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風味人間》的人都很可怕

之前大家常說,千萬不要和「舌尖體」吃貨談關於吃的任何問題。一跟他們說話,感覺自己就像個白吃一樣,孤陋寡聞的樣子藏都藏不住。

如今饈醬要告誡吃貨,千萬別追《風味人間

》,因為晚上10點,你真的會控制不住兩腮泛出的口水。

10月28日上線至今豆瓣評分高居9.3,上線僅三天時,播放量就破了2億。

《風味人間》這部刷爆網路的美食紀錄片與曾經紅極一時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均出自同一人之手——陳曉卿。這也是陳曉卿

在離開央視後的第一部作品。

這次回歸,陳曉卿的鏡頭不再鎖在國內,他用全球的視角來講述同種食材在國內外的區別。就正如騰訊視頻為《風味人間》作的宣傳標語中的:「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

從內容上看,《風味人間》平均一集50分鐘,50分鐘的時間涵蓋了20多道美食。在「吃」這個全人類共同的追求下,將全球各地的故事與美食串聯,內容量相比之前評價慘淡的《舌尖3》,充實並飽滿了許多。

從拍攝手法上看,《風味人間》可以說用了最高規格的攝影技術:

畫面之間的過度採用了大規模航拍

突出食物時選用了非常細緻的微觀攝影

即使將畫面製作成GIF動圖都絲毫不減讓人垂涎三尺的慾望

穿越四季,跨越山海,加入尋找風味的旅行是《風味人間》的主題。

目前,已經播出了三集。

首先,我們先感受一下《風味人間》的美食誘惑:

深山裡的冷筍

陝西的泡饃

日本的鮮美刺身

風味從每一處的山海之間開始

《風味人間》的第一集,用全球視野講述了人類從「山海之間」(第一集的名字)取得食材,通過不同的方式將食材烹製成一隅美食。

風味在任何地方都能落地生根

鏡頭穿梭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獲取美食的角度更為廣闊,讓我們看到中國美食飄散在世界各地後「落地生根」(第二集的名字),以及海外美食與中餐烹飪的交匯融合。

風味在紅塵滾滾里幾經變換

烹飪的演化進程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那些曾在時光中留下匆匆腳步的食物,或許依然留存世間某個角落。從火的出現和運用,從地域性口味的融合到飲食風尚的流變,滾滾紅塵(第三集的名字)中,中國人用食物感知世界,也從食物中窺見過往。

呼聲最高的片段

目前為止最具有大片感的片段,莫過於最後台灣旗魚鏢手盧旻易捕魚的畫面:

陳曉卿導演在拍攝之初就說過,《風味人間》要有大片的樣子。

製作組以航拍、跟拍、水下三種拍攝角度,立體拍攝捕魚人盧旻易,獨立船頭,逆浪而上的身姿,海天之間人與自然的平衡與較量,淋漓盡致,扣人心弦:

漁船追逐的痕迹將海浪劃破,盧旻易任憑風浪顛簸,目光緊盯著海中那條已經等待多日的旗魚,只可惜,第一次的出手失敗,鏢不中,魚有可能受驚逃脫,那麼這次下海就將是一場徒勞無功。

盧旻易調整動作,依舊目不轉睛地盯著遊動的旗魚,雙手握緊魚叉,此時的他彷彿化身成《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在驚濤駭浪中與鯊魚搏鬥。

第二次嘗試,盧旻易終於成功了。狂喜的歡呼聲衝破激進的背景音樂與海浪的聲音,直衝畫面。

一代又一代人維繫著古老的旗魚捕獲方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平衡法則,尊重與敬畏,饋贈與磨練;父與子間的關切配合,船與浪之間的博弈,體現了世世代代鏢魚人的堅毅。

陳曉卿用複雜的拍攝技巧,儘可能的將美食與人文通過沒有語言的畫面展示給觀眾。

美食與故事都能溫暖人心

《風味人間》里日常的那些感動,總會讓人在不經意間濕潤眼眶,陳曉卿一直鍾情於這樣的拍攝特色。

不需要磅礴的對白,不需要刻意的展現,隨意的幾句話就能敲打到觀眾的內心,陳曉卿最懂得抓住人們心裡最為牽腸掛肚的那個點——最平常的生活,最樸實的對話,就能讓《風味人間》在風味之餘也充滿人間的煙火氣。

導演陳曉卿曾在知乎上談論了自己的《風味人間》。

他說:「風味,是指嘗到、嗅到、觸到食物的感受總和。文藝一點來說,風味更像是一種謎團,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歡樂的同時,讓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拍攝團隊訪遍山川湖海將各地風俗傳統拍攝在《風味人間》里。風味不僅僅與吃有關,更是與吃有關的人情世故。

在觀看美食紀錄片的同時,人們更像是在觀看一部旅遊紀錄片、一部民俗紀錄片、一部歷史紀錄片。

陳曉卿認為:「很多習俗,是我們的祖先,也是人類多樣化生存的標本。能夠用影像把它們記錄下來,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的責任。」

在第一集中需要上山採摘的冷筍,如今因為禁火而不得上山;大閘蟹的養殖基地也因為太湖要輸送淡水資源而被拆除。身邊的故事,腳下的土地,總在不停變化。

因此,陳曉卿導演一直想要為行將消失的生活,留下最後一幀照片,而這也是未來他要關注的話題。

陳曉卿一個從美食中窺視世界的人。


推薦閱讀:

TAG:風味人間(紀錄片) | 美食 | 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