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北方官話方言都保留了翹舌音,而號稱存古更多的南方各方言區卻大多將平翹舌全部合流至平舌音?
秦淮線以北的官話方言中,有像京承官話這樣平翹舌兩組讀音分明的,也有像天津話、東北官話這樣平翹舌不分但仍有翹舌音存在的,像山東河南部分市縣只有平舌音沒有翹舌音的方言也只是少數。
但是號稱存古特徵更多的南方各方言區(吳語,贛語,湘語,粵語),發展到今天卻幾乎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平翹合流,把zh,ch,sh,z,c,s統一合流到了平舌音z,c,s。南方各方言區的平翹舌不分和某些北方話的平翹舌不分不一樣,北方話的平翹舌不分往往體現為平翹舌混雜,但是南方話中全部是平舌音,一點翹舌音存在過的痕迹都沒有。
於是現在很多語言學上的民科把沒有翹舌音的漢語方言(如粵語)視為正統的古漢語,聲稱漢語自古不分平翹舌,翹舌音是韃子入關帶來的。然而實際上,滿語蒙古語突厥語等阿爾泰語言並沒有翹舌音,平翹舌對立(以京承官話為例)正是源於中古漢語的特徵:知章庄組字和精組字的對立。至少在平翹舌的方面,北方方言應該是更存古的。
知章組介音丟失就是翹舌音存在的證據
庄三介音丟失是更早的一次,是庄組更早先就是翹舌音的證據
客家話興寧方言有平翹舌對立的。西南官話分平翹舌的也很多,主要是南京型,如澧縣、昆明等等。甚至白語也分平翹舌。
「但是南方話中全部是平舌音,一點翹舌音存在過的痕迹都沒有。」
抱歉,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粵語是有翹舌音[t?][t??][?]的,而且合流之後仍有痕迹,比如今天粵語廣州話的「除」是[ts???][t????]的自由變體。
1.北京話算不上平捲舌涇渭分明。現代北京話的性質是保(定)唐(山)地區的一個南京方言島。普通話(北京話)的「色」、「擇」等字和南京一樣讀平舌。
2.秦嶺淮河以南,官話區的南京、自貢等地,也有成系統的平捲舌對立。非官話區的蘇州,在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也有平捲舌對立。
3.平捲舌對立的三種模式:濟南型、南京型、昌徐型。
濟南型:知庄章全卷,精組全平;
南京型:知二庄遇低母音捲舌、高母音平舌,知三章捲舌;
昌徐型:全稱昌黎—徐州型,知二庄平舌,知三章捲舌,其中徐州型遇合口介音強行捲舌。
4.東北話是闖關東移民以當時的北京話為模版形成的,不能一概而論,最老派瀋陽話同樣是一平到底。(由於闖關東移民的主力山東人河北人的母語濟南型和昌徐型皆有,而北京話是濟南型和南京型的結合,相當於三種類型在關外有著不同程度的混合,所以有瀋陽式全平、錦州式全卷、吉林式自由變體。)
5.天津的本地層次是雄安、滄州的昌徐型,本來平舌就多於保定唐山的濟南型,然後南京型來了。
但是南方話中全部是平舌音,一點翹舌音存在過的痕迹都沒有。
胸弟,寧波話瞭解一下
貌似新湘語區域普遍存在翹舌音,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以長沙市區為中心的一小片 和益陽方言(包括資陽區、赫山區、桃江縣、沅江市)沒有翹舌音。
大概像下圖?歡迎大家打臉
可是知章組在中古本來就不是翹舌音啊,中字中古念diong(pinyin)即/tiu?/,現代北方話的Zhong真的比閩南語存古嗎?章中古念jiang(pinyin),北方話的zhang真的存古嗎?i跑哪去了?大家都是半斤八兩,要說北方話是可以說說平翹舌,可是中古漢語是:聲母 清不送氣 清送氣 濁音 三向對立;介音有j w 可能還有r;數個主母音,韻尾-i -u -m -n -? -p -t -k;四聲平上去入;摸著良心說,這個樣子真的像北方話嗎?北方人聽到這種類型的語言只會說「這簡直是泰語/越南話」
而且客家話很大一片是有翹舌音的,比如興寧、大埔等等,還有很多屬於贛語的方言,粵語中有少數的用舌面與舌尖對立保留張將之別的,比如平南;也有勾漏片把張讀為舌面音把將讀為/t/的。粵語庄三讀成一等也是早期翹舌音的痕迹。
三套塞擦音,在語言中也算是比較獨特的了,quora上還有人寫了個句子「我坐出租汽車去長城」 揶揄漢語
為什麼南方存古
因為知端合流真的比知照合流高舉阿
╮(╯▽╰)╭
五嶺線以南的粵語方言中,有像潯州音這樣舌尖-舌葉兩組讀音分明的,有像勾漏片或吳化片或四邑台山話這樣邊擦/邊擦變體-舌葉兩組讀音分明的,有像欽廉-高陽片這樣邊擦-舌葉兩組讀音分心審的,有像廣府片舌尖舌葉不分但仍有舌叶音存在的(多見於圓唇前)(兩套擦音對現在廣州話尚有影響,比如真津不同音,史死不同音,書需不同音)
那天才在推薦上看到的一個文章就說汾陽話一百年內翹舌音消失了
你說更古老就更古老吧。好歹南方方言讀唐宋詩詞更押韻,和日語讀音也更近,日語就是借用中古唐音和南朝吳音的,事實勝於雄辯呀
常熟無錫衢州這些吳語在今天依然能分平翹舌。蘇州城區老派和鄉下話也是分平翹舌,昌徐型。
出現平翹舌讀音,可能有2個原因:1造字需要,2異族通婚,媽媽把翹舌傳給了下一代。
粵語實在不是正統的古漢語。
記得前不久在知乎上有個人說,語言學中不把粵語列為古漢語,我不是接受過學校教育的語言學生,不過也很認同這一點。粵,古通越,這個越指的是百越,百越是多個少數民族的混居,即原本也不說漢語,是後來學會的,研究粵語對了解古音有很大幫助,因為它的難度適中,也較易理解,但畢竟不是古漢語,不能因為它也是用漢字就將之歸為古漢語,否則,日語也用漢字,難不成也是古漢語?
為什麼南方多不使用捲舌音?這個問題如果尋本溯源的話,就很難說了,它和當地的氣候、飲食、溫度等等物理條件是緊密相聯的,然而這樣一說就無比複雜了,因此到現在也沒人研究出個所以然來。
東北話的情況要做例外考慮,因為現在的東北方言受日語影響很嚴重,原因就是當年中日戰爭時日本佔領了東北,強制推廣日語,抹去了很多東北方語的捲舌音。
天津話也是個特例,當年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李世瑜先生曾做過考察,發現天津話具有方言島特性,即它和周邊的方言都不相近,考察的結果發現,這是由於天津——天津衛——是當年朱棣從安徽老家帶來的軍士組成的,當時五千六百人為一衛,因此天津又稱天津衛;為什麼朱棣會在天津駐扎軍士?這關係到明朝一個歷史事件——燕王掃北,既是「掃北」,那說明他們屬於南方一代,看看地圖可知,安徽的確算不上北方;而南方方言多用平舌音,那麼天津話裡的齒音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致來說,北方方語和南方方語的區別在於,北方語聲調較少,發音較豐富,以普通話為例,五個聲調:一二三四輕;南方語則相反,發音相對簡單,聲調卻很繁複,比如粵語九個音調。
我一直在利用業餘時光研究漢字,但由於我就是天津人,是北方人,對南方方言所知有限,只能從南方朋友那裡獲悉一些,而我認識的南方朋友又很少,多少有些不得其門而入罷。
……不想再往下寫了,腦子裡內容太多太亂,而且我今天是來倒休的,不太想費腦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