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養育孩子時,「吃苦教育」是否必要?分寸感如何拿捏?

今天和同事討論到從小的「吃苦教育」,覺得很值得和大家一起聊聊。

我的兩位朋友從小的經歷都比我豐富很多,一個在體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封閉訓練,另外一個更是相當離奇,十幾歲時因為覺得自己被同學欺負,要求媽媽把他送到武術學校呆了半年,初三畢業又突發奇想要去市場賣菜,每天早晨借別人的三輪車去進菜,上午賣完,據說一個假期賺了1、2千塊。

而這兩位同事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都是心態非常樂觀的那種,應該說抗壓能力很強,回想是否正是因為家長肯放手、肯讓孩子去「吃苦」帶來的好處呢?

當然,我們的成長絕對不可能受一兩個因素影響,但還是想和大家探討兒童時期的吃苦教育、挫折教育是否非常有必要?如果有,分寸感怎麼把握?如何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因為的確也有家長為了讓孩子體驗挫折,而走向一個苛刻的極端。


謝邀。個人認為吃苦和心態樂觀(心理健康)沒有直接必然聯繫。農民工家庭留守兒童等其實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只是他們得不到重視以及救助。吃苦的目的無非兩種,憶苦思甜,以及讓孩子產生害怕焦慮情緒以鼓勵他們上進。心理學研究認為焦慮對成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焦慮的人往往不開心,也很容易惡化成抑鬱症等其他心理疾病。

我沒有刻意給孩子吃苦,但是也沒有刻意給孩子超越階級的享受。更多我會有節制給她買玩具(要表現好才有獎勵等)。

有個答案提到讓孩子學樂器什麼的就是吃苦了,非常同意。女兒基本上早上八點到學校,先一小時體操,下午下課還有游泳或者網球,之後才彈琴讀書。我試著陪她上過一節舞蹈課,她做的動作我都做,一個半小時我沒堅持下來...

孩子的天性都是愛玩的,這導致我周圍的孩子基本上這麼來的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像我女兒,一到彈琴寫作業(一般最遲已經很累了)就開始反抗我,各種不配合;另一種是被父母打到怕,看見一個眼神就乖乖的做父母要求的。

我想要是你逼迫孩子吃苦,孩子基本上就是這兩個反應,因為他們其實理解能力不低啊,為什麼你吃香的喝辣的我要過這種生活?之後對他們的影響不一定好,他們有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們吧。畢竟就算成年人,憶苦思甜也要自願的才有效果。

說回到我女兒,有段時間她反抗得特別厲害,我先是聽從了關係比較好的幾個中國媽媽的方法,她們認為我對女兒沒有威嚴,女兒不怕我,於是我試圖嚇唬她會打她,提高音量,不但沒有效果,晚上睡覺有時候會不自覺拔頭髮。

後來問了心理醫生,醫生是英國人,他完全反對打孩子,對孩子咆哮,他說你咆哮就輸了,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的話孩子為什麼要以你為榜樣。他說八歲以前的孩子,都要以引導為主,強加灌輸的東西很可能到了長大會有心理陰影,反而要花更多時間金錢來解決(比如我)還不一定有效果。

他提出的建議是和孩子談心,改變讓她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媽媽的要求的想法。就是說到了三歲以後,要給他們自己的空間,要慢慢調整好和他們的距離。這樣孩子的心理才健康。要給孩子一個親密的關係環境,又要給他們自己的空間做自己的主人。

除了和她聊天之外,我做了一些改變,比如把她房間的書桌收拾出來告訴她每天自己寫作業,之前在樓下書房我陪著她一個字一個字讀。彈琴從她一不配合就罵她改變成無論彈得好不好我都不咆哮,開始一周琴彈得不好,老師叫回家返工;她就開始求我重新陪她彈琴,我再指導她的時候就沒有逆反心理了。之前彈琴錯一個音就會生氣很久,第一次被老師批評完以後反而不害怕失敗了。

所以我認為,吃苦教育的目的,其實是給孩子一個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他們一定要成功掌握局面才會有效果,單純讓他們吃苦產生的焦慮害怕反而不利於成長。

還有一些條件很好的孩子,其實不需要吃苦教育,需要的是對真實世界的理解。英國比較早就會給孩子認識錢,我女兒也對物體價格以及工資這些有比較清晰的概念。我會告訴她要獲得這些錢,做不同的工作大概需要多久。和世界的真相越接近孩子失望的可能性就越低。孩子能不能承受打擊還和有沒有安全感有關係,童年缺愛等會導致成年還是沒辦法接受打擊;父母太在乎結果喜歡比較等才是造成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主要原因。內心健全的孩子將來抗打擊的能力不是靠吃苦得來的,而童年因為家庭不幸福或者窮困的苦孩子,成年以後有幸福感的比例其實是低的。所以主動讓孩子吃苦來達到讓他們成熟的目的,在我看來非常不人道也不一定有正面的效果。


好的「吃苦教育」就像是對玉器的打磨,這一層的琢磨是「成器」的必經之路,但是關鍵是要正確把握「吃苦教育」的姿勢和力度。

1.吃苦只是手段,獲得教育才是目的

關於「吃苦」的名言有很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

透過這些名言警句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中國的歷史血脈里是有吃苦傳統的。但是在現代我們需要正確理解「吃苦教育」的含義,「吃苦教育」重在吃苦的過程中給孩子以教育,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吃苦而吃苦。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舉過這樣一個反面例子,他在雲南插隊的時候,為了配合當時的某種形式吃憶苦飯。本來應該吃的是芭蕉樹心、芋頭花、南瓜花,這些東西其實沒有那麼難吃,但是為了體現憶苦飯的苦,結果煮的是芭蕉樹、芋頭稈、南瓜藤,結果吃得大家偷偷乾嘔,半夜在廁所門前排大長隊。王小波在文章的結尾說「我不覺得這是在受教育,只覺得是折騰人」。現代家庭教育中,需要警惕的就是這種毫無意義的吃苦。

美劇《紙牌屋》里有這樣一句話:痛苦分為兩種,一種是讓你變得更強,另一種毫無價值,只是徒添折磨。「吃苦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好的「吃苦教育」可以讓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磨練心智,增強毅力,讓他們變得更強,而有的「吃苦教育」,比如王小波筆下的憶苦飯,除了折騰人,沒有任何意義。所以現代教育要科學吃苦,只有有意義的「吃苦」才能稱為「教育」。

2.分寸感的把握,關鍵在於把「吃苦教育」融入生活

網上有一段關於釋小龍兩歲時練功的紀錄片,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到兩歲的小龍每天四五點就被父親逼著起床訓練,跑步、有壓腿、下腰、爬樓梯等等,在訓練的時候一邊痛得流眼淚,一邊咬著牙日復一日的堅持著,很多人看到紀錄片都覺得心疼。但是釋小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稱自己從來沒有怪過爸爸,對爸爸嚴格的教育很感激。

從記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小龍爸爸對於小龍的培育是滲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是每天的,是時時刻刻不放鬆的,而不是突擊的,一蹴而就的。因為小時候吃的這些苦,磨練了釋小龍堅強的意志和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勇氣,更給了他後來在影視圈發展的機會,出演許多我們熟悉的影視劇。

可見好的「吃苦教育」可以培育孩子正確的為人處世觀念,但是對於「吃苦教育」分寸感的掌握卻讓許多家長頭疼,既擔心力度不夠達不到效果,又擔心要求過於嚴苛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其實「吃苦教育」不像文化課的學習、考試,這次數學沒考好,找個老師突擊補習一下。「吃苦教育」是對孩子思想品質的培育,關鍵在於時時刻刻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一個暑假的「吃苦夏令營」,去農村體驗生活一個月就可以培育的。讓「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孩子生活的全過程,從小培養孩子不怕吃苦不畏艱難的精神,這樣孩子才能在長大的時候用自己智慧與勤勞的雙手自主創造美好的生活。

3. 分寸感的把握,還要學會掌握正反饋的積極作用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步盧姆用他的實驗告訴人們:鼓勵作為一種正反饋有力地促進學習的進行;而體罰、心靈施暴作為負反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導致後繼學習根本無法進行。所以,要把握「吃苦教育」的分寸感,還要學會掌握正反饋的積極作用。

最近在熱播的一個綜藝節目《超能幼稚園》,節目中有一個一直表現特別乖巧的小姑娘朵朵,但是在運動會那一期卻突然出現了反叛的情緒,不願意參加訓練和比賽。原因是在訓練的時候朵朵多次被小朋友打敗,跨欄跑步、跳繩都不是第一,出現了嚴重的抵觸心理。朵朵的父母都是溫文爾雅的高等知識分子,對於朵朵的教育也一直奉行的是「精英教育」,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最好,所以朵朵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很顯然,朵朵一下子吃不下這樣的「苦」。

幼兒園的教練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沒有一味強制朵朵去參加自己不擅長的跨欄跑步和跳繩,而是在訓練的過程中發現朵朵似乎對拳擊有一點興趣,並很快發現她在拳擊上的優勢,通過不斷鼓勵,朵朵最終在拳擊賽場上勇敢地挑戰比自己高大很多的男孩子,並拿到了不錯的名次。

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孩子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承受不住「吃苦教育」里的那些苦,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和抗壓性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的多,關鍵在於家長在進行吃苦教育的同時,要學會及時給予孩子正反饋。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太安逸的生活容易滋生好逸惡勞,所以不妨適當給孩子一些「吃苦教育」,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獨立面對困難的能力,其實孩子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回答:

有哪些文藝到爆的句子?

在一個有愛的家庭里成長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見過世面的孩子,活得有多漂亮


啥吃苦教育,挫折教育,您不是王思聰的父母,就別為這個操心了。這世界為我們每一個人準備了無數的苦,無數的挫折。您只需要陪著孩子,一起面對,不要保護過度,盡量讓他自己承擔。在他無法承受的時候,搭把手,幫個忙,慢慢讓他獨自面對。永遠敞開大門,讓他在受傷的時候有個溫暖的巢。

朋友圈不老有文章說什麼日本人培養野狼,我們培養娘炮么。那麼說雜技團的孩子最優秀了,他們從小吃多少肉體上的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日本孩子能頭頂大缸不?能空中轉圈不?看來全國的孩子都練雜技,將來就稱霸宇宙了。

動不動說現在孩子太嬌生慣養,大人呢?自己走幾步都嫌累,十分鐘走到的地方也要開車,你讓孩子哼哧哼哧走路,孩子會唱起感恩的心,覺得爸爸為了考驗我真的操碎了心,還是覺得爸爸真是腦子有坑,想起一出是一出?

巴菲特對孩子摳門,但對自己也摳門。您要孩子練地身強體健,就把屁股從沙發上挪開,去跑個馬拉松。您要窮養孩子,就把自己生活費也降一半試試。這叫言傳身教。要做不到呢,就大家一起躺沙發上懶羊羊,別整那些一驚一乍的了。


無論吃苦還是吃甜,都要適度,都要有正反饋。


瀉藥:

我認為是很有必要。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一些有錢人的家庭是如何教育他們的子女的。特別是一些傳了幾代的老牌有錢人,他們為了能保持家族事業的長久傳承,對子女的教育是很嚴格的,也包括要求子女能夠經歷困境,過普通人的生活,學會承受社會的壓力等多方面的鍛煉和考驗。

更何況是普通家庭。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家庭 | 兒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