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不是葯神# 專利制度的善惡之爭

#我不是葯神# 絕對是拷問靈魂的佳作,尤其是導演儘力展示了矛盾的各個角度,而不是自己試圖給出答案。其實,這樣的矛盾面前,我覺得沒有周全的答案。

1. 面對天價專利葯,病人出路在何方?

雖然影片反覆提到了瑞士藥廠的藥品價格畸高,而印度藥品便宜好用。但僅從專利角度來說,印度葯企不用研發,別人開發出了新葯,自己就擼起袖子加油干、仿製一波,也不是正義的一方。這個印度藥廠並沒有要來中國花費幾年時間和幾百萬人民幣去做藥品登記,所以這個印度葯在中國法律規定中屬於非法進口和銷售。這樣的仿製葯,顯然成本低得多。嚴格推敲起來,印度仿製葯中的雜質等成分是否有充分的臨床數據證明對人體安全,其實是沒有經過驗證的。當然了,在這個真實案例中,藥品已經貴到了吃不起的地步,不吃就是死,吃可能有些副作用的印度仿製葯,已經不是任何問題了。

電影中以病患的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確實是真實有力的拷問,你讓病人怎麼辦?如果說,同一專利藥物的生產者在各國銷售價格差異巨大,確實有必要深究原因:是因為關稅過高,還是因為過高的銷售渠道利潤,還是肆意在我國制定高價?藥品在歐美確實是高價,如果在中外葯價持平的情況下,直接指責葯企沒良心,貌似還是回到了那個問題,「窮病,是沒得醫的」?

好在影片給出了一個解決之路,將藥品納入醫保。李總理也提出要加速國外新葯在中國登記、降低關稅。願未來,天價葯不會阻斷患者的求生路。

2. 題外話,專利制度的善惡之辯

在商言商,企業投錢搞研發就是來賺錢的。你讓人家搞出了一個產品之後,必須按生產成本乘以一個合理公式計算銷售價,邏輯似乎是「你窮你有理」?當然,在人命關天的藥品行業,這樣的希望存在合理性。強迫一個外國專利藥品到中國來必須降價,這就不是通過道德拷問就可以實現的了。其實還有商業/行政手段可以降葯價,但這裡就不離題八千里了。

專利似乎賦予了專利權人獲取暴利的權利?是的,前提是沒有其他競爭產品存在。所以,面對高價葯束手無策,其實隱含著一個現實:國內葯企研發乏力,沒有良好的替代藥品。所以,不要忘記專利制度的本質,專利是用來鼓勵創新、讓創新者獲得高額利潤作為回報的。在競爭充分、創新豐富的市場,某一款專利新葯不可能獨佔鰲頭,當然也不能定價畸高。可惜,現狀確實是國內葯企創新不行,顯著缺乏競爭力,專利制度就被看成了高價葯的黑打手。

影片里刻意迴避了專利問題,只模糊地提了「這個藥品是有版權的」,可能也是導演覺得普羅大眾無法理解這麼深的問題(是的,只有我這種專利從業人員才會反覆糾結)。

3. 題外話之外,中國的創新之路

有幸拜讀了大象公社的《中國人為什麼用不上平價救命葯》,文章詳實論述了中國仿製藥行業的艱難。即便是從事仿製葯生產,也需要一定的研發能力才能分析出原來專利葯的最優合成方法、開發適合的藥品劑型配方,更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完成仿製葯的「生物等效性」檢測最終獲得藥品登記。同時,正如IC產業一樣,一個產品上市需要整個供應鏈的支持。沒有供應商投入成本做新原料供給和可靠的質量管控,一個仿製藥廠也不可能一隻手撐起一片天。由此可見,搞創新不是一家企業的事,即便是追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跑,一樣也是要有些創新能力和資本的。

從仿製葯擴展到各行各業,最近的貿易爭端搞得國人緊張,中國的創新似乎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方。雖然國內的掃碼支付、網紅直播和共享經濟搞得如火如荼,但我們離真正的科技強國仍任重道遠。日益上升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環保需求,以及國內市場疲軟轉向拓展海外的趨勢都在告訴我們,以低價換取市場份額的時代即將離我們而去。但在現實層面,不願意為知識產權付費,喜歡搭便車,其實最符合創新弱勢群體的利益和訴求。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很多中小經營者不相信創新會有回報,或者說不相信創新會得到充分的保護。大國崛起、萬眾創新的基礎,是要教育每個企業經營者創新才有未來、成果必有保護。只有投資者相信創新之後的超額回報,製造者相信優質產品之後長期口碑,研究人員相信寒窗苦讀、學有所成之後的安居樂業,我們才能得到奠定科技強國的每一塊基石。

「窮病是沒得醫的」,窮人可以用弱者思維,讓國家用體制來保障;但作為國家,必須知道專利制度不是要卡誰的喉嚨,而恰恰是要讓成長中的企業優勝劣汰、強者勝出。跟國足一樣,如果大眾體育熱情上升了,聯賽質量提升了,自然國足出線不是夢。所以,不要崇尚什麼我不創新我有理,你有專利是暴利的思路。若有一日,真的萬眾創新(不是送外賣),輔以中國的製造能力。。。家祭無忘告乃翁!

推薦閱讀:

TAG: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