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勛伯格和興德米特的和聲學(傳統和聲學)與作曲技法比較?

關於勛伯格和亨德米特的傳統和聲學理論與作曲技法比較?

1,勛伯格的和聲學和亨德米特和聲學的相同與不同?

2,勛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和亨德米特的作曲技法相同與不同?

3,羅忠鎔先生的作曲初步練習一書雖為勛伯格體系的思維,但他也強調亨德米特的和聲教學與作曲理論,那這本書的思路更偏向於二者誰?最大的價值何在?

謝謝~


這兩本書完全不一樣,欣德米特認為任何音樂必須有一個音才能開始玩,勛伯格認為什麼都不需要就可以玩,這是根本區別。

那一個音,我們在這裡,簡稱為調性。

從這個層面來說,勛伯格更高,怎麼個高法,我弄完再來說。

興德米特那本書極好,一層一層解放你,這其實是目前我認為學習音樂的本質,不行,不行,不行,然後就行了。

勛伯格那本書更好,那是討論和聲學的更深的一個維度。和聲學的學習,最終是研究泛音關係的,講的都是幾個音加在一起,會造成一個什麼結果。

站在這一點上,我同意欣德米特的說法大概有個幾年了,目前,開始懷疑了。同上,弄明白再來說。

有什麼意義呢?

我以吃飯為例

欣德米特是A, 勛伯格是B

無論你吃A還是B,都是為了讓你長個

換成音樂學習,就是讓音樂進到你

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更好的飯,也沒什麼更正確的飯,能讓你吃飽干正事的就是該吃的飯。挑挑撿撿沒意思,住名山大川里的神仙,也不過就一碗西北風加二兩山泉水而已。(欠考證,我猜的,哈哈)

和聲學是方法論,不是哲學,沒有什麼正確的和聲學,當然也不存在錯誤的和聲學。你要是有足夠天賦,又出生在西方的話,這門課,你可能並不需要學。在中國不行,我們的傳統裡面縱向上的音樂很少。這還是資糧道的東西,離正行還差很遠。欣德米特說的,還是在學習你的材料。對,材料!

為什麼說勛伯格是討論和聲學的更深的一個維度呢?

我本人認為,那是更接近真相的一種討論方法,當然,它也不可能達到真相,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到達真相。目前,我覺得,勛伯格的理論的錯誤要比欣德米特多一些。欣德米特寫東西很保守。但是勛伯格的書真是好看,他把你自己都能想出來的很多東西極為精緻系統化了一遍,基本上只用本能,就可以把你所有的知識內化,進而完成極有深度的音樂訓練,把你潛意識裡的音樂意識化。我覺得這在另一程度上,確實是不行,不行,不行,行,更行,這麼個路子,當然,得有一個好基礎。比如藏在你內心的音樂是一塊寶石,欣德米特讓那個東西裸露了出來,勛伯格把它加工成了一塊珠玉。 我沒辦法想一個更好的例子,但我仍然覺得這個學習的次第和方法論是有討論,商榷的餘地的。尤其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怎麼在這個過程里呈現更多中國音樂理論的系統化的過程,是需要進一步學習的。如前,待我弄明白,再來和大家分享。多加一句,是我討厭和反感這裡的民粹主義,在這裡,我只對音樂本身有興趣。

音樂這東西,你剛開始玩,1234567,怎麼玩都玩不舒服,玩到後來,還是那些東西,越玩就越舒服,好書應該有這個功能,通過解放你來解放你的音樂。

之所以我用吃飯舉例,就是我想說,你吃A和B都行,但你沒有必要成為它們。

你看完興德米特和聲學的話,你並不一定要看斯波索賓,但是,看完會有收穫。另外,欣德米特那本書的翻譯和術語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問題。我能看中英文版的,但是原著是德文,目前在看中文版,你不看原著的話,你已經在學習二手知識了,這個二手知識究竟和原著相差多少,需要有一定的清醒。綜上,斯波索賓那本書好好跟老師學一學。學第一手知識,去消化那個東西。

斯波索賓那本書也沒有什麼好壞,不過你看一些英文類的相關書籍,你感覺斯書的譯者就在罵人。讓人很不舒服,反倒是欣德米特和勛伯格在書里真罵人,不過,你會大笑的那種。

當然,關於和聲學,兩位作者有很多相似的觀點。有很多東西是公認的,不必多表。

關於作曲的那兩本,勛伯格那本講曲式,欣德米特那個講對位。你都讀完,基礎過關,沒有你寫不好的東西。裡面的練習太他媽牛逼了。

為什麼? 你看勛伯格的書,你就會對自己說:我他媽原來可以作曲啊! 勛伯格研究音樂的方法太牛逼太牛逼了,可以直接把貝多芬從神變回人,你學會以後拿著那個方法去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容易上道。欣德米特,那是特別懂音樂,特別會創造練習,你好好做他的練習,他想讓你學會什麼,你就會學會什麼,他設計的練習直指核心,一點彎路和冗餘都沒有。我尤其推薦興德米特,更加推薦你一開始就用他的教材,欣德米特自己的作曲以開創性地寫旋律,使用調式,拋棄傳統等等為標誌,他的書你不需要很懂音樂就可以學,直接從你自己那裡提煉音樂,通過他的書,即使你是小白,你也可以迅速學到很高的水平。勛伯格的書當然也可以,但是很容易沒有效率,如果你本身基礎不行的話。你能夠沉澱下去的東西不會很多。勛伯格訓練出來的學生非常厲害,他能做的是把你的音樂寫到極高的水準。他能打通你和貝多芬,但是,前提是你自己要有貨。再讓我想一下,欣德米特會迅速教會你寫音樂,而勛伯格可以迅速教會你寫 好音樂。欣德米特可以做到這點是因為他會開發你的音樂本能,勛伯格能這麼做是因為他的研究方法太好。這個東西裡面大概會有某種順序,看你自己的程度,能夠怎麼學習。歡迎批評,置疑,我現在只是把我的理解寫到這裡。

羅忠鎔的我還沒看,我自己喜歡陳奇鋼,他是羅先生的學生,有個訪談他談到羅先生,所以,我覺得未來會去讀那本書。

羅先生譯文我覺得信達雅,但是,他省略了他認為勛伯格原書中不重要的東西。我找到英文版以後,那闡述了勛伯格的和聲學基礎,我覺得極為重要。如果版權方面不違犯太多的話,我會免費給大家譯出來,為找媳婦多做些功德。

哈哈哈哈

手機排版,謝謝遊覽。


雖然離題主提問已經過去這麼久了。。偶然看到了還是來答一下

1

欣德米特和聲學的體系比較「傳統」,按主三和弦、屬七和弦、其它級三/七和弦的順序講自然音體系,然後是變和弦與副屬和弦,即半音體系,最後是轉調。講解上,原理涉及較少,規則簡化並逐漸鬆綁,整體極其簡明。習題也是從嚴格寫作逐漸奔放起來,變得貼合實際寫作的。欣德米特認為雖然自己的課本內容不多,但是學生通過做所有的習題即可獲得比研究那些大部頭課本更深入和實用的和聲知識。

勛伯格的和聲學,體系極其不傳統(當然它的服務對象也是調性音樂,但勛老師的觀察方式顯然有別於常人。。),不講功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核心工具是「領域」即調性的滲透)。這本和聲學與另一本和聲的結構功能是一個整體,和聲學極其強調練習(欣德米特和聲學你不做練習還能讀下去,這本不做練習的話往後看就根本get不到勛伯格在說啥了),而且他的練習也不是給旋律配和聲與數字低音題,而是在一些指示下自己寫完整的和聲。和聲的結構功能則以分析為主,並完整地介紹了勛伯格的傳統和聲思想。

所以總結起來,兩位大佬的和聲學都是介紹傳統的調性音樂中的和聲規律,都很看重練習,但欣德米特更簡明,勛伯格從理論到練習都更個性。

2

勛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很久不翻印象有些模糊了,總體是以曲式為核心的一本書。

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核心是音高組織。欣德米特通過對泛音列和結合音兩大自然現象的觀察,詳盡地考察了音階,音程,和弦與和弦連接中體現的各種性質,構建出獨特而嚴密的體系,再以二/三聲部寫作練習,引導學習者構建出富有邏輯的音高組織。這套理論非常有趣,從一開始就以十二個音作為材料,但並不像勛伯格 「十二音技法」 那樣個人化,而是以音的自然性質為基礎進行推導,最後得出的體系很大程度上可以兼容傳統和聲(最牛逼的是第一卷的結尾,作者用他的理論分析了一些曲子,包括勛伯格的一首十二音作品,欣老師指出其中有明確的調性,真是嘆為觀止)。另外提一下,它的這套思路在《傳統和聲學》中沒有體現。

所以總結起來,作曲基本原理以曲式為核心,作曲技法以音高組織為核心。

3

羅忠鎔說《作曲初步練習》的內容是從勛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和《初學作曲規範》兩本書來的,我都找來看了,基本上論述部分是摘錄《作曲基本原理》,練習也大都直接來自《初學作曲規範》,沒有與欣德米特理論相關的內容。價值嘛據他自己說就是與勛伯格和聲配合使用,一本用來訓練和聲,另一本通過「在嚴格的指導下寫小曲子」的方式來訓練旋律、節奏、曲式等諸要素,從而達到一定程度的全面發展。引用一段《作曲初步練習》的序言:

「音樂中的一切要素都是相互密切聯繫的。把它作為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現象來觀察,有時為了研究,固然有此必要,但歸根結底還是得回到它們之間的聯繫的問題上來……欣德米特在《作曲技法》中有段話很有意思:「把和聲材料完全分割開來學習,隨後再做一整年本身就不夠充分的旋律的學習,這就像一種完全錯誤的學習滑冰的方法那樣,把兩條腿分開來練,想先練會一條腿滑冰之後再去練另一條腿。」這雖然談的是和聲與對位的學習,但我想,如果把音樂構成的各種要素綜合起來學習,不是更有利於理解它們之間互相的聯繫和協調嗎?」


推薦閱讀:

TAG:作曲 | 和聲Harm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