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一輩子的好故事

為一個字開會

  葉聖陶擔任華北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期間,國家正在推行普通話。葉聖陶是江蘇人,平常主要說蘇州話。為了語言規範化,他要求文章在收入課本前,須經北京老師朗讀,以查驗句子是否通順。

  一次,一位老師為葉聖陶朗讀課文,因為著急下班就讀得很快。葉聖陶打斷他,指著課本上的句子問:「這句話到底是讀『東西掉到井裡了』,還是『東西掉井裡了』?」見自己出錯,那位老師只好搪塞道:「兩種讀法都一樣。」葉聖陶又問:「也就是說『到』字在這裡是多餘的?」那位老師回答不上來,借口離開了。

  沒有準確答案,葉聖陶主張召開一個專題討論會,確定一下「到」字的應用。對於主任的決定,編輯部議論紛紛,有人質疑:「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見此情景,葉聖陶向大家解釋:「編輯尚且拿不準的句子,怎麼能印刷出來交給學生呢?這雖然只是一個字的小事情,但關乎幾百萬中小學生,就應該作為大事情來對待。」

  聽完葉聖陶的解釋,編輯們分頭尋找資料,有人查《辭海》,有人查文獻。次日,討論會召開得很成功,會議最終確定「到」在這句話中有一定含義,不可隨意去掉。

銷毀80萬塊勞力士

  勞力士是瑞士最著名的手錶製造商之一,一直以製造機械錶見長。1970年,日本人推出了石英錶,因售價低廉,石英錶十分暢銷。

  日本石英錶讓勞力士備感壓力,於是,勞力士也開始效仿生產石英錶。然而,在1971年這一整年裡,勞力士生產的80多萬塊石英錶居然嚴重積貨,一塊也賣不出去。按當時每塊石英錶1美元的市場價計算,勞力士有80多萬美元打了水漂。

  當時的勞力士總經理安德烈·海尼格進退兩難。考慮再三後,海尼格決定這樣處理那80多萬塊石英錶:按生產月份留下12塊表,其餘全部銷毀。然後再以「勞力士限量收藏版石英錶」的名義拍賣這12塊表。

  這樣一來,這12塊表已經不是時間工具了,而是一種珍貴的象徵。最後在1972年6月舉辦的拍賣會上,這12塊絕無僅有的限量版石英錶在勞力士原有的品牌效應下,竟然被拍出了130萬美元的高價,比賣出80萬塊表的總金額還要高數十萬美元。

  當正常思維模式行不通的時候,不妨轉變思路,打破常規。懂得轉變思路的人,才會在困難面前掌握主動,靈活運用手中的一切有利條件,找到新的出路。

向作家借錢的年輕人

  有一年,作家川端康成家的隔壁搬來一個年輕人。有次,川端康成發現對方竟然順手將別人放在樓外的一個花盆抱回了家,川端康成由此斷定對方品行不佳。

  一天中午,年輕人敲開了川端康成的家門,想要向他借500塊錢。川端康成明白借出的錢一定有去無回,可如果不借錢,又會得罪對方,無奈之下,他只好拿錢給了對方。年輕人接過錢後說道:「謝謝,我很快就會還錢的!」當天晚上,川端康成聽到動靜,發現年輕人把那個花盆放回到了之前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年輕人就把錢還給了川端康成。不過就算如此,川端康成也沒有改變對年輕人的看法。

  過了幾天,川端康成看電視時,看到了一個消息:那個年輕人被火燒傷了,正躺在醫院裡。

  報道中,年輕人說道:「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被社會遺棄的人,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幫助,於是我就向鄰居借錢,沒想到他居然想也沒想就借給了我。得到了他人的幫助,我也想幫助他人。那天晚上,我發現一家商店著火後,想也沒想就衝進去幫助救人,雖然我受傷了,但孩子安然無恙,我很開心……」看到這裡,川端康成心裡五味雜陳,他為自己對年輕人的誤會感到愧疚。

  如果你想客觀公正地去分析一個人,那麼就請你把有色眼鏡摘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那些誤會和尷尬,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推薦閱讀:

TAG:故事 | 教育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