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49)《成唯識論》的思想綜述(2)

彼依識所變

有人問:若一切法都無,如果都是假說,怎麼能夠成立?

答:種種現象,都是依靠識所變現的。

那麼怎麼變呢?

在《成唯識論》是這麼闡述的,一切現象都是依靠內識所轉變。他有兩種變化

其一、種子變現為八個現行識,同時熏習種子

其二、八個現行識,又轉生出見分和相分

依靠見分和相分,假安立種種現象。

1、識變

一切現象都是依識所變,沒有自性。所謂識,指的是八個現行識及其對應的心所法。

這八個現行識,都具備了境作用。所謂了,指的是被動地攝入,而形成表象。所謂別,指的是主動地分別,物與物體性的不同。

其中,阿賴耶識蘊藏的種子,生起八個現行識,然後由八個現行識的自證分內,轉生出來見相二分。其中,自證分和見分是同一個種子所現行。而相分和見分,有可能是同一種子,也有可能不是同一個種子。

所謂見分,相分,自證分,是用來描述心識結構的。在唯識學的發展過程中,有四分說,三分說,二分說,一分說。

一般而言,最為普遍的說法是三分說,即自證分、相分、見分。

這三個概念不是憑空出現的,是有著明確的知識學的含義的。

首先,我們知道,任何認識行為的產生,要同時具備經驗和先天格律。所謂經驗,是外部世界給予人的基本認知素材。而先天格律再將其整頓為一個認知模式,加以認識。

唯識學也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唯識學不承認有外部世界,那麼他就必須建構一個類似於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這個客觀存在,就是阿賴耶識。所謂阿賴耶識的建構,在於給予認識以經驗素材。而法執和我執,給予認識以先天格律。兩者配合,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麼,三分說是如何導出的呢?

我們在講笛卡爾的時候,我們提到,思的主客雙重性問題。一方面,思是主觀的,因為它會扭曲外部世界,形成一個表象。一方面,思是客觀的,因為思作為自身而存在。

所以,龍樹可以盡可以說,主觀認識是虛假的,但是他永遠無法否定思的客觀性,所以這給唯識學留下一大片空白,得以建構理論。

那麼早期唯識學,主要建構的理論是本體論,也就是他武斷地認為,在主觀的思之外,有一個客觀的阿賴耶識存在。

但是,我們說,由於思的客體性,我們也可以確定,思必然存在。

那麼我們追問,思的存在有什麼意義?他和主觀認識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以最保守的態度認為,假設外部世界並不存在除了客體的思之外,什麼都不存在。思的認識對象,就是思本身。

那麼,我們就可以確定,思具備認識功能(見分)和認識對象(思所產生的內境,即相分)。

這樣一來,我們得出了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框架。但是,通過我思故我在,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客體的思。因此,這個客體的思,就是自證分。

如此,三分說初步建構完成。

那麼,我們來看,為什麼見分和自證分必須是一個種子產生的呢?因為,見分是思的功能,這個功能是客觀的。而自證分是思本身,他也是客觀的。這兩個的存在,都歸屬於能認識。見分認識自證分,自證分認識見分。

那麼,在一般人眼裡,有兩種情況,

其一、是現實狀態

其二、是夢境狀態

所以,如果是現實狀態,唯識學中是如何解釋這個認識呢?

比如說,面前有樹葉在我面前,我如何解釋?

在原始佛教,這個問題非常好解釋。就是前面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樹葉,然後我的眼根緣這個樹葉,然後形成樹葉的認識。但是在唯識學裡,這個問題變得極其複雜。

首先,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八個現行識。其中包括眼識的自證分。這個自證分一生起,就會生起見分。然後,以強烈的增上緣,牽引阿賴耶識中有關的種子,然後現行出來,成為相分。然後見分再去認識相分。形成關於樹葉的認識。實際上,唯識學只是很討巧的,把那個真實存在的樹葉,轉變為種子。種子就是經驗素材庫。

那個相關種子,就是疏所緣緣。那個眼識的相分,就是親所緣緣。

我們可以用一般人的思維來做個類比。比方說,前面有個樹葉的客體(這個客體到底是怎麼樣,我們是不可認知的),我們的認識把它扭曲為樹葉的樣子。

那麼客體的樹葉,就是疏所緣緣。那個客體的扭曲,就是親所緣緣。

只要把這裡面的境,知道他只是種子罷了。

還有一種,比如我夢中夢到樹葉,那麼怎麼評價呢?

這種情況,和上面的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夢境裡面的見分和相分是一回事。

所以此時,眼識就不直接作用於對象了。如果此時還說,眼識作用於對象,那麼就不符合常識了。明明我眼睛閉上了,怎麼還能認識外物呢?

是阿賴耶識有關外物的意識種子,直接現行為自證分,這個自證分再去產生見分和相分。然後見分再去直接認知相分。這就是見分和相分是同一個種子而產生的。

其中,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實我。第六識執著阿賴耶識相分的根身為實我,執著各個識的見分,相分以為是實我,實法。

由於有情無始以來,就執著於實有,實我,導致阿賴耶識熏習了太多了雜染種子,而使得有一股力量,導致我們把見相二分,執著為實我,實法。

2、三能變

所謂三能變,指的是能變識,有三類,異熟識,思量識,了別境識。

其一、異熟能變。

所謂異熟識,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他攝持一切種子,又稱之為藏識。他具備異熟。什麼是異熟呢?其實就是輪迴之意,因為阿賴耶識主宰一個人的輪迴。

他具備三個含義,

1、變異而熟。指的是一個人造業,然後熏習成異熟種子,攝藏於阿賴耶識之中。然後一直積累,直到前一世的種子已經全部成為果報,也就意味著這個人面臨死亡了。當這一生結束之際,這輩子所積累的異熟種子(業力)就開始現行了。他會以此生的異熟種子為增上緣,以等流種子為親因緣,然後牽引下一世,形成新的阿賴耶識。然後這個新的阿賴耶識,馬上就變化出新的世界和認知主體。這個新的阿賴耶識,稱之為異熟果。等流種子和異熟種子的區別,我們可以套用西方哲學的概念。

等流種子就是質料因,如果只有等流種子,是不能產生確切的輪迴的。異熟種子就是形式因,他能夠整頓等流種子,然後產生輪迴的各道和未來你的富貴榮辱。

2、異時而熟。指的是由於這輩子的造業,導致牽引新的異熟果,由於時間不同,所以稱之為異時而熟

3、異類而熟。指的是這輩子的造業,無論是善,還是惡,變成果報以後,都成為無記。所以性質改變了。

其二、思量能變

指的是第七識,恆審思量第八識的見分,認為他是一個認知主體,且恆常不變。雖然意識也能執著,但是意識會斷,而第七識不會間斷。

其三、了境能變

指的是,前六識能夠了別一切境界,

3、因能變和果

如果說,所有的產生,都在於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那麼我們不妨對種子進行一個探討。

種子,一般而言,有兩類

1、有漏種子

2、無漏種子

其中,無漏種子本來不應該屬於阿賴耶識中,只是作為客人寄居在阿賴耶識中。所以主體還是有漏種子。

而有漏種子也可以分成兩種,

1、異熟種子

2、等流種子

異熟種子,是前六識熏習阿賴耶識,其中的善惡力非常強烈。比如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殺人放火等等。等流種子,是前七識熏習阿賴耶識,沒有什麼善惡力。

那麼,這個種子成為現行,就是因能變。他有三個轉變

其一、轉生出八個現行識

其二、引發輪迴,產生新的異熟果

其三、同時會熏習阿賴耶識

所以說,新的阿賴耶識出現以後,沒有一絲片刻的停留,馬上就開始熏習新的阿賴耶識。為下輩子的輪迴做好準備。

所謂果能變,指的是異熟果,也就是新的八識,這八識開始產生新的見相二分,然後形成新的假象。然後眾生,又如此循環,執著為我和法。

其中,異熟習氣,能夠牽引兩種果報

其一、引業:指的是決定一個人,去往哪道。

其二、滿業:指的是決定一個人,在那一道的富貴還是貧窮等等。

其中,引業指的是真異熟(就是真的異熟,是決定性的),滿業是異熟生(就是次等的),兩者相加,我們稱之為新的異熟果。

推薦閱讀:

TAG:唯識 | 佛教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