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從怎樣的經歷里體會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領悟?
12-14
當你看到
基礎數理知識→複雜工程問題→基礎數理知識
舉個簡單的栗子。
高中物理,大部分討論的問題都是在理想化條件下,比如忽略摩擦力、物體可以簡化成一個質點。這樣討論起來自然方便許多,也更容易得出需要的結果。對於剛接觸物理的人來說,這就是物理該有的樣子。
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到了大學時候,學習的數學知識越來越多,相應的物理問題的討論也越來越複雜,這時候你可能會有困惑,這怎麼跟高中學習的物理不太一樣了?為什麼摩擦力不能忽略,為什麼物體不能簡化成一個質點?這跟你以前理解的物理大相徑庭。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學習了一陣大學物理之後,在某個天朗氣清的日子你會豁然開朗,高中物理只是入門級別的皮毛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接受而做了好多簡化還有理想化的假設。這時,你會發現:「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的認知是個逐漸深入的過程,由外及里,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這麼來看,
山一直是山,水一直是水。其實這是一種類似思維習慣的改變,只要日常開腦洞的時候別總想「XX像OO,然後OOXXOOXX」,而是考慮「XX會怎樣」理性的思考就不會看山不是山了,至於這種「XX並不只是XX,他還是OO!」的想法……
OO你個XX的,就不能好好說話嗎?XX就是XX ,OO本身才是OO啊!這種非得把感情或者一些奇怪的東西強加在一個東西上的行為做的好了也就罷了,稍不完美就只會讓強加的和被強加的都變味,都扭曲,遠不如還原本質直抒胸臆來的簡單高效。
嗯,這麼OOXX的舉例子還蠻帶感呢。
以上。在地鐵里,她時常透過地鐵里的玻璃窗觀察自己的映像。開始時那張臉是她最愛的娜塔莉的臉型,那臉部輪廓讓她深深著迷,她的膚色白裡透紅,令她暗自得意。可過了一段時間,那張臉變了,它根本沒有那樣精緻分明的輪廓線條,其實那張臉大而扁平,不立體也不小巧,它的膚色也沒那麼好,只不過是被模糊的玻璃窗、柔美的燈光給修飾了而已,這樣的事實讓她無所適從。又過了一段時間,她看見玻璃窗的臉,突然覺得這就是那樣的一張臉,有那樣的頭髮,是那樣的眼睛,是那樣的鼻子,是那樣的嘴巴,是那樣的臉型,而且她發現自己不能用任何的詞語來形容,沒有大小、沒有白嫩暗黃,沒有深邃淺淡,沒有。它就是它。它在世間,它被人們描述、定義、評判,但她不需要、也不能用世間的任何體系去對它,她不需要喜歡或拒絕,不需要滿意或失望,她只需要看到它真實存在的模樣,並以它本來的全部面目去全盤接受它。
唐朝時,天然禪師投宿一處寺院,正是深冬,夜間寒氣襲人。
天然禪師耐不過寒冷,柴火燒完以後,就徑自將寺院大殿的木佛像投入火中來燒。
寺院僧人發現,慌忙來救佛像,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住持怒斥道:「你怎麼能燒佛像?」
天然禪師不慌不忙用火鉤子在灰燼里翻動,說:「我在火化佛身,尋找舍利子。」
住持怒不可遏:「你荒唐!木頭裡哪會有舍利子?」
天然禪師回道:「是嗎?既然是木頭,那我再取兩尊來燒。」
住持當下大悟。
作者:熊群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0193/answer/10140013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山水不是山水久了之後,覺得太累了,把自己繞暈,所以還是做自己比較輕鬆愉快。
聽師父講經,反思修行的過程。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