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工藝看紅木傢具的靠譜指數

常言道「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雕刻對於傢具而言,就好比是淡妝濃抹的裝飾。19歲起就涉足高端傢具領域的施鶴兵大師對這門手藝有著獨到見識:「雕刻考驗匠師的手藝和悟心,必須做到形與神兼而有之,整體布局與細節刻畫的完美統一。」在藝雕紅木匠師的施藝空間,雕刻刀鑿鋪滿一桌,鑿、鏟、扦、刻、剔、刮、磨等每一種技法都見證著匠師為實現創作意圖步步向前的足印,另外中國傳統木建築結構對傳統傢具的影響深遠。

且以厂部會客室內的這套「福壽如意」沙發作示範:看它造型美輪美奐氣度不凡,搭腦的大如意造型賦予「回頭即如意」的寓意,淺浮雕紋飾採用簡練、圓活而又極致到位的手工技藝,踐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韓國榮院長遠觀近撫,一口讚許:「這些幾乎被遺忘的傳統『玉雕工』裝飾,讓整套作品呈現出一種純粹如精金、溫潤似良玉的高雅境界。這是藝雕城高手既善於繼承又敢於超越的工匠精神之體現,正好印證了已故著名畫家恩師申石伽『古藝今展』的題壁。毫無疑問,在施鶴兵大師的督導下,藝雕紅木將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極致精品,讓一路追隨的消費者知音不斷有驚喜。」

打磨,更是在磨鍊一種心境

打磨看上去不難,卻能更完美表現木材的紋理和質感,並使雕花紋飾更為靈動。施鶴兵大師則把這道工序看成是在磨鍊心境,告誡操作者一定要抱定細心和耐心,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都要打磨到位。也許市面上沒有那麼多的專業工具,很多企業隨便拿砂紙機一砂光,電動拋光機一拋就完事。藝雕紅木卻開發出刀、刨、銼、砂等數十種工具,要求平面、斜邊、弧線、收縮縫都要做到內外光潔、表裡如一、不留死角。

市場和消費者都誇讚藝雕紅木的傢具光滑,手感好,摸著感覺很舒服。殊不知,施鶴兵和他的團隊一絲不苟秉承著嚴格的工藝標準,工時是別人家的好幾倍。韓國榮院長一針見血地指出:「打磨工序的『省略模式』會影響到傢具的觀賞性,多一層打磨能讓傢具的木質觸摸更細滑,藝雕紅木這樣費工時費成本的做法正是傳代紅木傢具所不可或缺的!」

生漆,需要一層層吃進木頭裡

老法里一句行話:生漆的光潤是一遍遍揩出來的。生漆,是全球塗料中唯一來自綠色植物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採用大漆揩擦的漆器文物歷經數千年依舊光彩照人。然而,這一傳統工藝在當下幾近失傳,施鶴兵大師及藝雕工匠成為為數不多的堅守者。施鶴兵大師說:「這是紅木傢具創製的最後一道工藝流程,也是面子工程,哪怕出現一點點缺陷都無法掩蓋。」

按市場常規做法,傢具多以硬化劑打底,做上一遍面漆後直接打蠟;更有部分企業拿噴槍來完成所謂的「生漆」工藝,最多兩天就能給整套紅木傢具上完漆,人工成本能節省10倍甚至更多。藝雕紅木的生漆工藝一本傳統,從初磨、批灰開始,反覆揩漆反覆磨,工序超過二十道,硬是要教生漆滲透進木材,表面又不留黑色的漆皮。「清水」的柔光都從木頭裡出來,越用包漿效果當然會越好。所以施鶴兵大師一再強調:「藝雕紅木的生漆工藝是慢工細活,為了藝術的永恆,堅決不與時間去賽跑。」

見到藝雕紅木漆工師傅一絲不苟的操作,韓國榮院長感慨良多:「朱行藝雕城的傳統生漆技藝終於完好傳承了下來!它不是為了追求表面的高光,而是體現內斂含蓄的美,這才是傳統生漆工藝的文化底蘊所在。」

評語:曾記否,當年載荷量150公斤的永久自行車使用壽命十多年,依然「寶刀不老」;而當下有些外表光鮮的自行車用不到兩年就毛病百出。舒樂電扇更創下使用二十年不壞的「神話」,而如今有些吊扇用上一年半載葉片就會變形。在紅木傢具生產領域,不良企業犧牲質量大搞低成本促銷,「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幕正在重演,而這些所謂的「紅木傢具」,雖然以劣質衝擊市場,終究只能得逞一時,最後難逃被淘汰的結局。

不忘初心,不斷追求傢具品質的完美和極致,施鶴兵大師與全體藝雕人力爭把產品精準度、滿意度已從99%提升至99.99%。他們早就認定,自己一輩子的光陰只與紅木傢具打交道,自己的執著就是工匠精神。確實,惟有工匠精神承載的紅木匠作,才能參與構成偉大理想和信仰支撐的「中國製造」。而作為有眼光的消費者與收藏家,他們好中選優的光顧,就是對藝雕紅木工匠精神的肯定和支持。

推薦閱讀:

TAG: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