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想往事時為何常常是第三人稱視角?
如題
謝邀!你看構詞法,Introspection,意思就是翻轉視角的審察。
夢,回憶,反思都類似。
我們正在經歷,是感覺;我們回憶,是知覺。——從心理學上來說,或現象學的角度い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除了喚起如同當時的情感/情緒之外,我們其實是在用語言/抽象化來思維,概括出當時的印象,而當時的那種有各種豐富細節的體驗,實際上被語言/文字化而弄得貧乏了。所以,有意識的經驗,如具象記憶,對於人類而言,就有了一種類似於由外部考察的觀察視角,當時的感覺被邏輯化了,於是,回憶就變成了重構。
這是個很哲學化的問題,笛卡爾就是在思索你提出的問題,寫了那本「我思故我在」的書的。
還有心經里——觀自在,同樣講的是向內審思時的客觀視角。
因為回憶或反思,至少是把三層深睡在潛意識裡的經驗喚醒,包括——
一,當時我們體驗時的那種感受/情緒/情感,affect/emotion/feeling, 喜怒哀樂,微風輕拂面龐的感覺,心中湧出的悲傷,無法言表的滋味;
二,當時我們體驗時,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第三視角〗,比如在那個場景下的白日夢,在當時對往昔的回憶的回憶,;這是喚醒我們的內心世界,由記憶中的記憶構成,
三,最後才是我們體驗時那個場景里的豐富內容,感官的記憶,肢體的記憶,色聲香味觸法,除非強烈打動我們情緒,很多的細節都被忽略,或者扭曲或重構
這種重構不斷進行,這就是為什麼人的記憶力或回憶,往往靠不住的原因之一。
總之,三個層面
首先是感受/情緒的客觀化;再是內心世界的喚醒;最後是對外在情境/場景的感官性重構
沒有這種體驗,我回想往事也是第一視角
1、重構場景,意識在重構場景的時候為了區分現實與想像,會做一些脫離式位移,除非你刻意進行浸入式回憶。2、個體對自身的影像有經常性觀察,就比較容易將自身重構在意識場景中。
3、回憶有多種類型,觀察也有多種形式,記憶提取是經常性的,所以並不一定常常是第三視角,有很多是我們沒有著意去意識的。
關於第三視角記憶,實際上並不僅限於「兒時」這個時間範圍——你可以試圖回憶一下四五年前、甚至是去年的事——你看,是否同樣為第三人稱視角?
我的猜想是,當我們將一段較早的記憶「儲藏」在大腦中時,並不是以我們當時所見的、「錄像帶」的形式記錄下來的,而是以「概念」配合一些特定畫面進行記憶。那麼,當我們回憶這段往事時,我們不是直接調取當年的「錄像帶」,而是通過提取這個「概念」、再提取一些特定畫面進行場景重建。
因為這個唯一參與場景重建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只能以全知視角進行重建——注意,它應該被稱作「全知視角」或者「上帝視角」——試想一下,當這整個場景都是由你進行搭建時,如果你以第一視角參與其中,你如何能照顧到視線以外的部分?
好,現在回到剛才你腦海里浮現的某一段記憶里,你試著調轉一下鏡頭方向,然後升高、升高,把鏡頭推遠——對吧,上帝視角。
以上僅僅是我在沒有神經科相關專業知識情況下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以下當我胡說吧。
因為那個人根本就不是你(不是同一個意識)。如果你回想昨天的事情,或者上個月的,多半就是第一人稱的。一個人腦子裡面本來就不止一個人格和意識,多數人隨著成長這些意識會輪番佔主導。記憶雖然會被保留,但是很顯然不能用第一人稱去回憶。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