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基因還是環境塑造了我們?
2018年11月1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有一篇文章介紹了MIT出版社新出版的一本書《Blueprint: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書的作者Robert Plomin潛心研究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對人心理學特徵的影響三十多年。毫無疑問,這是一本來自一流專家的書。我把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一條條介紹一下。
一、人類的行為模式受到基因的強烈影響。被不同家庭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的性情上的相似度,大於在一個屋檐下長大的異卵雙胞胎。
二、平均來說,基因可以解釋人們之間心理學特徵的差異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歸因於環境。但是,環境因素的發揮受到基因影響。譬如說,看電視是後天影響,但是兒童看電視的習慣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受到基因影響。也就是說,環境因素也被基因因素影響。(我提供另外一個例子,刻意選擇外國語大學就讀有利於外語能力的培養,這屬於環境因素。但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外語天賦好的人更喜歡去外國語大學。也就是說,基因因素影響了環境因素)
三、更糟糕的是,人類受到的重大的環境影響其實很多來自不可預測的偶發因素,而不是在一間充滿著書籍的房子里長大這種刻意安排。在對人的特質的影響上,留給善良的父母與老師的發揮空間並不大。為了讓自家子女與別家子女有所不同,除了提供基因,父母並沒有能力貢獻太多。環境因素的確重要(百分之五十),但是父母沒辦法在這個因素施加太多影響。
~~~~~~~~~~~~~~~~~~~
在過去幾年裡,本人不斷在知乎鼓吹類似觀點,經常被人懟,譬如說被嘲笑看書少。真相是,這本MIT出版社出版的書里的觀點早就被寫進入門級(注意「入門級」三個字)心理學教科書。
說白了,我購買並閱讀了心理學入門級教科書就當二道販子。連入門級教科書都沒買的人被我刺痛了就嘲笑我。有些人在知乎懟人的時間多於閱讀時間,這可不大好。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