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夜話南瓜:被人們遺忘的那些小事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洋蔥,蘿蔔,和西紅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這種東西。它們認為那是一種空想。

南瓜不說話, 默默地生長著。

——於爾克·舒比格

作為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樸實瓜種,南瓜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餐桌。無論是做成南瓜餅,還是煮成南瓜湯,抑或是切成塊蒸一蒸,都很好吃。不過雖然看起來憨厚又靠譜,這種經濟適用瓜卻是原原本本的海歸物種。這也是為什麼其他蔬菜認為南瓜不存在的原因——一直到哥倫布從美洲歸來後,南瓜才傳入到舊大陸上。

地理大發現的意義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對吃貨們來說尤其如此。作為世界農業的三大起源地之一,美洲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新奇的作物,充實到蔬菜和水果的陣營中去,包括南瓜、菠蘿、紅薯、土豆等。很難想像沒有土豆泥和西紅柿的西餐,還能剩下什麼。而失去辣椒的八大菜系,其中一半將會黯淡無光。

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在看電視劇時就常常會有意外之喜。出現與當時時代不符的食物是影視劇最容易被發現的穿幫鏡頭。例如下圖中這個雞油黃南瓜盅,明顯就是穿越了。

《武媚娘傳奇》中的南瓜盅。

在中古時代,想吃到南瓜粥是無望了,不過所幸日常蔬菜中已有很多物種傳入到中國。那麼假如到了唐朝小酒館,如何點菜才不會暴露未來人的身份呢?你可以選擇點一份絲瓜蛋湯。絲瓜在唐朝時剛剛從印度傳入到中國,想必是一種時尚又新潮的食材。

歐洲建築中的菠蘿屋頂。

地理大發現後的物種大交換,讓世界各地的食材能夠同時出現在同一張餐桌上,但這也並非立即同步。由於栽培技術和移植技術乃至保守壟斷思想的限制,有些物種傳播和推廣得非常慢——例如產自中美洲的菠蘿。

由於貯藏技術未能達到遠洋航行的要求,在當時的歐洲社會裡,菠蘿象徵著財富與地位。奢華的宴會甚至會租借一顆菠蘿擺放在廳堂的正中央——不過如果誰想吃掉它,那無異於是痴心妄想。甚至連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收到一顆菠蘿作為禮物後,都要專門請畫師作畫來紀念。

這個傳統一致延續至今,英女王舉辦國宴時還會在桌子中央放上幾顆菠蘿。菠蘿也是貴族們最喜歡的裝飾,無論是白金漢宮極為珍貴的菠蘿紋刀叉,還是城堡莊園常見的菠蘿狀建築,甚至是四柱床床柱頂端的雕刻,都無不顯示出菠蘿君的崇高地位。

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南瓜身上,會發現在口感甜糯的表皮下,南瓜還具有意義豐富的內涵象徵。西方多個節日都與它息息相關。例如萬聖夜的南瓜燈,感恩節的南瓜宴。格林童話中,南瓜的形象也無處不在。仔細琢磨,會發現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既然對我們而言,南瓜是一種年輕的蔬菜,那麼古老傳說和童話故事中的南瓜形象,必然不是原汁原味的本生角色。

在南瓜上雕刻可怕的形象,已經成為萬聖節必備的樂趣之一了。

萬聖節的由來相當複雜,它是基督教吸收異教徒節日後的重塑。南瓜燈則起源於凱爾特人的民間傳說,早先人們會在刻花大蘿蔔中點根小蠟燭以慶節日,後來發現南瓜更容易雕刻,於是南瓜燈逐漸成為萬聖節的標配之一。

灰姑娘的南瓜馬車。

雖然格林兄弟生活在十九世紀,但是灰姑娘的傳說卻已在歐洲大陸上流傳了一千多年。甚至我國唐代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中所記錄的葉限的故事,也和灰姑娘的情節基本一致。那麼由此可見,原本的故事中灰姑娘所乘坐的馬車大概不會是南瓜變的了,西瓜車倒是有可能。

南瓜傳入到舊大陸後,被廣泛栽培。由於其獨特的口感、頑強又多產的特點,深受各國農民伯伯的喜愛,他們也下了不少心思,試圖培育出新的南瓜來。努力的方向有二:一是求其大,二是求其花樣多。

每年的超級南瓜大賽上,都會看到很多巨無霸的身影。

柳貫魚同志在上生命科學方向的選修課時,曾經遇到過這麼一道課堂作業題:如何儘可能培育出最大的南瓜來。那麼南瓜可以長到多大呢?德國一位少年曾經種出一隻六百多公斤重的南瓜,而在歐洲的園藝比賽中,奪魁的南瓜王有一噸多重。

觀賞品種的南瓜也非常多,因此我們選用來自日本國的網紅,貓叔同志來作為形象代言人,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奇奇怪怪的南瓜吧。

鴛鴦梨

為什麼這種南瓜(準確地說是西葫蘆)會有兩種顏色呢?這要從南瓜的生長發育上找原因。植物的果實分為兩大類:真果和假果。真果的果肉由子房壁發育而來,而如果由其他部分發育成形,則被稱為假果,例如我們常吃的梨和蘋果。

假果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叫做瓠果,包含了所有的南瓜。所以說南瓜的外表皮其實是由外果皮與花萼合生而成。因此鴛鴦梨這種南瓜會有兩種顏色,每種顏色各由一部分發育而來。

南瓜下面往往有一個像肚臍一樣的結構,原理與鴛鴦梨形成原因相同。

貝雷帽南瓜,可以看出兩者間清晰的分層。

南瓜的形狀也有很多種,常見的為扁圓形,但也有其他形狀。例如美軍在投放原子彈之前, 曾經多次練習投放南瓜彈,就是圖中這種形狀。

飛碟瓜,它的形狀非常可愛,因此可以作為觀賞果。

僧帽瓜,就像僧人的帽子一樣。

除了瓜肉可食,瓜形好看外,南瓜的優點還伴隨其整個生命過程。

不僅瓜肉可以吃,瓜子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林黛玉同志就曾經「嗑著瓜子兒,只抿著嘴笑。」

那麼黛玉磕的是什麼瓜子呢?曹雪芹著書的時代南瓜已經普遍種植開來了,來自鄉間的劉姥姥吟詩時就有兩句經典,一句是大火燒了毛毛蟲,一句是花落結了個大倭瓜。說明當時南瓜已經很普遍了。那麼黛玉磕的是南瓜子嗎?其實也並非如此。

嗑瓜子從明代開始流行,到清和民國愈演愈烈。最早可能是源於節儉。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指西瓜子,晚清南瓜子開始流行,民國又開始流行葵花子。所以黛玉所嗑的,很有可能還是西瓜子。

南瓜花好像用處不大,曹文軒寫的《青銅葵花》里,小男孩青銅捉了好多螢火蟲放進了南瓜花里,作為小燈籠送給妹妹。他應該用的是未開放的南瓜花吧。為了防止分散營養,農人會摘去多餘的南瓜花,摘下的南瓜花也可以做菜。吃南瓜花,分兩種吃法。一種是熱鍋急炒,另一種是將帶了花蒂的南瓜花裹著面油炸,都是取其清香野趣。

試問如此可愛又實用的南瓜,誰不喜歡呢?梭羅就曾經贊言:

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並且獨自擁有它,也不願擠坐在一個天鵝絨的墊子上——梭羅《瓦爾登湖》。

南瓜不僅可以入味,可以入葯,還可以入畫。著名的藝術家,波點女王草間彌生女士,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帶波點的大南瓜。它與萬聖夜的南瓜燈正好相反,從孔洞中透出的不是橘黃色的燭光,而是冷峻的黑,魔幻又神秘。非常喜歡。

以上是關於南瓜的碎碎念,結尾草草,就這樣吧。

十一月愉快~

致謝:編輯團 老宋、二十八年蟬;圖片都來自於網路。

weixin.qq.com/r/B0g2Lk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萬聖節 | 南瓜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