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慾望群體」自救指南

日本大前研一在他的《低慾望社會》一書中寫道:

「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發就行。

日本已經陷入「低慾望社會」。

1. 你是不是也這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沒啥慾望了

去哪兒吃飯?

沒啥特別想吃的....

周末去哪兒玩?

沒有想去的地兒......

雙十一買點啥?

好像沒啥想要的.......

有沒有喜歡的人?

好像連心動的感覺都沒有了......

記得小時候有無數夢想,

出國,上名牌大學,當漫畫家,會八種語言,

現在眼前只有工作或者學習的deadline。

以前一定要考第一名,

現在即便有想要爭取的東西,

努力一下發現做不到就算了算了。

以前瘋狂的迷五月天,迷周杰倫,迷王力宏,

每次出新歌都激動地去買CD,

現在周杰倫來開演唱會,

無動於衷.......

這麼年輕就已經如此清心寡欲,無欲無求,

其實還不是因為一個字:

2.低慾望社會已成一種社會現象

其實日本現已進入了這樣一個社會,年輕人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小孩,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見過父輩們泡沫經濟時代的悲劇。父輩們眼睜睜看著房價從高位到腰斬再到谷底,從「買下整個美國」的自信,到現在還無法還清當年的巨額銀行貸款,房價已經跌成四分之一了,貸款卻一分不少還要繼續還。

日本戰後的爆髮式的需求在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使得日本經濟騰飛,一下子從身無分文的戰敗國一躍成為了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過度投機和熱錢,埋下了巨大隱患,再加上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再一次把日本打到奄奄一息,2011年的地震更是雪上加霜,神出鬼沒的金融危機和無法預測的天災人禍,加之日本政府多年的財政赤字也使日本人對政府日後是否能提供養老金產生懷疑,這些統統將日本民眾推向另一個極端:拚命存錢。

中國人的身上,有著日本的影子,低慾望社會的陰雲,已經在我們頭頂盤旋了。

一線城市對年輕人的不友好,更多地體現在高房價上。越來越多地年輕人佛系,不作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經歷過建國時候祖輩父輩們從無到有,可以充滿希望看到未來,可以創造未來的時刻,沒有經歷過貧窮到吃不起飯的時刻,活在一個不會撐著,也餓不死的溫水煮青蛙的時代。

而互聯網又打破了一切信息差。年輕人一眼就能看到未來,買不起房,結不起婚,也養不起孩子,負擔不了高額的教育費用,和贍養4個老人的重任。他們豈止不願意結婚,如此壓力扛在肩上,戀愛都不想談......

其實你不是低慾望,也不是懶,你是看透了一切,覺得掙扎也沒有什麼鳥用,隨遇而安,逆來順受,毫無鬥志,絕不反抗,佛系青年也算是另一種非暴力不合作主義吧!

3.如何擺脫「低慾望」狀態

這種「活死人」的狀態很讓你費解,徒增了對人生意義的困惑和對自身價值的懷疑。就算不為推動社會進步,如何解脫這種困境救贖自己呢?

這個時候你需要好好分析一下,促使你丟失慾望的原因是什麼,通常情況下,只有兩種情況,「求而不得」的挫敗感和「如願以償」夢想實現後的空虛感。

當你處於「求而不得」時,要麼選擇提高能力,繼續追求,要不就要選擇和日本年輕人一樣降低慾望。

當你處於「如願以償」時,你就要探索新的慾望了。

有些人總說自己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一方面可能是你沒有「讀萬卷書」的眼界,小時候會因為看黑貓警長想當警察,會因為演員可以體驗百態人生想當演員,而現在待在舒服區的你,不去接觸新鮮事物,不去刺激自己新的慾望,自然感覺能一眼望到自己人生盡頭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你沒有「行萬里路」親身試驗過,就比如沒見過大海的人,就算別人把海底世界誇成了花,你不去親身下潛一次,可能也對大海提不起興趣來。

不斷探索新慾望,也是不斷了解世界,不斷開拓自己的過程,讓我們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更大的世界就擺在我們眼前!

推薦閱讀:

TAG:慾望 | 夢想 | 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