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理性」?
本來是想寫一篇文章,關於理性和感性的「分離」的文章。
但寫著寫著,發現並不對勁。
這個不對勁源於它們的定義,由於樓主是修習哲學的,哲學裡面關於兩者,(在我看來),一個是接受資料的,一個是處理處理後的材料的,也就是一個是獲取,一個是精加工(還有一個粗加工知性),在哲學上,這兩個詞的定義非常嚴謹,涇渭分明。
然而身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中國特色,其實這兩個詞還有我們的,作為中國的意思。也就是我沒有講到的,大部分人所了解的那一種意思。
關於這兩個詞的「中國」意思,我特意搜了搜,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從結果上去推原因的,也就是那種根本沒有實際上去定義的。運用的都是「比如說」的格式。
就比如說下面這種:「 理性的人:這衣服料子不錯 做工也好 這個價錢買了不算吃虧,於是買了 感性的人:這衣服我喜歡,於是買了 」
先不說這個答案到底有沒有真正解釋出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區別,但是從我們中文的角度上來說,「感性」和「理性」這兩個詞用的非常對。非常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
那麼百科上的解釋是什麼呢?百科上沒有給出對於「感性」的定義,但是給出了對於「感性的人」的描述:「感性的人,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更遵從自己的意識,也就是習慣於從心所想出發,不會更多的考慮客觀條件,若是以主觀看法為主導即會變成唯心主義和宗教。」
(實在忍不了吐槽:啥叫「若是以主觀看法為主導即會變成唯心主義和宗教」呀,真以為宗教和唯心主義都是大白菜嗎?想變就變呀?當然我們的重點在前面一句,後面的那一句可以忽略)
不過百科倒是給出了關於理性的定義——「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了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
那麼根據網上的資料進行綜合的話,所謂的「感性的人」就是「不顧客觀情況的,只會莽的人」,「理性的人」就是「為獲得預期結果,制定計劃然後並執行的人」
對於感性的理解的話那就很簡單了,感性的基礎是什麼?那當然是慾望呀,不顧客觀情況嘛,想干就幹嘛,那不就是我們的慾望嗎,或者我們可以更加低下一點,我們可以稱之為「獸慾」,可以理解為宋明理學中的「存天理,棄人慾」中的十惡不赦「人慾」。那麼問題來了,理性的基礎是什麼呢?
這個我們從定義上理解,理性是「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了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
那麼首先,中間的從「有自信」開始到最後都不是講述有關於理性的基礎的,因為很顯然,在你「有自信……對其執行」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是一個理性的人了,而本質必定是要引出理性的,必定要觸發理性的,我們所研究的不是如何理性,而是要知道什麼觸發了理性,什麼在理性之前。
什麼觸發了理性?我們看前面一句「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獲得預期結果」,沒錯,就是因為我們要「獲得預期結果」,所以我么要「有自信……對其執行」,也就是說為了要「獲得預期結果」,我們需要理性的去做事嘛。
你可能要問了,什麼叫「獲得預期結果」呀?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預期結果」在這裡的關鍵在於「預期」而不在於「結果」,結果只是這個順帶的,因為只是「結果」並不保證好壞,理性當然不會想要一個糟糕的結果,所以此處關鍵在於「預期」,不在「結果」。
啥是「預期」?
所謂預期,字面上說,預料期望,你為什麼要去期望?
當然是因為你有想要的,你才會去期望,你要是不想要,期望幹什麼?
那麼搞笑的事情就發生了,「所想要的」不就是「慾望」了嗎?
也就是說所謂的「感性」和「理性」本就同源。我們所謂的「感性」只要稍稍一偽裝,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性」了。
也無怪我一開始想要將它們分離的時候,所發現的不對勁了——兩者本來就是一丘之貉,何談分離?
奇怪的是網路上有關於兩者的言論,卻總是將它們拉做對立面,似乎理性就是高尚的,全知全能的,感性就是低微的,愚昧不堪的。
不過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魯莽和勇敢」,「膽小和謹慎」,「狡猾與機敏」,說到底,又是歸結到了一個「度」的問題。
沒意思。
有意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