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孔子能文能武,為什麼後世的儒生漸漸的就沒有那種尚武精神了?


謝邀。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禮記·樂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子曰: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也。

儒有六藝也。禮、樂、射、御、書、數。

夫子所言之射,乃古禮之射藝也。

各射其鵠,非兵事之射也。孔子亦不言兵。

孔子射也正,惟其德厚而忠也。

射強調過程管理:禮、正、直、持、審、固、中、德。包含了君子的基本操守。

君子啊沒有什麼可以比較競爭的,如果真的要爭,那必然也只有射藝了吧。

相比於競爭,孔子仍然更傾向於輔助型的更能體現恭敬禮儀的御藝,即駕車。

子貢使越,勾踐郊迎,自御至舍,這就是禮啊。

孔子文聖,天之木鐸,自不言兵事,奈何曰尚武?

儒不言兵,而憂甲兵之難。

武者,甲兵也,比也、爭也、競也。久而壞心志。

後世廢禮之朝時有,而文臣漸不事射藝,歸於帝王圍田事,故言射而為兵事也。


謝邀。

兩個方面吧,歸根結底都是皇權獨裁統治的需要。

1、傳統上漢唐時文武都沒有太過嚴格的分離,所謂出將入相,但這就造成一個非常嚴峻的局面,獨裁的皇帝,生於深宮、長於太監婦人之手,見識閱歷都非常狹隘,雖然有最好的教育體系,但問題在於教育的結果並不是你投入大就一定回報大的,首先是要看受教育者的學習動力的,恰恰是這些皇/貴n代是最沒動力的。

而再差的科舉士子通過一級級考試的篩選、各級崗位上的磨勘/歷練,能當到閣臣的哪個不是人精、權謀老手,再讓他們熟悉軍務、擁有廣泛的軍方人脈、掌握軍權,這不妥妥的預備王莽、曹操、趙匡胤嗎?!所以獨裁的皇權一定要文武殊途,而由於武力是政權的基礎,所以還要以文治武,盡量抬高文臣的地位,想想宋江,賊配軍,臉上還要刺字,就是要讓武人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支持,也自然就造不成反了,而文人嗎,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就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皇權的威脅

2、對皇權最沒威脅的是寒門士子,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人脈、人望,而且視野、閱歷都不足,等他們好不容易積累到了足夠的資源、人脈、人望,視野和閱歷也歷練夠了的時候,年紀也不小了,自然雄心也差不多消磨乾淨了,而皇權一向對兼并、對豪族、對巨室都是比較警惕的,稍有苗頭就要加以消滅,所以積累了足夠資源的士大夫是不敢把雄心傳下去的,而沒了雄心,富二代所擁有的資源也就發揮不了多少的作用。

所以為什麼選了科舉作為官員選拔的體制,就在於可以低成本的源源不斷的提供海量的寒門士子,而沒了雄心的豪門面對海量背負家族期望渴望一考而改變命運的寒門士子,必然是君子之澤三世而斬。

而寒門士子嗎,自然是貧寒的,所謂窮文富武,練武需要吃肉、需要大量的資源來支持,而文嗎,識字就行、四書五經死記硬背就行。

對比傳統中國和西方封建時代,我們的士大夫其實就是知識貴族,但其地位是通過考考考來取得的,也就是開放的、流動的、不穩固的,自然就只能被皇權以科舉來牽著走。

而西方封建時代,其是封臣、是世襲的,所以是軍功貴族,即以軍功得封地,而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所以也需要以武功鎮壓,所以也自然一直保持了軍功貴族的本色。如果當年英倫的約翰王勝了,自然就不會有什麼大憲章、有什麼大會議、有什麼資本主義革命了。

所以,歷史的弔詭就在於此了,儒學悲天憫人,以宏大理想為信念,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協助皇權定於一以為從此可以恢復王道秩序,卻不想反被皇權利用,失去追求自身理想的權利:(


前面的答案大致看了一下,沒有一個人說在點子上。

其實儒生尚武,在滿清之前都是很普遍的。為什麼滿清後不行了?

因為在雍正四年,清廷下了道著名的「禁武令」聖旨: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間擂台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台死傷按殺人論罪。(引子百度百科)


取決於科舉制度的推廣與普及,寒門士子皓首窮經,哪個能夠像士族那樣能夠要求子弟能文能武。久而久之,武的方面在朝堂上不佔話語權。但是,敲黑板,看重點,其實中國的儒生一直又都很尚武的,修身養性齊家平國治天下,要求文武兼備,只有在宋朝和清朝被砍了兩刀,影響過於深遠才顯現儒生很廢。宋朝歷經五代十國軍閥混戰,自己篡國又怕被人篡,所以自廢武功。清朝純粹就是只要奴才而已,而且這個離我們的這個時代太近,影響最深刻,所以刻骨銘心。而且本o朝本質上是很尚武的,只是在經濟建設的浪潮中,金錢這種糞土的重要性空前的被提升,致使大家被迷了眼睛。

贊同的點贊吧,嘻嘻


都沒說到權利分配和經濟基礎上去。事實上直到宋朝之前的歷史名將都是能文能武的,這種人就是世家出身,世家門閥的前身是士族,士族的前身是小貴族,所以孔子為什麼能文能武是因為他的出身可以讓他接觸到君子六藝。

唐以前的世家既是知識的壟斷者,也是擁有私人部曲的軍事勢力,所以較之那些自耕農和小地主階級出來的兵將更有優勢參與到權利分配中去。這是為什麼唐之前存在文能作賦、武能安邦的知識分子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後世能文能武的儒生沒了呢?因為真正完善並完成以文取士的科舉制是宋朝,唐詩的沒落也是因為唐代詩文取士科舉制的消失,中央統治集團從之前的世家轉移到了受益於科舉制出身的文官手裡,這樣的情況發生以後,權力在世家手裡的集中就被斷開了,文脈和武脈就分開了。為了權力分配文官們限制並打壓武裝勢力,宋朝皇帝引入的這股新的政治勢力成為了宋朝的核心層,這點到了明代也沒變過。


推薦閱讀: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