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阿賴耶識實有論
阿賴耶識實有論,指的是認為,阿賴耶識為不生不滅,非生滅法。如
問:阿賴耶識是變異性、是生滅法,阿賴耶識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就像金礦中的黃金,黃金成分早已經決定,而阿賴耶識就像金礦中其他的雜質。
答:阿賴耶識心體,絕非變異性,絕非生滅法; 佛說阿賴耶識心體即是未來佛地之真如心體無垢識故。然而 佛說阿賴耶識非斷亦非常,此謂阿賴耶識心體雖然常住不壞、性如金剛,體恆常住而自性恆不變易,永遠顯示其「本來自性清凈涅槃」之真如性,然此真如性之心體中,卻含藏著無始以來七識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惡業種,及所熏習之邪見與無明種子,令諸業種、無明……種子等流注不斷。由含藏如是善惡業種、無明種子……等故,致令有情輪迴生死,六趣受生、流轉無盡,故名其第八識為流轉真如、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識心體為阿賴耶識。由於第八識心體有如是分段生死之業種等等流注不斷,由有七識心王及諸種子流注不斷,故說阿賴耶識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論》中一心二門所說之生滅門也!由是緣故施設第八識心體名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者即是執藏分段生死種子而流注不斷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3545954/
有點唯識基礎的人,都知道這個說法是錯誤。但是要說出哪裡有問題,卻很難回答。我在此提供一個回答。
問:阿賴耶識和五蘊法是一?是異?
答:一也。
若,阿賴耶識和五蘊為一,而五蘊則是生滅法無疑。如《阿含經》有云: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答:異也。
若,阿賴耶識和五蘊為異,即阿賴耶識能夠脫離五蘊而存在。《阿含經》有云: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可知,即使在五蘊之外,也為無我。
問:如果,阿賴耶識為實有(不生不滅),那麼阿賴耶識是有因而有,抑或是無因而有。
答:有因而有。
若是,有因而有,那麼便是有為法,那麼就有生,住,壞,滅四相,自然為生滅法。如《順正理論》有言:
眾緣聚集,共所生故,名有為
若是,無因而有,那麼會有兩種情況。
其一、為無為法性
其二、違背相依緣起,如《中論》言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若是,法性。法性當無作用,且《辨法法性論》(彌勒造),雲
當知此一切,略攝為二種,
由法與法性,盡攝一切故。其中法所立,即是說生死,法性所安立,即三乘涅槃。
當知,法性為涅磐。若是阿賴耶識為涅磐,則違背《攝大乘論》所言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當知,若阿賴耶識為法性,何能成為輪迴的起因?
故而,阿賴耶識為無為法,不應有。且,如《俱舍論》所言
或應是無為,便同外道見,又應無用,徒執實有。
對方反問:阿賴耶識為金剛心,不生不滅,但其中種子相續流轉,故而不常不斷。
答:非也,何以故?
問:阿賴耶識和種子為一?為異?
答:一也。
若為一樣的,那麼種子相續流轉,為生滅法,如《攝大乘論》有言
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
且,對方也承認種子為相續流轉,生滅相續的。故而阿賴耶識怎麼能為不生不滅呢?
若為不一樣的,那麼阿賴耶識和種子當是獨立而有。既然阿賴耶識已經獨立而存在,何以要種子熏習呢?複次,如《攝大乘論》有言: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當知,若阿賴耶識離開種子而獨立存在,則違背聖教所言。因為,《攝大乘論》中說,阿賴耶識以種子為自性,若脫離種子,不成阿賴耶識。
若是,阿賴耶識和種子,既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則違背邏輯。且,這就是說,阿賴耶識既是生滅的又是不生不滅的(依照對方觀點)
綜上可知,阿賴耶識為實有,為錯謬佛法說。
附:我的如來藏思想
這裡附上,我的如來藏思想。
我們來看看,如來藏思想是怎麼一步步發展出來。如來藏思想的最早雛形,是部派佛教時期的
說出世部,此派認為,世間法為煩惱,而出世間為涅磐,是清凈的。故而認為涅磐為真實。
在原始佛教時期,也有心本清凈的思想,如
比丘眾!此心極光凈,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比丘眾!此心極光凈,而客隨煩惱解脫,有聞聖弟子能如實解,我說有聞聖弟子有修心故。(《增支部》)
而如來藏思想,實際上真正是從大乘空觀發展出來的。
龍樹的中觀思想認為,人類的一切認識,空有假名,而無實體,故一切法空。
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法。有何咎。答曰
外人問:如果離開自性、他性以外而有萬事萬物,這有什麼錯誤呢?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答:離開自性、他性以外,哪裡還有事物呢?假若實有自性、他性,萬事萬物就會得以成立。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依物是他性。你說離開自性、他性以外而有事物,此事並非如此。如果離開自性和他性以外, 就不會有事物。為什麽呢?有自性、他性,這種事物就會成立,如果瓶體是自性,所 依之物就是他性。
認為,自性是法存在與否的憑證,如果無自性,則無法。(加粗為白話文)
若是一切法空,故而涅磐即輪迴,輪迴即涅磐。因為兩者都不存在。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盤 沒有得,也沒有至:不是斷,也不是常:不是生,也不是滅。這就稱為涅盤。無得者。於行於果無所得。無至者。無處可至。不斷者。五陰先來畢竟空故。得道入無餘涅盤時。亦無所斷。不常者。若有法可得分別者。則名為常。涅盤寂滅無法可分別故。不名為常。生滅亦爾。如是相者名為涅盤。所謂無得」,是說於行於果都無所得。所謂無至」,即無處可至。所謂「不 斷」,五陰本來畢竟是空,得道入於涅盤的時候,也沒有所斷。所謂「不常」,假若 有的事物可以得可以分別,就可以名為常。涅盤寂滅,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分別,所以 不名為「常」,生、滅也是這樣,像這樣的情況就稱為涅盤。
如《解深密經》所言
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於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這就是大乘佛教的涅磐的含義。當有這個含義以後,就和如來藏思想對接起來了。
這就是說,一切法本就是無為法,一切法即真如。一切法解釋真如的展現。如《維摩詰經》所說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這也是中國禪宗的核心思想,如五祖弘忍說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答曰:《維摩經》云: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凈。清凈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這個空觀思想和如來藏思想合二為一,如《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所說
佛言:「大王,在諸眾生陰界入中,無始相續所不能染,法性體凈,一切心識不能緣起,諸餘覺觀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亦不能緣,法離邪念,無明不起,是故不從十二緣生,名為無相,則非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
在《勝鬘經》中,佛教提出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如來藏其客塵是空無自性,可去除,則為空如來藏。而如來藏其用,不可思議,是不滅,為不空如來藏。
同一時間,流傳的《大般涅磐經》提出,常、我、樂、凈。
其中他說: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這個十二因緣,便是佛性。這是從原始佛教就已經提出來的,《阿含經》記載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
指的是,規律和現象。原始佛教只探討生命的輪迴。所以他提出十二因緣法。而作為規律用的時候,是緣起法,不生不滅,法界常住。而作為現象,十二支的現象,那麼就是緣生法。
所以這裡的佛性,就是緣起法,也就是規律。這在《中論》中,龍樹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也是如此。
他又說
善男子。汝問云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可知所謂空性=中道=緣起法=法界=真如=涅磐=無為法。這裡的常,樂,我,凈,指的是法性為我。
接著我們看到,如來藏思想發展到和般若思想結合以後。唯識思想開始興起。
唯識立離言,所言二自性。如《瑜伽師地論》所言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又諸菩薩觀過去行已生已滅。由彼諸行無因可得亦無自性。是故觀彼因性自性皆無所有
其中,《攝大乘論》說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可知,依他起自性,指的是八識的生滅相續運轉。而遍計所執自性,為八識所分別出來的相,這是無所有的。而圓成實自性,法爾清凈,他是其緣起法的規律,通空性,無為法。
那麼由此,就可以會通所有經典,明白如來藏思想的核心在哪了?
在《六祖壇經》,慧能說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裡我們提出兩套模式來會通這些思想
分別是
染污依他起---迷
清凈依他起---悟
如果有人迷於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則為凡夫。相反為聖者。如《辨中邊論》(彌勒造)所說
如是已顯虛妄分別有相無相。此自相今當說。頌曰。
識生變似義 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 境無故識無
論曰。變似義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變似有情者。謂似自他身五根性現。變似我者。謂染末那與我痴等恆相應故。變似了者。謂餘六識了相粗故。此境實非有者。謂似義似根無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現故。皆非實有。境無故識無者。謂所取義等四境無故。能取諸識亦非實有。
如果了知,凡夫所見一切法,都是空(不存在),則是悟了,那麼就從染污依他起變成清凈依他起。
相反,執著其境,以為他存在,那麼就是迷,這就是凡夫。
那麼,境與識的關係在於,識派生其境。若識不派生其境,也就是暗示著他就是佛。
此時可知,阿賴耶識其性,和如來藏其性,是等同的,是法爾清凈的。如《成唯識論》記載
一所顯得,謂大涅盤。此雖本來自性清凈,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盤。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凈法界
接著我們看,煩惱或者說客塵,真的存在嗎?
實際上並不存在,為什麼呢?因為認識本身,是通過根、境和合而成識,然後才有受、想、行。然後才有貪愛,然後佛陀在《阿含經》中說
眾生為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於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
而中觀和唯識,都否定了境的存在性。既然如此,就不存在根、境和合,則無識。無識,後面一大堆推論就不存在。
故而,這就是如來藏的真義所在。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悟了,證入了一切法空。那麼後面的識的運轉就停止了,那麼這就是轉識成智。而如來藏認為,這就是讓真如法性能夠顯現出來。
而真如法性,對應的就是清凈依他起。所以人的自身的染污依他起滅除,成為清凈依他起。
而如果無明,則就是染污依他起,他會繼續派生境。
但是無論是否派生境,境無這個事實不變。
所以,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本就是一致的,阿賴耶識就是染污依他起,而如來藏對應真如法性。這個法性,又對應清凈依他起。
法性和法,又不能脫離,就如同規律和現象,本就是一體,沒有脫離現象的規律,也沒有脫離規律的現象。
所以總而言之,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是一個概念上的跨越。因為阿賴耶識對應的是現象,而如來藏對應的是規律。如果把他補齊,就是如來藏藏識。
既包含了現象又包含了規律。這個如來藏藏識,指的是含藏真如法性的阿賴耶識。
也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當然這裡面存在一個現象和規律脫鉤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補齊,就很好理解了。
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法性。
如來藏的現象=清凈依他起
阿賴耶識的現象=染污依他起
唯識的思想,在現象上打轉,認為要轉染成凈。而如來藏思想在規律上打轉,認為既然一切法空,這個客觀規律不變,那麼心識本凈。
所以《密嚴經》有雲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凈藏 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指的是,如來藏的法性和阿賴耶識的法性,是法爾清凈,兩者輾轉無差別。但是其現象如同金和指環,有其相貌的差別。但是相貌的差別,本身改變不了其性質的差別,故而說,阿賴耶識即如來藏。
同樣,此經記載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凈。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
用月亮做譬喻,認為月亮會陰晴圓缺(指的是阿賴耶識有其相的變化),但是其法性,本性是清凈無污染的。
上文已經知道,一切法都是無為法,都是真如。因為壓根就沒有一切法。所以可知,如來藏遍布一切法,都是法性的展現。
所以遍計所執為如來藏,因為遍計所執壓根不存在。圓成實自性本身就是如來藏的異名。而依他起自性,無論是否染污,都顯露清凈本性,故依他起自性含藏如來藏法性。也可以說依他起自性就是如來藏。
故法法都是無為法,都是如來藏。這是從勝義的角度去談論。而非從名相中去談論,如果從名相去談論,那麼阿賴耶識為有為法,如來藏為無為法。兩者是不一樣的,但是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只要理解了依他起自性和如來藏的關係,就可以理解一切了。依他起自性,指的是離言諸識,那麼離言諸識本身依如來藏而顯現。
清凈依他起自不待言,染污依他起實際上也得依如來藏。因為,如來藏本性不變,要證得如來藏本性,要依靠依他起自性,對於凡夫而言,就是染污依他起。
染污依他起的中心,就是阿賴耶識。
所以依阿賴耶識,證得如來藏本性,是很明確的結論。也有一句頌子闡明這個觀點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檠證得。
如果說我們抽掉如來藏本性,那麼依他起自性就不存在了。因為阿賴耶識的輪迴和涅磐本身就是雜亂的,你沒有一個標準去判斷是輪迴還是涅磐。
所以可知,依他起自性和如來藏的關係在於,如來藏本性需要依靠依他起現象去展現。依他起現象的存在,也要依靠如來藏本性去存在。兩者是互不分割的。
但是從更深角度去談,我們知道,境無這個規律不變,永恆不變。那麼實際上沒有一個染污根源去染污依他起自性。只是因為妄想執著,也就是凡夫以為外境存在,導致輪迴不能證得。
這就產生最高級的思想,就是凡夫本身就是佛。這就是如來藏思想。也就是任何一個法,都是如來藏,都是清凈的,都是本性的展露。
所以如來藏思想是中觀,空觀思想的延續,而跟唯識思想並沒有很明確的聯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