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教育不在起跑線而是一場長跑
原標題: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教育不在起跑線而是一場長跑
近日,一位5歲小朋友的簡歷在網上火了,簡歷中的自我介紹、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個人經歷、閱讀書目等可謂豐富。這份比應屆畢業生還豐富的簡歷受到關注,引發關於教育起跑線的熱議,想讓孩子獲得怎樣的教育成為讓家長們感到焦慮的問題。教育本身難辨對錯,無論教育的起跑線是否存在,但父母自身對教育的理解,會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
在這份走紅網路的簡歷中,這位小朋友每周寫三篇英語日記,做過20多本思維書,三歲開始學游泳,四歲開始學鋼琴,幼兒園小班到中班年閱讀量從100本上升至500本……有些網友感嘆道終於知道什麼叫「輸在起跑線上」了,也有網友質疑這種教育方式是否過於拔苗助長。
近年來,隨著家長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也讓很多家長感到焦慮。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家長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學校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教育是一場長跑,家庭教育在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在重視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注意哪些問題?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成曾提出,「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為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可見環境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原生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在關心孩子學習問題的同時,也要重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教育更像是一場長跑,與其強調教育的起跑線問題,不如立足於孩子的長遠發展,更多的關注如何讓孩子走的更遠。不可否認的是,優質教育資源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產生影響,但原生的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的習慣養成、價值觀念、人格塑造等方面產生影響。比如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父母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卻缺少對孩子的人格培養,缺少愛與陪伴,最終孩子誤入歧途。
身教勝於言傳樹立良好榜樣。
「再窮不能窮教育」指的不僅是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而是讓孩子保持精神上的富足,對孩子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家長不能把失敗的教育歸結於沒有條件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和自身條件是教育中難以逾越的困難。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培養出名校的孩子。因為這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給孩子帶來影響。
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進行反省,不斷地完善自身的言行。給孩子設定標準,不如去用行動去影響,耳濡目染的效果會更好。比如在生活中父母在接受別人的幫助後說「謝謝」,那麼這種行為就會影響到孩子,產生鏡像反饋。在遇到相同的情境時,孩子也會採取和父母相同的處理方式。
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
父母要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而不是主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有父母作為引導,給出正確的判斷和建議,但不能夠把規劃和建議變成一種強制性的要求,父母不能設定孩子的人生之路。比如,有些家長讓孩子學習特長,走藝考的道路,甚至規劃好了孩子未來的職業,卻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內心感受。
培養終身發展的能力。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著眼於孩子的長期發展,注重培養孩子的終身發展能力。讀書就是一項會產生深遠影響的習慣,是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讀書的習慣可以為孩子打好精神底色,培養孩子的專註力、獨立思考力等。家長可以營造家庭中良好的讀書氛圍,每天拿出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