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娜娜、王源玩起vlog,vlog能夠成功本土化么?
那個「加油」鹿小葵和「螞蟻競走了十年了」的歐陽娜娜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坦率有趣的元氣娜比。
不演戲的她憑藉發布在今日頭條上的vlog圈了一大波粉。她去宜家買床,在公園聽爵士樂演出,去紐約看秀,去商場掃貨,就像在出演一部「真人秀」偶像劇。
她每一條vlog都是日常,每條vlog都有上百萬的點擊率,她因此被稱為國內明星vlog第一人。
與娜比同歲的王源,月初在忙著慶祝自己的18歲生日。在這個少年蛻變的重要節點,王源在微博上發布了4條vlog,記錄他為十八歲演唱會籌備的每個瞬間,微博因此打出了「王源首支vlog
兩位代表性的00後藝人,兩個聚焦短視頻流量紅利的平台,一個在中國正興起的全新視頻形式,正在重新定義視頻流量入口的新風向。
早已在國外風靡的 vlog,是拍攝者將內容製作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視頻生活記錄,成為了95後表達個性的一種新的潮流方式。在Youtube上,每小時就會誕生超過2000條vlog作品,vlogger依靠廣告分成的穩定變現模式也已形成。
而在中國,vlog還屬於小圈子流行的新鮮事物,當然它在今年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成為vlogger,並開始出現頭部的vlog紅人;一些平台發起vlog博主召集,似是要在短視頻下半場中押注vlog。
但另一層面,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營銷娛子醬(id:marketingyuzijiang)也發現:1,vlog在中國還未實現「漢化」,定義相對模糊;2,還未真正迎來爆發期,民眾接受程度較低;3,還未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商業變現模式還不明晰。
對此,vlog博主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視頻拍得更具有中國風格;而平台則需要承擔將vlog本土化的重任。
vlog在中國要想實現完全落地,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 怎樣去定義vlog?
打開B站搜索vlog,你會看到上千條帶有vlog標籤的視頻;在微博,開始出現一批自稱「vlogger」的人,而張靜初、何穗、瞿穎等越來越多的明星都在發vlog。
最近一年,越來越多的vlog視頻出現在大眾面前。這些視頻以自我視角,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瑣事,可以是正在做的事情,也可以是親眼目睹的正在發生的事。
2012年,vlog開始在國外興起並逐漸流行;2015年,vlog在Youtube上井噴迎來爆發期,並開始出現一批職業vlogger。其中最有名的是被譽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他在Youtube上擁有超過900萬的訂閱者,許多人受到他的啟發開始拍攝vlog。
2016年,一些海外華人開始拍攝vlog,並上傳到中國的社交平台,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冬瓜孫東山;2017年大量海歸在中國傳播vlog,vlog開始在小圈子中流行,並逐漸出現一些打響了名氣的職業vlogger,比如@大概是井越和@flypig(飛豬)。
@大概是井越
vlog最初的概念是video-log,就像寫流水賬日記一樣,只不過是以視頻的形式,因此「日常」是vlog最突出的標籤;後來log演變成blog(博客),對「日常」的要求也變高,不僅要求完整的內容故事,還有影像級的畫質、流暢的剪輯以及清晰的標識如字幕、片尾等。
因此,一個嚴格意義上的vlog,更注重後期編輯性以及個人風格化。Vlogger孫東山將其比喻為一個「綜合性的脫口秀」,他認為vlog是在向人們講述一個故事,分享你對這個故事的心得或看法,通過影像將觀點包裝輸出給觀眾。
他說:「vlog的核心在於講好故事,這個故事的內容決定了視頻的質量。國內的短視頻傾向於突出形式,而vlog傾向於講述故事的手法。vlog的內容是有格調的,但也是更加接地氣的東西,其講究的是層次,是不同階層的群體展示流行和嚮往的生活方式。」
Vlogger陳康納也認同vlog的重點在於「把故事講清楚」,「其他短視頻圍繞的是內容,而vlog的中心是圍繞著人,它強調個人性,突出人格魅力,能吸引有共鳴的人去關注你。」
「與其他欄目化的PGC內容或者更短一點的表演類視頻相比,vlog更加人格化、生活化,更接地氣、更真實,通過vlog沉澱下來的粉絲也是更認可你生活和價值觀的忠實粉絲群體。」微博用戶運營總經理陳福雲這樣評價vlog。
視頻剪輯工具小影APP市場品牌總監Kathy也認同vlog更趨於真實性與自然。「相對於其他快消型的視頻形式,vlog更符合年輕人實現自我表達,追求生活品質的特性,在形式上更注重儀式感和分享性,注重傳遞包容性的正能量,更能拉近與觀看者的距離。」
總結起來,一些職業vlogger與部分行業人對vlog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識:一是vlog是記錄生活化的視頻形式,講究真實,無需表演;二是vlog更突出個人的特質,強調個人表達與生活價值觀的展現。
而在中國市場上,還沒有一種視頻形式如此強調調性和品質,其自然首先吸引到了一線城市的受眾,而隨著vlog潮不斷上涌,許多遭遇短視頻流量天花板的平台,開始將目光投向這個新鮮事物。
- vlog將成為新風口?
現在人人都在說短視頻迎來下半場,而市場上新的表達形式又不斷湧現,今年有許多平台已將觸角伸到vlog,開始試探vlog究竟能不能成為良方解藥。
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營銷娛子醬(id:marketingyuzijiang)經過梳理髮現——
- 1月,小影APP邀請一些早期vlogger做論壇分享;2月份舉辦大型發布會,對外宣稱用社區打造Vlog生態圈;
- 秒拍,宣布補貼作者,正式推廣vlog;
- 人人視頻APP,利用美劇愛好者聚集社區推廣vlog;
- 9月,微博Vlog官方發出正式召集令,成為微博認證的Vlogger享受微博扶持,同時收回vlog超話;
- 9月,今日頭條與歐陽娜娜聯合開展首個明星vlog計劃,並與其他多位明星進行Vlog接洽;
- 11月,騰訊發布短視頻平台yoo視頻,以Vlog和Vstory為主要的內容形式,同時召集vlogger。
如果大資本爭相看中vlog的發展潛力,那麼vlog就有機會邁入一個新時代。
「Vlog的出現,一定會產生一批優質的博主,聚起很多個大大小小的流量池。越是年齡小的受眾,越接受並了解Vlog ,其已經成為一個年輕潮流的東西,相信會引起投資界的關注。」 微博用戶運營總經理陳福雲告訴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營銷娛子醬(id:marketingyuzijiang)。
微博對外在拍攝器材和剪輯工具上尋求合作夥伴,對內更看重泛生活化的vlog品類,計劃推出vlog專區,也保證認證博主優先加入微博創作者廣告共享計劃。@史里芬Schlieffen將自己感興趣的Vlog題材(河北旅遊視頻),拍攝成了《大史記》系列,平台助推其成為了微博爆款。
而騰訊系的資源整合能力較為突出。在月初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邀請了「假笑男孩」Gavin、@王怡蘇VLOG、@大概是井越等vlogger進行記錄;企鵝號則組織vlogger進行活動拍攝,比如參觀成都大熊貓產房,去青島奧帆中心體驗帆船等。
出自@Welber的vlog《和 vlogger 一同前往騰訊大會》
許多品牌也在謀求與vlogger合作。這個月中旬LV在上海舉行《飛行、旅行、航行》專題展覽,通過微博邀請到了井越和飛豬兩位vlogger進行現場拍攝記錄,並為他們提供了服飾、包包等LV單品。
井越拍攝的LV展覽現場
OPPO為推廣新機R17 Pro而發起的「發現夜的美」的營銷戰役,聯合飛豬、井越、影視颶風、熊小默四位vlogger拍攝了同名廣告片,飛豬還擔任了這個廣告片的導演,同時OPPO還邀請了其他vlogger拍攝手機測評的vlog。
很多跡象表明,或許vlog將要在中國迎來曙光。對於很多vlogger來說,他們相信獨立內容創作者的春天即將來臨,憑藉vlog,原本UGC領域的博主能更好地進入到PGC領域進行廝殺。
娛子醬通過採訪發現,被vlogger寄予厚望的卻是B站。Vlog更適合社區化,而B站更適合做UGC內容,在一定程度上,B站已經形成UP主文化,UP主之間形成聯動,共同協作的模式也趨於成熟。不過B站的原創vlog氛圍還未完全形成,視頻搬運仍佔據一大比重,而平台也未見任何扶持動作。
事實上,一些頭部vlog創作者即使沒有入駐任何平台,其自身已經和廣告商有合作,市場也在逐漸證明他們的商業價值,那麼平台還有哪些擔憂呢?vlog在中國還有哪些水土不服的地方?
- vlog落地中國的瓶頸在哪兒?
「vlog在經歷自己本土化的變革和探索,國內的vlog還處在一個自我記錄和小眾消費的階段,」 小影APP市場品牌總監Kathy向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營銷娛子醬(id:marketingyuzijiang)指出。「
vlog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突破圈層,走向全民。「在中國這個多維度的市場,一方面要對用戶進行『記錄生活到分享生活』的理念灌輸,另一方面對用戶實行包容性的引導,引導他們從消費性質聚焦到分享屬性上。」 Kathy說道。
vlog其實是把平凡的普通人生活中發光發熱的部分展現出來,如何把無聊的一天拍攝得很精彩,從而能產生分享性,是每一個vlogger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在中國,有50%的vlog內容都是日常流水賬。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講述故事」的概念,而vlog要求的高清畫質需要對專業器材的嫻熟使用,要求的剪輯流暢性和一些標識的添加則需要學習掌握後期製作技巧,這些都是vlog天然的門檻。
而vlog素有「舶來品」一說,其有格調的內容和強調輕奢的精神,致使現今中國大多數的vlog內容都帶有強烈的歐美化烙印,這與中國本土特別是中國三、四線城市的消費理念匹配度差距不小,無意中也樹立了參與的門檻。
如何拍攝更具中國化的內容成為橫亘在vlogger面前的難題。其中有一些成功的本土化案例給予了他們一點啟示:比如台灣人Alex的vlog頻道「台客劇場」,就展現出了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台灣風貌;日本PPAP原創者市野莉佳、市野莉子,則展現了霓虹妹子代表性的可愛日常形象。
市野莉佳、市野莉子
但是不少中國內地的vlogger運用中國的音樂,簡單粗暴地拍攝一支土味vlog時,最終都以慘敗收場,不適感突破天際,反而落得個「四不像」的下場。
要想實現全民vlog,可能需要平台進行有意識的創作引導,使用戶下沉。但平檯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發現為數不多的vlog創作者,並培養他們。
陳福雲也表示:「絕大多數的vlog博主還都是個人群體,沒有簽約機構,微博首先要做的就是怎樣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視頻,幫助他們把vlog分享給更多人。」
而平台需要主攻的方向,就是要為這些vlogger提供利於創作的平台壞境,以及對標的消費人群,並形成生態鏈閉環。
「vlog本身的生態涉及幾個部分,包括拍攝、剪輯、平台分發,」 陳福雲提到,「微博上調了視頻的清晰度,推出了視頻專輯等功能,讓vlog創作者及消費者都能有更好的消費體驗,也更大力度地幫助優質博主找到自己的精準受眾群體。」
不過平台還需要擔憂的是,這些召集或培養起來的vlogger是否具有足夠大的商業價值,他們能否吸引到足夠多的廣告主。
微博認為對於vlogger的運營,和以往的紅人運營模式類似。「vlog博主已經是一種職業,一些內容優質且高產的vlog博主,未來有可能成為職業vlog博主。廣告、電商都是微博上很成熟的變現模式,微博會鼓勵vlog博主去簽約MCN機構,在內容製作和商業變現上,獲得更成熟更專業的服務和指導。」
但是,雖說變現模式有跡可循,卻也還處於粗放狀態,遠沒有直播等行業的變現模式明晰。一方面,短期內vlogger的數量和產出的作品質量,無法滿足市場的商業化需求;另一方面,vlog其實一種視頻的呈現手法及表現形式,而不是一個視頻種類,vlog的進展可能並不能如抖音一樣,迅速實現爆炸性的用戶增長,以及實現對短視頻行業的重新定義,標準化的變現模式還不能實現推廣。
而對於vlogger來說,選擇哪個平台成為一大困擾。國外的vlog創作者,甚至是MCN機構,只需要吃透Youtube一個平台就足夠了,只要將Youtube的標題、運營封面、熱度、上傳時間、演算法推薦等研究透徹,就能成功打造一個高流量的創作者,並得到穩定的收入,有些創作者至今還能憑藉10年前發布在Youtube上的視頻拿到廣告分成。
Youtube vlogger Madelynn
但在中國,每一個平台都有不同的標準和體系,無論是個體博主還是MCN機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研究,MCN機構面臨成本壓力會要求vlogger儘快實現變現而進行商業化干預,但是vlog的拍攝本身要求弱干預性,而很少有廣告客戶能放棄商業定製放任其自由發揮,許多頭部vlogger選擇不簽約的原因也是想擺脫控制性。
在平台缺乏推動力的情況下,那些想依靠vlog賺錢的博主,遠還不能看見獨立內容創作的曙光,而vlog距離成為下一個短視頻風口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