相應的結果。單純的要求孩子,想更強行修改複印件比登天還難。

最好的家庭教育的方式莫過於愛和支持:愛與被愛是一種能力,給與愛,讓孩子在被愛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將愛給予他人;孩子小的時候是欣然接受父母的愛、周邊的關注,長大之後,對於愛的承受能力以及內心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小時候的被愛能力的影響,所以從小養成被愛的能力,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支持是家庭教育的關鍵要素,堅持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也就是孩子最適合的,無論孩子想要什麼,都要支持,這樣孩子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對於現實社會的接受能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希望所有的孩子擁有自己的信仰:愛、喜悅、和平


推薦閱讀:

TAG:父母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