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據香港媒體報道:巨星周潤發受訪時談到他的捐款計劃,準備將自己的全部財產56億港元捐給慈善機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發哥稱他每月僅花費800港幣,兩年前仍用著已有17年「歷史」的舊式手提電話,就算買衣服都常在折扣店選購。
他說:「我不為別人穿衣服,只要我覺得它很舒服,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發哥的妻子陳薈蓮在數年前,為了支持發哥建立了慈善機構,發哥笑說:「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它。」
並稱錢並不是幸福的源泉:「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幸福和正常的人。生活中最難的事情不是你賺多少錢,而是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以一種簡單而無憂無慮的方式度過餘生。」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一、「失去」難道不是人生的本質嗎?
細細想來,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從全程的角度來看,我們好像前半生在不斷地獲得,後半生逐步地失去,最終塵歸塵土歸土。如若我們擁有敏銳的覺知力,便不難發現其實我們每一刻都在經歷著「失去」,經歷著「死亡」和「再生」。
由此可見,一個人若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他對於人生的實相缺乏清醒的認知和接納。
一個只求獲得不願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積極上進,實際內心極其脆弱,很容易在遭遇重大損失後一蹶不振。
所以,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你不妨主動選擇失去。
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而布施的本質乃讓我們學會去除貪婪之心,從布施財物開始,逐漸練習一顆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生命的心。布施是助緣眾生從迷惑走向覺悟的第一座橋樑。因此,佛教才會把布施作為「六度」之首。
大部分人會認為,東西佔為己有了就是自己的,比如,房子、車子、戀人、孩子等。如若失去,便如五雷轟頂,難以接受。殊不知,無常才是人生的本質。無物常駐,「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甚至「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因此,天下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真正屬於你的。你只是暫時經手代為保管一下而已,死時將交出一切……
啟迪多元思維
二、「我」都不存在,又何必執著「得失」呢?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
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是由物理實體所組成的,我們的世界是個獨立的存在。這個新發現指出:宇宙並不如經典物理學所說是由實體物質組裝起來的,而是起源於(愛因斯坦、普朗克及其他人研究的)非物質能量波之間的纏繞組合。
這個理論一再地被多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證明過,其中一位是丹麥物理學家玻爾,他說:「如果量子力學沒有嚇到你,那表示你還沒搞懂它。每一個我們稱為『真實』的東西,都是由不真實的東西組成的。」
如果用顯微鏡觀察原子的組成,可以看到一個很小的、無形的、像龍捲風般的渦流,以及一些無限小的能量漩渦,稱為夸克與光子,它們是組成原子的成分。然而,當你再進一步接近觀察原子結構的時候,卻看不到任何的實物了,你看到的只是一個物理的空間。
因此,原子沒有實體的物理結構,實體的東西其實沒有實體結構!原子是由無形的能量組成,而不是由有形的東西組成。
我是誰?
答案是:我們是由能量與振動組成,並放射出個人特有的能量樣式。
量子力學無疑很好的證明了佛學的觀點——無我。
既然「我」都不存在,又談何「我的」呢?
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正心正舉
三、保持「得」和「失」之間的動態平衡
《霸王別姬》中有一句經典台詞:「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
關鍵是用「受罪」,如「健康」、「當下的幸福」等所換來的未來不確定的「顯貴」真的值得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不論你持哪種觀點,有一點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得與失是一對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間不斷互相轉化。
舍中有得,得亦是一種舍。
馬雲曾說:「CEO最主要的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NO!」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得與失之間的動態平衡。
平衡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遵循「道」的運行規律後最美、最和諧的狀態。
順道則興,逆道則敗。
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不管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都不是一件正常的事,亦會遭到相應的果報。
撥迷見智
「得」是一種本能,而主動的失去——「舍」,乃了悟人生真相後的大智慧。
開啟自在之門
四、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耶穌說:「富人要進入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
耶穌所說的是廣義上的富人,即凡是把自己所擁有的財產、權力、聲譽等,看得比精神價值更寶貴且不肯捨棄的人。
如果我們看不清生命的本質,那麼我們在塵世間所獲得的一切,便都會成為我們通往天國之路的負擔。
周國平說: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
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反璞歸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豈非也是一種偉大?
不拒小情調豈非也是一種大器度?
請捫心自問:我樸素得起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