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不把永生技術放在第一位?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了,古人有很多追求永生,現在的小說也體現出了對永生的憧憬,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求,乃是人類本性,但我問過大多數同學都覺得永生太累,追求技術太累不如活在當下,老師從不覺得有可能誕生這種技術,朋友跟我講倫理道德,父母說生命必有周期。我們是不是在斷送自己的未來?傳統文化腐化我們的心智,當技術可行時卻不爭取?
嘆前人已逝,望後人又及。生死交接,哀痛長存。我們是自私的生物,為何甘願接受死亡?研發太慢了,有生之年難以達到,明明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但我看到的只有絕望。存天理,滅人慾,不過如此。
註:永生這裡指抗衰老並以永遠活著為目的的技術除倫理外,永生在技術上到底有何壁壘?到底為什麼做不到?
如果一定要在本世紀內做出來,該怎麼辦?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讓我們搜一下google scholar,與永生技術有關的基礎科研領域,拿幾個比較常見的關鍵詞搜到的文獻數量:
光是關於P53的研究文獻,數量就有2090000這麼多:
P53是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個重要蛋白,通常認為它對細胞是啟動程序性死亡還是進入癌變的選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還有更多,比如心臟病也是致死率很高的一種老年病,相關的研究非常多。
對比一下其他與永生無關的領域:
量子熱力學只是個比較籠統的領域,遠非細分到「P53」那個級別的關鍵詞。
此外,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向,比物理學要更細、更多;生命科學的科研工作者數量,也是所有基礎學科中最多的。
可見,確實有很多有錢有權的人,相比於某些對生存影響不大的基礎科學而言,投入了更多資源在永生技術的研究上,希望能免死於癌症這類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的疾病,甚至希望能逆轉生命體的衰老過程。
意願上而言,確實有很多人非常希望實現永生。也有非常多的科研工作者,為了讓人類活得更長,付出了很多努力。
換言之,怕死是非常普遍的本能。
但若問為何不是所有人(當然包括科研工作者)都對永生技術抱有強烈的意願,那麼可能的答案是:
1)太難
需要糾正一點:真正意義上的永生技術和可控核聚變的實現難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後者更多是我們人類因為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政治),投入的資金尚且不夠,導致技術難題還沒解決。但因為它是個相對比較乾淨的物理系統,我們總還能不斷優化核聚變過程的環境,不斷調整還算有限的參數,姑且還能望見這種可能性。
而生命體是一個複雜又充滿漏洞的非平衡系統,處於一個很大程度上不可控的、高溫的環境中(相對於絕對零度而言,充滿了隨機的物質交換和熱擾動),想永遠處於一種穩態,幾乎絕對不可能,或者可能需要目前沒法實現的那麼多資源、能量或信息,才能做到。因此人們只能儘力去修復這個系統,延長它不偏離理想循環狀態太遠的時間罷了。
所以,即便做研究,也沒人真的抱有實現永生的目的,他們只會抱著探究、修復、讓人活得更好、更長一點點的想法去嘗試罷了。
2)繁衍本就是另一種意義的"永生」
大自然本來就很聰明。
生命個體若想永存,需要消耗極高的能量。
但若生命體能把環境中的非生命物質,整合成另一個保存自身存在信息的生命,則是一種遠比保持無窮長的壽命更經濟的做法。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新生命體的端粒是新的,還有許多母體的缺陷,可能隨著突變或染色體的配對、拼接而被掩蓋或修復,讓另一個自己以更適應新環境的方式存在下去。
以單細胞生物為例,更易於理解:
一個大腸桿菌分裂成兩個,其中到底哪個是原本的自己呢?
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認為現在我們腸道里的任何一個大腸桿菌,也都同時是地球上最初誕生的那一個。
3)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實現個體永生
I. 宇宙總在變化,新的生命總在誕生,因此環境總在變化。
活得太久,會令人積累更多的陳舊信息,舊信息越多,越會更多地影響人當下所做的決策,這樣人就會越來越難適應新的時代、新的環境。
個體的永生若成了阻擋群體進步的癌細胞,那便是「老而不死是為賊」。
II. 更何況,衰老不可逆
目前的多數以永生為目標的技術,比如治療各種老年病,都建立在個體衰老不可逆這一基礎上。因為逆轉生命體衰老的難度比這件事還要高几個量級。
衰老若不可逆,即便能永生,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器官機能,將隨年齡增長而越變越差,外表也將隨年齡增長越變越丑,即便這個過程極其緩慢,也總是痛苦的。
4)生命縱然短暫,也仍然值得活
引用一下我另一篇回答
為什麼從肚子裡面拉出來的屎,未經處理就吃進去不健康??www.zhihu.com中的內容:
生命是宇宙贈予我們的珍寶:雖然永遠超脫不了自然規律,卻能在局域的非平衡系統中創造出秩序,進而產生美(不論在具象還是抽象的意義上)。生活是追尋秩序和終極之美的過程;因此人們思考科學與哲學、畫畫唱歌,有時還結伴而行,做各種美好的事情。雖然成本很高,個體的生命也終將失敗(死亡:系統的熵最終不可避免地增長),我們仍會竭盡全力地讓這個體系,以及人群所組成的依然微不足道的體系所容納的信息再多一點、更美一點。生命本身難免醜陋、渺小又脆弱,但又同時具有這種潛能,如此才使得這個多數時間與空間區域都無所謂目的的世界對生命自身而言不再顯得那麼絕望。
想要永生,就要先知道生命是什麼,然後要知道怎麼修改我們的生命長度。
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和改造,才剛剛開始。
雖然人類幾萬年前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也有了數千年的文明史。
可是對我們自身生命的認知歷史,太過於短暫了。
1670年,列文虎克才第一次通過顯微鏡看到細菌。
1735年,林奈才第一次系統地對生命進行分類。
1859年,達爾文才寫出《物種起源》。
1860年,科學界才普遍接受細胞學說。而19世紀末才真正得以認清幾個主要的細胞器。
生物學真正作為一門嚴肅的科學,得到重視和發展,並和醫學緊密聯繫,發生在20世紀。
這100年,我們從孟德爾和摩爾根懵懵懂懂的遺傳學規律,到發現基因的作用,到搞清楚DNA、RNA、蛋白質的關係,到各種高清成像技術和生物合成技術。
可是,知道的越多,我們越發現我們的無知。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並基於此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們自身生命的奧秘才剛剛打開一道門縫。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CRISPR/Cas9系統第一次給了我們如此方便的基因操作方式,讓我們終於可以高效地研究和改造生命。
未來會怎麼樣?
我們不知道。
10年,20年後,會不會有永生和返老還童?
我們不知道。
就像人類第一次製造出蒸汽機,你無法想像工業時代來的多麼猛烈。
就像人類第一次製造出計算機,你無法預測信息時代何時會降臨。
只能說,黎明已現。
發現忘答題了……
你看到的每一個生物醫學研究,都可能帶來未來的永生。
至於是不是第一位,你可以看看最近10年的諾貝爾物理/化學獎,有多少和生物醫學相關(更不用說生理學及醫學獎)。
你就懂了。
我所在的美國公司Kernel正在研發與人類長壽相關的科技——腦機介面。
發展一個有潛力造福於人類的科技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體驗。我們經常設想發達的科技將如何預防疾病、提高醫療診斷,最終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我能感覺每天所做事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與此同時,整個過程充滿了挑戰、困難和挫折。以腦機介面技術為例,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器官,以至於到現在,我們對它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所以,要去了解它的運作、創建可以連接到它的科技是個極其艱難的任務。除此之外,還要面對人才的短缺和投資者的懷疑。
我們和投資者以及其它行業外的人討論腦機介面時,他們都會說:「這就是未來的關鍵科技!」或者「腦機借口似乎真的能解決很多問題!」,但如果要求他們投入時間和金錢去激發這個科技的發展,很少人願意真正加入項目。
我相信我們公司的遭遇並不是個例,很多想發展延長人類壽命甚至永生的科技的公司一定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人類不把永生技術放在第一位?
因為永生技術是一個Moonshot項目。
我們一般用Moonshot描述一個雄心勃勃,具有探索性和突破性的項目。一般這種項目看不到短期的利益,並且風險與收益還不清楚。
下面,我將通過闡述Moonshot科技對人類長壽的重要性、Moonshot科技公司面對的障礙以及發達Moonshot科技的意見這三方面來回答為什麼人類暫時還沒把這項技術放在第一位。
發展人類長壽技術的挑戰
我在美國認識一些生物技術公司的創始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對高科技富有激情,也有大膽的計劃。他們的技術不僅能改善現有的科技,更是具有突破性的,他們就是典型的Moonshot科技公司。這種高科技項目要求大量的資金,但他們卻很難找到投資者,原因如下:
- 回報周期長。突破性科技的研發時間極其長久。在取得成果之前,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能接受長研發周期和長回報周期的投資者寥寥無幾。
- FDA(在中國CDA)審批過程的不確定性。很多突破性的生物科技產品需要FDA批准,如果類似的科技或產品已經通過FDA的審批,那投資者可以預測時間和成本,量化風險。但如果科技是突破性的,FDA會更謹慎、更嚴格,因而審批的過程也就充滿了高風險和不確定性。
- Moonshot的科技很複雜。投資人經常不能了解這些科技,也很難找到可參考的同業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少的投資者願意冒險。
因為上述三個原因,投資者常常迴避這種發展Moonshot(包括長壽永生)的科技公司,而選擇把資本投到市場和風險比較清晰,收益相對短期化的公司。
致力於發展永生技術的公司缺少資源支持
在我看來,發展永生技術的問題不在於大家是否了解這個科技的重要性,而是我們發展它的方式:
- 讓醫療保健領域自然地發展,逐漸創造出永生的科技。
- 多投資Moonshot公司,多創造突破性的技術。
我覺得題主希望我們選擇第二種方式,因為這個方式會使永生科技更早得到突破並完善成熟。
目前能夠給Moonshot公司提供資源的是:科技龍頭公司(比如騰訊、谷歌等)、學術界、政府和一些具有前瞻性思維的風險投資家。因為有充裕資金、對廣泛投資組合的需求以及長期的遠景,他們是最有能力支持Moonshot科技和公司的。如果他們可以把永生放在更高的位置,我相信我們往永生這個偉大目標前進的速度會更快。
中國和美國永生技術Moonshot公司
儘管投融資的市場環境不大友好,但美國和中國仍有一些正在發展永生技術相關的Moonshot公司。
1. Calico
Calico由谷歌在2013年宣布組建,Calico的研究方向是延緩人類的自然衰老過程,並希望達到抗衰老的目的。拉里·佩奇認為,Google進入抵抗衰老與疾病的領域,與其互聯網業務相比,能更加有效改進人類的生活。
2. HLI
HLI (Human Longevity, Inc.)由美國科學家、基因組學領域先驅 J. Craig Venter創立於2014年。HLI通過私人支持獲得7000萬美元,希望利用基因組和幹細胞療法,尋找治療藥物,從而讓老年人延緩衰老,保持健康和身體機能。J. Craig Venter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球最全面的人類基因型和表現型資料庫。
3. Elysium Health
Elysium成立於2014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公司的使命是要藉助科學的力量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主要健康挑戰,幫助人們更加長壽健康地生活。公司通過和世界優秀的科學家、臨床醫生和健康專家直接合作,來研發具有創新性和潛力的藥物。
4. LifeGen Technologies
LifeGen Technologies 於 2000 年 11 月由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授、 老人病學及遺傳學領域的 Drs. Richard Weindruch與 Tomas A. Prolla共同創立。LifeGen Technologies 的使命是發現衰老過程中的基因原理,其終極目標是提高健康的壽命期限。
5.華大基因
華大基因是一家國內上市公司,於1999年9月9日在北京成立。它是一家致力於破解基因密碼的科技公司。破譯基因密碼能夠增強醫療保健技術,消減人類病痛,提高生命質量。
我今年參加了一個在上海的中國醫療保健活動。其中, ChinaBio的演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國醫療保健有政府的強烈支持、人才越來越強大。
- 中國投資者願意在醫療保健行業中投入越來越多的錢(很快將超過美國)。
3. 大多數的資本是投到製藥和保健服務那樣能產生近期營收的公司。
等到人才、技術、資金一切資源到位,我相信,永生技術極有可能會像現在人工智慧這樣成為科技發展的風口。而且,極有可能,這個變革會在中國市場誕生。
相關回答:
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www.zhihu.com中國和美國誰能成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者??www.zhihu.com謝邀
這就好比問,小學生為什麼不把學習微積分放在第一位?
答案是因為能力實在差了太遠啊!
連爬樹都沒學會的人類,花再多技術研究登天都是沒有用的!都是浪費資源!
小學生的正確做法是:學習小學和初中的數學,打好基礎,然後開始理解基礎數學的局限性,理解微積分的必要性和目的,然後開始學習極限的概念,掌握微積分的入門,然後找到規律,徹底學會二維的微積分。
人類登天的正確做法是:學會爬樹躲避天敵,學會生存,走向食物鏈頂端,建立文明,研發火藥,研發火箭,研發必要的太空材料,然後研發載人火箭,實現登天夢。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回到原題,人類研究永生的正確做法,不是試圖一步登天地直接研究永生,因為根本無從下手。人應該做的幾個大的步驟是:發展醫療技術,發展生物和基因技術,理解人類為什麼會衰老死亡,研究衰老死亡的各種積極和消極作用,研究如何延長壽命,研究如何達到永生。
作為前長壽研究人表示,題主的理解是有誤的。
並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因為基因的壓力太沉重。
我們一直在研究壽命的秘訣,但是你知道,地球上,比人類長壽的生命屈指可數,但擁有研究能力的只有人類,所以這個重擔就落到我們身上了,而生物科技的發展更是遠遠滯後於物理和化學,這沒辦法,畢竟理化生的發展順序是變不了的。我們現在開口閉口的測序和基因研究,也不過幾十年,大規模的研究更是2005年之後的事情了。
我們現在發現的問題有不少
1,人類似乎並沒有永生基因
我們的確發現了不少似乎和壽命有關的基因,不少人稱之為「長壽基因」。注意,這裡是要打引號的,因為實際上這些基因本身並不只是負責壽命,而是負責各種各樣的功能。無論是foxo3,還是sirt家族,或者像mtor等,都不是簡單地身份。
如果做個簡單地比方,你開了輛汽車,今天你發現輪胎好壞和汽車壽命有關,明天發現發動機和汽車壽命關係也不淺,後天又發現似乎剎車也能影響汽車壽命,但是你要讓我找出哪個部件負責汽車壽命的?你就會發現,臣妾做不到啊。
人體作為一個非常精密的有機體,似乎並沒有負責永生的基因,各自承擔各自的功能,但是如果哪個壞的特別厲害,就會影響到全系統的穩定,最後導致死亡。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死了,但是不少器官其實完全健康的原因。
2,永生本質上是違背進化的
對於生命個體本身來說,永生也許是好的願景,但是對於群體來說,這不是個好的選擇。
因為永生意味著你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應激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抵抗地球30%的高氧,你也能經歷接近無氧的地球,你能夠經歷小行星撞擊,能夠承受火山噴發。還能扛得住天崩地裂海枯石爛。這對於一個生命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還不提它要吃東西啊,否則那和石頭有啥區別?
或者說,如果他只想著應對這種外界了,那麼,他就別想著做其他的了。
而應對這種情況,生命走出了另一條路,那就是繁殖,通過繁殖,產生大量的後代,而這個繁殖過程會伴隨著大量的突變出現,於是最後形成了多彩多樣的世界。
所以,哪怕地球經歷了幾次大滅絕,總有生命可以進化出剛好適應那種環境的身體,然後躲過一劫,繼續繁榮整個世界。
當然,我肯定一定會有人提燈塔水母,但是燈塔水母真的不是永生啊,它所謂的永生就是無性繁殖,和細菌類似……
如果你記得課本的話,一定會記得這種生物,水螅,典型的無性繁殖,燈塔水母是水螅綱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