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標籤人生,撕掉身上的標籤
01
自11月20日起,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騰訊公司聯合主辦了「漢語盤點2018」正式啟動了。元旦之前我們就能知道屬於201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年度十大新詞語」「年度十大網路用語」了。
每年的網路流行用語都很多,今年也不例外,隨著網路越來越普遍,網路流行用語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從影視作品到現實生活。你身邊的任何事物彷彿隨時都會變成網路熱詞,鋪面而來。
我們被一個個的網路用語包圍著,稍不注意沒有認清它的本質,就連是不是被攻擊都認不清了。雖說並不是所有網路熱詞都帶著攻擊性,卻仍不可避免的出現諷刺意味十足的用語,給你打上一個個的標籤。
02
今年的網路熱詞真的不少了,從年初到現在,從不間斷。像旅行青蛙、小豬佩奇社會人、SKR、C位、涼涼、確認過眼神、皮一下很開心、土味情話、大豬蹄子、隱形貧困人口、杠精…… 還有很多我知道的,不知道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本來用網路熱詞調節氣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可是隨著網路用語越來越多,有一些有明顯標籤意味的詞也多了起來。像公主病、綠茶婊、大豬蹄子、直男癌、杠精、聖母婊、佛系、家裡有礦等等,成了一種身份性格的標籤,一旦被貼上就代表你屬於這一類人了。
03
其實標籤不僅僅存在於網路上,生活中,我們也時時刻刻在受著標籤的影響。我們從出生到成年,從外在到內在,從成績到業績。高矮胖瘦、貧窮富有、學渣學霸、工作狂等等,難道不算標籤嗎?
不論何時何地總會有人給你貼著各種標籤,彷彿這些標籤聯合起來就代表了你的整個人生。
04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標籤效應。所謂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對應地,還有一些參加實驗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說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獻得要少。
05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撕掉別人貼在我們身上的標籤。我們不能左右別人,但可以控制自己。
標籤之所以能影響人,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既然是「自我認同」,那麼當你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時,請暗示自己,我並不是那樣的,我可以做到「好」的。同時用時間和行動證明自己,這樣你就會發現那些「不好」的標籤已經從你的身上消失了。
反之,當你被貼上「好」的標籤時,你若是願意接受就勇敢地感受它給你帶來的正面影響;若不願接受,就請不要受它影響,好好走自己的路。
不管被貼上什麼樣的標籤,都不要輕易給你自己下定論。別人終歸不能決定你的人生,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勇敢地撕掉身上的標籤!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那都是別人眼中的你,並不是真正的你。保持你善良的本心,堅持你樂觀的態度,堅定你不屈的步伐,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推薦閱讀:
TAG: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