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的那些年,那些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租過房子,箇中滋味可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想想,我租房的時間大概可以從高二那年算起,至今已有數十年。
家的感覺—2014年8月工作
在上學期間,我在家鄉的小鎮上搬過數次家。
第一次,寄住在舅舅家,因為沒有自己的房間,所以放月假的時候會在飯後逛河邊,和弟弟聊聊學習、生活。有一天晚上,我和弟弟在屋裡討論學習,內容記不清了,都是稀鬆平常的話語,隔了一會舅舅家比我小一歲的表弟進來了,說「我來看看你們在聊什麼」,當時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事後,弟弟告訴我,他好幾次都發現表弟在外偷聽。這件事後沒多久,我們就搬出去租房住了。
第二次,是和一個親戚合租的兩層,我和弟弟住在樓上,他們住樓下。因為都是親戚,再加上我和弟弟基本都是放月假才回家,所以家裡的東西都沒有刻意收藏起來。直到好幾次,我找不到家裡的洗衣粉、肥皂,後來才發現大米、衛生紙這些常用的東西都會不知不覺地減少。後來年租滿了,我們就搬家了。
第三次和第四次,因為都沒有在家裡很多,暑假都在學校或是做暑假工,弟弟也是去母親那裡,寒假過年都有母親在家,所以並沒有什麼特別難以忘記的事情。
自食其力—2015年第一次做銀耳湯
第五次,是和舅媽的親家合租,親家的兒子是舅媽的乾兒子,平時有舅舅、舅媽他們在家裡照看。這一家子,剛開始,感覺還是不錯,越往後越是讓人難以理解。因為是共用客廳,所以平時吃過飯後我都會掃地、拖地,一開始我會全部都弄乾凈,後來我發現他們好像習慣想當然,有一次我沒給他們弄,他們就再舅媽那裡說我壞話。只要是共用的東西,從來都是我們家出錢,雖然都不是很多,但一直這樣,心裡總是不舒服的。最後讓我一定要媽媽單獨租個房子的原因是這樣的,13年的暑假,我在實習,在外租了房子,我和弟弟只回家住過2天,他們都要我們分攤一月的水電費,理由是我們進進出出了。
綠意生活——辦公室的銅錢草
合租的這些奇葩事,讓我出來工作的時候很是避諱。
工作後,也租房過2年,最複雜且讓人心力交瘁就是找房子。要提前託人問詢,要上網搜尋出租信息,要走街串巷看張貼的公告,遇到合適的還要與人討論價錢。諸如房租費、水費、電費等一系列生活成本,是否在能夠接受的範疇,既不想位置太偏,又不想接受高價的房租。很是因為荷包的乾癟而奔波勞累。
在外的好處就是,大家都獨居習慣了的,誰也不想管誰的事,一進門都窩在自己的房間里,要分攤的水電費直接微信轉賬,公共空間使用會各自打掃乾淨,冰箱、洗衣機都會錯開時間使用,這讓我很是習慣。當然,也有遇到好的合租夥伴,在15年考試複習最艱難的那一年,房東姐姐會經常熬湯並分給我喝,她店裡做的麵包,遇到搞活動或是賣不完的時候也會帶回來給我加餐。
愛自己—上班後第一個生日
經過多年搬家的磨練,遇到的人和事讓我成長了不少,很多時候看人不能看表面,做事的好壞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顯現出來的。
這數十次的搬家,從200每月的小單間(縣城)到800每月的大套房(鄉鎮),價位和「品位」在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我對生活的熱愛。
無論是怎麼樣的生活環境,我都會在家裡放植物,雖然有時候裝花的只是路邊的塑料瓶。因為,即便居無定所,但生活總是自己的,人生總是要繼續的,可能有時候生活很窮很糟糕,窮得無以為繼,糟得一團亂麻;但是窮有窮著的活法,能夠窮出精彩也是一種境界,一束花、一碗粥,乾淨明亮的屋子都可以是照進生活的陽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