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真相:雖然癌症必然成為普遍化,但我們對此並不是沒有辦法

對於癌症,任何時候都是科普大於預防,大於篩查,大於治療。

一談到癌症,很多人真的是「談癌色變」。但是,今天我想讓你真正去正視癌症、真正的了解有關它的現狀和進展,更新對它的認知。

9月8日,「一席」邀請著名科普作家、拾玉兒童癌症公益基金會創始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李治中博士做了一次有關「癌症」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不僅介紹了目前癌症的現狀和最新治療進展,同時還對一些我們認為正確的「認知」進行了糾正和更新。

雖然李治中博士對於癌症的理解有可能不是zui正確的,但是在我看來,卻是接地氣的、客觀的,因此我將他的演講在這裡轉述給你,同時也會加上一些我的思考。

好了,言歸正傳。

癌症也是老年病?

李治中博士,筆名菠蘿,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在美國杜克大學拿到癌症生物學的博士以後,一直在做抗癌新葯的研發。

對於科普,他是在2013年開始的。在演講中提到科普時他表示:

一直堅持在工作之餘進行科普工作的最大動力,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深的觸動讓我決定做科普,就是魏則西事件。

2016年,一個大學生叫魏則西,在他發現自己身患惡性腫瘤後被莆田系的醫院忽悠去做了一個名為「生物療法」治療方法,前後將近花掉了20多萬,最後去世。

當這件事情被爆出之後,對很多人來說很憤怒、很痛苦,但對李治中博士來說是遺憾的。因為他在魏則西事件發生一年半以前,就已經寫過科普文章說明魏則西接受的這種療法是無效的,當時文章的標題是《謀財不害命,中國的免疫療法現狀》。

李治中撰寫的《謀財不害命,國內免疫療法現狀》/搜狐新聞

可惜的是,這篇文章魏則西沒有看到,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網路上的偽科學真的太多了,然後就呈現出一個「偽科學刷屏,真科學埋沒」的現狀。

因此,李治中先生沒有放棄他的科普工作,因為他想讓更多的人看到真正的科學是怎樣的、如何不會被偽科學蒙蔽,甚至造成人財兩空的慘劇。而這一點,我與李治中先生的初衷是一樣的。

李治中先生在演講中/必應

說起癌症,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不願意接觸,但在現今這個時代,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因為癌症確實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根據2017年的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年癌症發病約380.4萬人,年癌症死亡約229.6萬人,平均每360人中就有1位癌症新發患者。

這是什麼概念,就是等於說每分鐘會有超過8個人被診斷為癌症,會有5個人因為癌症去世。那麼,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在世界排名多少?

做個自己的判斷。

如果看完上述的數據,很多人應該都會選擇「A」或者「B」,而真正的答案——是D。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1ARC)/國際癌症登記協會 (IACR)發布的全球癌症資料庫顯示,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在世界範圍中排在74位,而像一些發達國家比如丹麥或者挪威,卻排在首位。根據這個資料庫,丹麥位居全球184個國家或地區癌症發病率的第1位,挪威排第5位,美國排第6位。

世界範圍內國家或地區癌症發生率排名表/一席

為什麼結果和我們的普遍認知有這麼大的出入,其實原因很簡單。並不是說中國的環境或者食品安全比這些國家做得好,而是有一個重要因素被我們忽視了,那就是——壽命

研究表明,無論男女,當超過55歲以後,癌症發病率就開始指數性地上升。其中,男性在45歲以後開始快速升高 。而女性在40歲以後發病水平快速上升 ,且這種趨勢發達國家高於發展中國家。

不同地區的特定年齡癌症發病率折線圖/中國癌症流行 的國際比較.2016

所以,我們身邊的癌症患者越來越多,並不是說這是環境不好所導致的,而是因為大家活的時間越來越長。

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統計》顯示,現在中國人均預計壽命已經提升到76.1歲,同時70歲以上的人已經有8000萬以上了,因此風險會越來越高,而且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會越來越高,這主要是因為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別的疾病都無法殺死我們,癌症就這樣脫穎而出了。

因此,癌症也是一種老年病,而且更加重要的一點,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加劇,癌症普遍化將是一個必然。

但是,癌症也並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它的發生還存在著兩個重要因素所影響。

癌症,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整體來看,癌症的發生需要兩個最核心的因素,第一個是基因突變,第二個就是免疫逃逸。基因突變,很多人認為是一下子就可以發生的,但是除了先天缺陷導致之外,它的發生需要通過長期的積累,比如長期的環境影響(輻射環境)。

而免疫逃逸,簡單解釋就是一般情況下普通細胞在轉變為癌細胞的過程中都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偵測,然後將其處理掉(吞噬或者溶解)。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變異細胞可以繞開免疫系統的識別或者通過某種機制使免疫應答機制失效,之後成為癌細胞再逐漸分裂,成為腫瘤。

所以,這兩個過程除了先天因素之外,都是需要後天積累很多年才會起作用。據估計,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癌細胞要從正常的細胞發展成癌細胞,需要20到30年的時間。

白細胞殺傷變異細胞/必應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根據美國現在的統計,37%的女性和42%的男性在一生之中會遇到癌症,這個比例遠遠高過大家的想像。

如果是這樣,現在的一個普通家庭中,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再加上父母和小孩,現在有可能還有二胎,這樣一個八口之家裡面出現一個癌症患者的概率就超過了90%,因此癌症這個東西躲是躲不掉的。

因此,既然躲不掉,就要了解它,才能對抗它。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了解癌症,或者根本就不想聽到有關癌症的相關聲音。

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為什麼大家聽到高血壓或者糖尿病不會崩潰,那是因為它們雖然和癌症一樣在很多時候是不可治癒的,但不會立刻致命。

就像很多人一聽到身邊人得了癌症或者白血病(血液癌症),就覺得這些人肯定沒救了。

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們看電視劇太多了。

《藍色生死戀》海報/豆瓣

事實上,現在的白血病五年的生存率已經超過70%,某一些亞型的白血病甚至超過90%,所以白血病被治好甚至治癒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那麼可怕。

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3500萬人帶癌生存,他們和癌症一起和諧地共存著。

為什麼我們現在能夠「戰勝」癌症?

為什麼癌症的生存率已經翻番了?

是因為我們對癌症的認知發生了革命。

關於癌症的三次認知革命

癌症最早的認知來源於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他最早描述了惡性腫瘤——癌症是一個腫塊,或者叫瘤,這個認知直到19世紀依舊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如果把它當做腫塊來認識的話,那麼切掉毫無疑問是很好的選擇。有史記載的第一例癌症手術當屬1809年美國人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卵巢腫瘤。

從此之後,手術就成了治療癌症的一個重要方式,直到現在,手術依舊是早期癌症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 - 359年)為醫學奠定了科學基礎。他教導說,血液,痰,黑膽汁和黃膽是四大疾病的主要部位/視覺中國

然而在手術治療的時候,醫生無法判斷癌症患者接受手術後的生存狀況,這背後的原因人們並不知道,在這一階段,人們對於腫瘤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肉眼觀察的層面上。

直到1836年,人們才第一次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異常細胞」組成的癌症,也就是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把癌症當成腫塊並不正確,癌症也是由細胞組成的。

那麼遏制細胞生長,應該可以遏制癌症生長。於是,伴隨著對於癌症認知的升級,人類來到了癌症治療的第二扇大門前:放療和化療

但由於放化療都是全身治療,對於患者來說,副作用實在是太大。在早期的放化療過程中,很多患者都是因為無法忍受放化療帶來的副作用而選擇中斷治療或者自殺。(放化療技術發展到現在,副作用已經極大的降低)然而直到這個時候,人們依舊找不到癌細胞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2014年6月30日,年僅1歲7個月的河北男童悅悅(化名),因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已經失去了右眼,但腫瘤仍在向顱內蔓延。來京治療的他,只能靠化療、放療維持生命/視覺中國

幸運的是,人類用雙手開闢了劃時代意義的發現: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由此標誌著人類對於癌症的研究進入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時代,而由此帶來的,便是癌症治療的第三次革命——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的誕生

當雙螺旋DNA結構開始清晰的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時,人類對於生命的認知便拓寬到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很多無法解釋的疾病都找了對應的基因突變。包括眾所周知的舞蹈症、唐氏綜合征,都在基因層面上找到了自己的突變基因。

而癌症,同樣如此。

隨著分子機制的不斷研究,人們發現癌症和基因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於是人們就想在分子水平上,我們能不能靶向那些發生突變的基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呢?

就這樣,靶向藥物應運而生。既然癌細胞是因為基因突變而產生,那麼只要針對突變位點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就可以了。事實也證明:分子靶向葯在癌症治療方面確實有著極為強大的效果(《我不是葯神》電影中的「格列衛」就是一種針對慢粒白血病有效的靶向藥物)。

《我不是葯神》海報/豆瓣

但是,伴隨著分子靶向葯的誕生,癌症治療的另一個問題又開始不斷地凸顯起來:耐藥性。

分子靶向葯因為過於精準的瞄準靶點基因,一旦靶點基因發生突變,那麼分子靶向藥物就會出現「脫靶」。很多癌症患者在經過分子靶向治療之後幾年內,都會出現耐葯情況。而一旦出現耐葯情況,患者的癌症將會進一步的惡化。

從細胞到分子,人們對於癌症的了解不斷深入,治療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在傳統的分子和靶向藥物無法帶領人們戰勝癌症時,人們就想到既然癌細胞可以進行免疫逃逸,那麼也可以誘導免疫機制來殺死他們。

由此,人類和癌症的戰爭進入到了另一個層面——免疫治療,利用活的免疫細胞殺滅癌細胞。

對於癌症認知的三次重要革命/一席

這個癌症治療的變革不僅科學家看到了,許多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都關注到了這一需要。Tatista 2016年的一份統計報告預測了2020年全球十大抗癌藥,其中基本都是新型的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

2020年全球十大抗癌藥/Tatista

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的副作用通常要比化療好很多,所以我們希望「去化療化」。當然現在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但是某些腫瘤類型已經可以做到了,這方面其實有兩個很好的例子。

兩個家庭的故事教會了我們不要放棄

2012年,美國有個小女孩叫艾米麗·懷特海德(Emily Whitehead)很不幸,她得了一種非常罕見的兒童白血病,而當時應對這個疾病的有效療法就是化療。她在經歷完化療之後效果不錯,於是她就回家了。

但是一年後,疾病複發了,於是她又接受了更大劑量的化療,但是誰都沒想到的是,過了半年又複發了。

當時的醫療水平在兩次複發之後,就已經沒有標準治療了,所以醫生直接告訴她的家長說「我推薦你就不要治療,回家算了,讓她最後走得輕鬆一點。」

但是艾米麗的父母並沒有放棄,到網上去搜索新的臨床實驗,於是就找到了一個新的還沒有人用過的療法,叫CAR-T免疫治療。這個東西簡單說是從病人體內把他自己的免疫細胞拿出來,通過基因改造的辦法讓它對癌細胞有更強的殺傷力,然後再放回病人體內。

但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有效,所以艾米麗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嘗試這種療法的小孩,在細胞注射到體內後,艾米麗迅速發燒,血壓驟降,重度昏迷,在重症監護室里靠呼吸機熬過了兩周。

當時的醫生當時認為她不可能再活過來。直到有一天,他拿到的檢測報告顯示,艾米麗體內的白細胞介素6蛋白激增,表明她的免疫系統不斷攻擊自身!醫生決定給艾米麗使用一種免疫抑製藥物,稱為妥珠單抗(tocilizumab)。

給葯後幾小時內,艾米麗的情況立即變好。第二天她醒過來時,正好是七歲生日。進一步檢測結果顯示,她體內的癌細胞完全消失了。

12歲的艾米麗在家裡後院捕捉螢火蟲/搜狐新聞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2014年,一個叫安德魯(Andrew)的孩子,在她14個月大的時候被診斷為患上了一種極為罕見的白血病,醫療團隊在檢查完所有項目之後稱「患這種疾病的幾率就像同時被鯊魚以及被閃電擊中一般」。

她的父母向醫生詢問孩子是否有可能活下來時,醫生只給他們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事實上,當時醫生們真的無法在醫療文獻中找到任何對應的病例。

但是醫生們還是給出了對應的治療方法,就是化療,同時尋找能完全配對的骨髓捐贈者,進行造血幹細胞的移植,說不定還有幾率讓孩子多活幾年。

在安德魯經過兩輪化療之後,終於找到了與之配對的骨髓捐獻者,並於2015年2月進行了骨髓移植。但是在手術前,安德魯體內仍然有癌細胞的蹤跡,給移植手術帶來了很大的失敗風險。

在手術之後,安德魯的病情逐漸往好的方向發展,父母也把安德魯接回了家,等待著孩子的痊癒。但是,在6月19日,醫生們給安德魯一家帶來了一個很壞的消息:癌細胞又在孩子體內出現,並且有可能會有發展趨勢。

於是醫生們給出了方法:繼續進行化療,同時準備第二次骨髓移植。但是,安德魯的父母拒絕了這一方案,因為他們覺得第一次移植成功的希望就很渺茫,第二次將會更加如此,同時孩子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最後一家人決定停止所有治療,搬到新家,讓安德魯在餘生中和她的哥哥和妹妹在游泳池中玩水、在草坪上打鬧。

安德魯正在和她的哥哥摔跤/《紐約時報》

在一家人搬到新家之後,安德魯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臨終關懷團隊甚至上門過來用高劑量的類鴉片藥物控制孩子的痛苦。在此之後,他們告訴安德魯的父母,孩子快不行了,讓他們做好一切準備。

而就在某一天,醫生找到了這家人,告訴他們通過血液觀察,之前的骨髓移植很成功。但是對此,這家人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只想讓安德魯開心的走完最後的時光,但也就是這一天之後,安德魯慢慢開始恢復了。

10月份的時候,安德魯已經可以和她的兄弟姐妹們一起跑步玩耍了。對此,醫生和家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直到再一次的血液檢查結果表明:癌細胞消失了

醫生們對此推論認為,這一結果是源自安德魯體內的免疫應激反應,而這一反應正是因為那次骨髓移植,隨著骨髓的移植,新的白細胞——免疫T細胞在安德魯體內生長起來,攻擊一切徘徊在身體內的癌細胞,這種現象被稱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

正因為安德魯成功治癒的病例,現在對於很多類型的白血病疾病最有效的免疫治療手段就是——骨髓移植。

因此,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免疫治療是針對癌症治療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應該從中知道:癌症並不是不能攻克,所以不應該隨便放棄。

兼職闢謠與全職造謠

最後這個部分,李治中博士對於幾個流傳很廣的偽科學進行了解釋。

第一個是「保肝葯能預防和治療肝癌」。

中國是肝癌的高發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患者都在中國。在這裡面還有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其中很多人攜帶乙肝病毒。

因此,很多人為了保肝和預防就去吃了一些保肝葯,而這些葯的成分中就有一些中草藥(比如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尋骨風、硃砂蓮.2000藥典記錄)包含一種化學成分——馬兜鈴酸

馬兜鈴酸是一種化合物。它的發現起源於比利時,當時突然有一群女性莫名其妙就出現了急性腎衰竭,後來一研究發現她們都在吃一種中草藥減肥,而這個中草藥中就包含馬兜鈴酸。

隨著對於馬兜鈴酸的研究深入,科學家發現它能夠直接刺激基因突變。事實上馬兜鈴酸是現在世界上已知的化合物裡面引起突變最多的物質之一,甚至超過了吸煙。

馬兜鈴酸和吸煙引起的基因突變數量對比/一席

馬兜鈴酸造成的突變現在能夠通過基因檢測發現,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中國的肝癌患者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攜帶這樣的馬兜鈴酸突變。

第二個是「得癌症去醫院死的更快」。

2017年,有一個90後的非常年輕的演員得了淋巴瘤。她很怕,所以聽信了周圍的人說,我們不要去醫院了,去找山東煙台某個農村裡面的一個老神醫。她去了後,那個老神醫就用拔火罐和針灸的辦法來治療她的癌症,但是不幸地是,她很快就去世了。

後來她被送到醫院搶救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什麼辦法了。最遺憾的是什麼,她最後其實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拔火罐和針灸的時候造成的嚴重感染。

第三個謠言可能會讓更多人上當受騙,叫「酸性體質致癌」。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這個理論有三條:

1、正常的血液PH值都是7.35到7.45。(這條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任何偽科學開頭都是科學的。)

2、如果人體內的PH低於7,我們就會死。(這點其實是不可證偽的,因為去醫院測血液,血液檢查表裡面是沒有PH值這一項的。即使測了,也都是7.35到7.45這麼高。)

3、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酸性體質,除了驗血,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第一個是自我感覺,如果你感覺不好,「長期體力不支、容易疲勞、憔悴,你就酸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現在的很多人都酸了)

第二個其實很有欺騙性,因為看似沒有問題,但是這裡面偷換了一個概念,血液變成了唾液。人體唾液正常的PH是6.8到7.1,所以你只要敢測,你就一定是酸性體質。

於是很多人測完就嚇死了,要趕快到淘寶上去買點什麼東西才可以,然後這就正中這些騙子的下懷。

第四個謠言就是「餓死癌細胞」。意思就是癌細胞的生長也是需要營養的,那麼就不給它營養,活活把它餓死就好了。

初看感覺這個理論好像是靠譜的,但細想下,癌細胞需要營養,但身體內不僅只有癌細胞,還有很多其他好細胞,這些細胞也需要營養,所以如果用這個方法,結果通常是在餓死癌細胞之前,自己已經餓死了。

為什麼這樣不靠譜的偽科學會如此流傳甚廣,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其背後有著巨大的商業利益所驅使,同時這些騙子具有專業化和組織化,因此傳播的非常廣泛。

正如李治中博士感慨:

因為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這些人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在想怎麼能把這個偽科學傳播出去,我們怎麼搞得過他們?

預防大於篩查,大於治療

在演講的最後,李治中博士提到了如何應對癌症。

對此,他表示:

預防大於篩查,大於治療。預防是上策,篩查是中策,治療是下策,我們都希望能防患於未然。

預防,就要分清是「先天」還是「後天」兩種情況。那就先來說「後天」的應對措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遠離一切可以促使基因突變和免疫逃逸的環境。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肺癌與吸煙的關係。先來看一張折線圖:

1900~2000美國吸煙率與肺癌發生率關係圖/一席

從上圖,可以看出人均吸煙量(藍線)與肺癌死亡率(黑線)中間部分有一段20年的滯後,這是因為癌症的發生需要這麼長時間,因此在香煙出來大概20多年以後,發生肺癌的概率也大幅提高。

之後美國政府也意識到這個事實,開始控煙,剛開始由於各種利益糾葛,沒有太大的成效,最後在政府的堅持下,有效控煙還是做到了。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看到了上面折線圖的樣子。所以,並不是預防沒有用,而是要做到有效的預防才行。

接下來李治中博士說到了篩查。

篩查為什麼重要?因為只有早進行篩查,才能發現體內的癌症隱患,最後做到早治療。

下圖是美國的五年癌症生存率:

美國的五年癌症生存率/一席

從圖中可以看到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在零期、一期、二期的癌症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即使到三期也是很不錯的。但是到了四期,當癌細胞廣泛轉移以後就比較麻煩了,所以如果能通過篩查早點發現就會好很多。

而這一點,對於任何的病症都是同樣的道理。

那麼對於「先天」的癌症隱患——由先天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該如何判斷?

其實,目前已經有了相對應的方法,就是——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簡單說就是通過人體內的血液來提取出基因,通過擴增、測序、再與相關基因庫進行比對,篩查出相關基因所導致的疾病,之後可以配合免疫療法或者基因療法對症治療。

總之,對於任何疾病都是預防大於篩查,大於治療,有些事情我們要把它遏制在萌芽之中。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在文章的最後,說一點自己的思考。

本身我是學生物出身的,所以就會對生命科學相關的知識和新聞關注的比較多。而看完整個李治中博士的演講,還是很受啟發的。

首先,對於癌症,我想在李治中博士的理解中再加入一點:科普大於預防,大於篩查,大於治療。因為只有做到了真正的科普,人們才有健康意識去做相應的預防、篩查和治療。

而這一點,目前國內的現狀並不盡人意。

也正因為科普的不足,才會讓那些偽科學的傳播有了機會。的確,現在謠言這麼多的原因,就像李治中博士所說的「造謠的人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在思考如何造謠和傳播,而闢謠的人只是兼職在做」。

那麼,如果有更多像李治中教授這樣有責任心的科學家進行科普,同時也像那些騙子一樣「一醒來就想著如何更好的科普」,境況應該會改善許多。

在這個時代,真的不要讓騙子都比你努力。

最後我想說,如果看文章的你身邊有不幸身患癌症的朋友,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她,相信會給與他們很多幫助與溫暖;如果看文章的你不幸身患癌症,真的不要因此失去希望,因為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你的家人朋友都在陪伴著你,醫生都在努力想辦法幫助你,還有一定一定要相信自己。

《滾蛋吧腫瘤君》電影劇照/豆瓣

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願,所有人都健康快樂!


參考資料:

1、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 | 李治中(菠蘿) 一席第618位講者.一席.2018.9.8

2、這個孩子與癌症的戰爭,勝利出現在他的父母放棄治療之後.好奇心日報.2016.5.22

3、90後女演員淋巴瘤去世 為何淋巴瘤盯上年輕人?健客網.2017.2.10

4、全球首例接受CAR-T治療的白血病女孩,如今12歲了.搜狐新聞.2017.7.13

5、全球銷售額十大抗癌藥TOP10預測.Statista.2016.4.18

6、Alican Ku?o?lu,????r Biray Avc?. Cancer stem cells: A brief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J]. Gene,2019,681.

7、Tanusree Roy. Analysis of cancer gene attributes using electrical sensor[J]. Gene,2019,685.

8、2017年中國最新癌症數據[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24(06):760.

9、曾磊,王國平.中國癌症流行病學與防治研究現狀[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7):36-37.

10、高婷,李超,梁鋅,鄭榮壽,邱亭林.中國癌症流行的國際比較[J].中國腫瘤,2016,25(06):409-414.

11、Latest global cancer data:Cancer burden rises to 18.1 million new cases and 9.6 million cancer deaths in 2018.International Agency of Research on Cancer.2018.9.12

12、我國兒童白血病治癒率已經達到80%以上.人民網.2018.10.18

13、「癌症排行榜」肺癌連年居榜首.中國新聞網.2018.10.26

14、謀財不害命,國內免疫療法現狀.搜狐新聞.2017.4.12

15、癌症治療革命史:從手術到免疫治療.Medsci.2018.6.30

文章作者:康斯坦丁FL,《讀者》簽約作者、簡書、知乎專欄主理人;

微信公眾號:失控的紙飛機,歡迎關注!

聲明:本文為作者本人原創文章,版權所屬公眾號「失控的紙飛機」所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作者,站內給我私信留言或者微博:@Fly Levine,謝謝!


推薦閱讀:

TAG:癌症 | 偽科學 | 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