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的本字或來源是什麼?
12-13
謝邀。
不知道本字是啥。《玉篇》「躲」是丁果切。《廣韻》丁果切無「躲」,該小韻的字意思大都跟下垂有關。比如「 」{糹朵},「冕前垂也」。下垂之物容易遮擋視線而不見他物,或因此引申出隱藏之意。
感覺和「拋垜」有關。從他勭意思擴大為也可以自勭,「把自己扔得遠遠的」。然後再簡化到duo一個字上來。謝題主邀請! @麥高地
這則「朵」音避義的語詞在趙宋之前就形成了。
《玉篇》無「躲」有「躱」,丁果切,躱身也。
字書釋文皆時義解古義。「躱身」當時人是一見卽明,但後人是費解的,看起來等於沒解。且放一邊不提。
南唐《祖堂集》有「挆」:
莫挆卻:不要躲哦。這里的「挆」是個記音字。「挆」本身沒有避義。
宋《宣和遺事》冩作「嚲」
只得帶取百官走入蜀川,嚲避了祿山。
宋《五燈會元》冩作「軃」:
中途遇一陣卒風暴雨,卻向古廟裏軃避得過。
這里且不論「嚲」、「軃」是什麽關係。在宋這個時間層次上,因二字皆有垂義,故同類同引申雙雙獲得了避義。「挆」沒有垂義,故靈光乍現,偶然借用。
「躲」用例略。
「嚲」、「軃」以上用例非孤例,在下不贅舉,知友自便。
歸納:1.從字理上來說,朵亦有垂義,這個《説文》明載。「躱(躲)」造得好。
2.從事理上來説,人趨利避害,遇險身體垂下是本能,渺渺水波先生的解釋存理性。
另,順便貼張圗
補充一下 @渺渺水波 的荅案表示下垂的、現代普通話讀音為duǒ的字,《說文》收了兩個——「朵」和「奲」。段玉裁註解說,「奲」由於與「朵」同音,被徐鍇訒為是「重而垂」的意思。「躲」很可能是從「朵/奲」間接衍生來的。躲是一個後起字,東漢以後出現,《說文》未有收錄,躲:形聲兼會意。之前有同義詞藏、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