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我記得以前一個語文140分的學姐回來給我們講座,題目是[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

我第一次有了應試的概念。

可能是我的運氣好,我高一班主任非常好,他好不單單在教的好,更重要在他的三觀很正。

李文廣說:

「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但其實育人在教書前面。」

「廣叔要先教你們做一個人。」

「什麼是文明,文明就是不因為自己給別人造成麻煩。」

「有的人學到一個事情後並不去鑽研為什麼,但是他一樣能學的很好。」

「社會上有許多不正常的現象,咱班同學已經帶到學校來了,但這裡是學校,你們是學生,你們不一樣。」

那時候我在山東威海,二中。

後來高三轉學回東北。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越小的地方越黑暗」。我在山東沒學過化學選修三,我問化學老師為啥氧化二氮的結構和二氧化碳一樣呢,她告訴我他們是等電子體,結構相似。我追問為什麼等電子體結構就相思啊,她說你不用知道,考試不考你只要知道他倆結構相似就行了。

她的回答讓我內心震動。這簡直是誤人子弟!這是為了應試而學習!

我以前一直以為應試教育是為了讓我學會學習,有學習的能力,有耐心而且鍛煉自己的腦子,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格物致知性格。

但是不斷而來的「你這樣記。。」「我給你編個口訣。。」「只要記住。。」「考試不考。」

這些讓我頓時迷茫。

這樣可能就是所謂一個模板人,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由來吧。

應試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應試教育里究竟是誰錯了,應試教育到底是好是壞,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反之。。。。


先來說利吧,可能由於我自己就是高考培訓的從業者,所以我的立場不一定足夠客觀,因為我一直都是應試教育的支持者。因為一直認為應試教育的本質不是培養創造力而是在社會大分工的情況對人群進行分類。因為我們其實都知道很多高考試題和競賽試題的難度早已已經遠遠超出了「有用「的範疇。想要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必須要經過高強度的專業訓練。可以說高考成績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於你的「刻意練習」的程度,就是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那套理論。所以我就曾經做過比喻,其實應試教育就好比競技體育,他不是為了有用,而是為了在人群中找到誰是那個更強者。

因此應試教育最根本目的並不是培養人的素養和素質,而是把人分類。從高中畢業出來,一部分學生將進入著名大學,他們日後會有很大的機會獲得一份高薪而體面的工作。一部分學生只能進入普通大學,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上不了大學。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社會挑選,但高考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高考,是個把人分類的機器。所以我一直覺得說什麼高考要選拔人的核心能力這完全是在瞎說八道,社會要分工,社會資源就這麼多,誰都想多要,那不找到一個方式進行篩選和分配,不用一個方式把人挑選出來,那不完全就是亂套了。

另外,我個人認為在這種刻意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以及意志品質。而我作為一個帶過多年高三畢業生的老師更是對此有很深的感受。高三這一年其實給很多的學生帶來的真的不只是成績,而是一個奮鬥追求的過程。一個自己只能靠自己去爭取自己要的東西的體驗。

我的很多學生都是都在高三這一年中明白的這樣一個道理,就是你越想考好,你反而越考不好,因為你在考試的過程中就會越緊張。而最後結果很多時候和生活給你的結果一樣,就是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但是也不會是你想的那麼差,但是不管如何你都要繼續前進。再比如,你會發現沒有人能考試的時候不緊張,你要學會的不是什麼不緊張而是如何克服和控制這些情緒,以及要想提高控制這些情緒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時多多努力,其實我一直覺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高中生會那麼喜歡科比和喬丹的原因吧。這些寶貴的人生體驗,很多時候不是在應試這麼大的壓力下是很難體驗和有深刻的感受的。所以對我來說我一直覺得什麼快樂教育,都只是適合給孩子或者說16歲以下的少年,對於一個就要成人的學生來說,應試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讓他們明白成年人的世界就是殘酷的工具。

最後,說說弊端,確實應試教育,尤其是一考定終身這種方式的偶然性太大,只通過一次考試就對一個人多年的努力進行蓋棺定論有失公平性。另外也會出現那種像樓主舉出來的例子,就是單純的為了應試只學習一些所謂的技巧。而是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質是出在老師身上的,因為如果希望應試有好成績那麼必然要學習一些技巧來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度。但是身為一個老師,更重要的應該不僅僅告訴學生技巧,也要告訴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技巧的出現,這樣的技巧會不會有什麼適用範圍。我就會一直告訴我的學生們所謂技巧:不過是某些在特定情況下對一類問題的巧妙處理,能夠有這些技巧更主要是因為你看問題的角度更接近了問題的本質,所以才能發現這些規律。

總而言之,我會認為應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類工具。但是更適用於高三年級。其實現在很多頂尖的高中實行的都是兩年素質教育,一年應試教育的方式。大家都是在規則之下,在尋找對學生最有利的培養手段。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