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關於這句話,推薦大家看一本書《找回你生命的禮物》,或許你會有所體會。
在我看來的話,愧疚往往是人們對於過去所犯錯誤的一種懺悔心態,人們的潛意識裡覺得:我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我不配擁有美麗的心情。這種自我否定,使得人們沉迷於在彌補過去,卻忘了過去是無法彌補的。愧疚它最大的負能量所在,就是讓人們停滯在過去,緬懷錯誤,沉溺悲傷,而它對未來並無幫助,相反地,當事情朝著美好方向發展時,內心的自我否定會將你朝著反方向拉。所以,我們應該選擇的是認識錯誤,接納悲傷,學會如何在未來避免錯誤,學會如何更好地生活,這才是對所不願意發生的過往最好的致敬。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曾經的我一度為了自己的任性而自責,哈哈,這種感覺,類似於前面說的愧疚,因為我的任性,使我失去了一個真正喜歡我的人。看到這句話,說實話,我有點釋然,它讓我理解以前的我,它有可能讓我能與自己做一個和解,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句話。
它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美德,我想是源於它是人們最真誠的展示。往往人們只會在親密的、信任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任性吧。這個道理與「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壞情緒撒在親人身上」類似。當然,我並不支持這種做法,它是有待改善的。但是,任性的基礎就是信任。任性其實就是傲氣地撒嬌吧。它之所以被低估,它帶給對方的並不一定是被信任的喜悅,往往可能是棘手的煩惱。你的信任,讓你變得幼稚,而這份幼稚會給對方造成壓力。你的這份幼稚需要一個成熟的心靈去包容。而當對方並沒有這份成熟時,你的信任會變成他的負擔。又或者對方並還沒有喜歡你到願意去承受你這麼多的信任。
所以,我認為適當的任性是一份真誠。但是我們表達真誠的方式有很多種,或許我們應該多採取一些溫柔的方式。不過,如果你很幸運地遇到一個你在鬧,他在笑的人,那就請你盡情地發揮你的美德吧。
終於開始被邀請回答喜歡的問題了,很開心。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因為愧疚沒有辦法彌補。你總想做點什麼去補償,去獲得原諒,但最後你會發現你到死都無法挽回那些自己覺得自己錯過的事情。
日劇unnatural里有個概念,倖存下來的人會因為自己的親人都死了,只有自己活著而產生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極其強烈,因為不管你做什麼,逝者已逝,你都追不回來。所以殺掉兇手然後自殺是個很合理的選擇。
但你自殺有什麼用呢,你死了,他也回不來了。劇里說,「所以活著來請求死者的原諒」。而你痛苦的活著,真的能得到死者的原諒嗎?
這負能量的根源,在於你用盡全身力氣,走在一條自己知道是錯誤的路上。就如你開著車在高速上,發現自己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因為我本人不常愧疚,卻經常任性,所以解釋起來會容易一點。
因為任性是種信任。
因為我們知道,萍水相逢,一點點的任性很可能會讓自己少一份幫助一個朋友。除了親人,沒有人有義務容忍你的任性。
所以,我知道我就算有時候任性,你也不會走。因為我相信你,相信自己在你心裡是足夠重要的人,相信在你眼裡我的真實比完美更重要。
就前半句談下個人感受。我上大一那年,聽聞復讀的同學都考得很好,一時間為自己上這麼個破學校、浪費父母一年幾萬的存款而愧疚大哭,打電話跟父母道歉,說自己不爭氣辜負了他們的期望什麼的云云。
事後才知道我爸媽當時擔心得差點要千里迢迢過來看我了。
然後我又開始為自己製造這種麻煩而愧疚。
但是,也就在那時,我突然覺得,這種愧疚有什麼用呢?最大的用處是為我沉迷過去而買單,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頹廢得理所當然一點。本質上,還是一種自私的逃避啊。最可恥的一點是,因為事先張揚的愧疚,真正的受害者還得反過來安慰你。
如果是在職場上,大概會給人留下「不會做事心理還脆弱」的印象吧。
所以,要是真的覺得愧疚,那就儘力做好接下來的每一件事。
愧疚:我沒能為你負責,我很抱歉。
我沒能傾聽自己的內心,我因為不敢任性而迴避問題,我對不起自己。
任性:我想對自己負責,請相信我
我也許會後悔,但是我不想留遺憾,我不想對不起自己。
在很放鬆的狀態下癱著看《奇葩大會》,聽到馬東說了「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後,好像突然被撞擊了一樣,一下子坐起來。
女生,單身了好幾年。前男友對她很好,當初因為感動答應在一起,所以這段關係很不平衡,沒辦法像他對她那樣,對他好,會積累愧疚,後來想明白了,分手。分的不容易,斷的徹底是以說了很多言不由衷的狠話為代價的,傷人傷己。分了以後安靜下來,心生更多的愧疚感,於是不再輕易接受別人,不再輕易喜歡。
但是,人吶,在燦爛的年華里,不去喜歡,不去追尋,簡直可惡。愧疚感會牽制很多東西,變得猶豫,少了嘗試,少了探索,沒了年輕人該有的樣子。所以,愧疚最多的負能量是帶給自己的吧,而自己的負能量或多或少會帶給身邊的人。
然後蔣方舟說「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簡直不能更搭,如果當初任性一些,對於僅是讓自己感動的人,聽從自己的內心,哪怕當時對方有多難以接受,任性拒絕。這樣的結果對雙方都好。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