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是不是被過譽了?
林丹拿過全滿貫,兩次。李宗偉連一個世界冠軍都沒拿過。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和對手實力相當,那麼在大賽中至少是互有勝負吧,每一次都輸掉比賽,林丹變成消極丹後的里約,是李宗偉唯一一次大賽勝利,隨後又輸給諶龍,幾乎可以說是生涯慘敗。很多人說他是無冕之王,我就搞不懂了梅西之類的參加團體賽的選手稱無冕之王非常可以理解,個人能力再高,卻被隊友拉下馬來。但是羽球男單,就是純看個人能力啊。雖然你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力差世界第一還是很明顯,不行就是不行,永遠登不上頂峰,這樣的人怎麼能稱作無冕之王呢?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輿論太抬舉他了,可能是因為他的堅持,可能是因為他個人魅力,可能是他的練球環境不夠理想,身體素質不到位,亦或是別的什麼的,博得了大家的同情,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但是實力方面真的值得人這麼追捧嗎?
先吐槽一句,拿督體能好的出奇是公認的。不是每個人都像巔峰拿督全場加速還能打三局,三十五歲靠上還能打強攻而且維持這麼久職業生涯沒有嚴重傷病的。超越身體極限運動才容易導致傷病,體能越強,傷病越少。
我的國退教練表示根據她對拿督與林丹交手視頻的數據分析,拿督在比賽中的技術指標,大多數時候相對林丹有優勢,但是關鍵分把握能力不如林丹。她的結論是心理因素比較重要,對勝利的信念沒有林丹那麼足。
下面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先聊聊心理問題。看了拿督這麼多比賽,他有一個特點是對自己的落點判斷有謎之自信,很多時候雖然人早早到位了,但是他會盯著這個可能出界的球然後目送它落地。然而他的判斷準確率並不高,甚至在19分左右的最關鍵分也常常這麼做。我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僥倖和心虛的表現,而根源在於拿督不願意和對面磨多拍,希望儘快拿下這一分。12倫敦奧運決賽這一點非常明顯。
下面說說打法。
拿督有個特點,在他和林丹爭鋒的年代,面對其他一流選手那叫一個砍瓜切菜、勢如破竹。後來諶龍來了,面對這兩位之外的其他選手,一樣是砍瓜切菜勢如破竹,往往兩局大比分結束戰鬥。
那為啥拿督一碰上這兩位就吃癟呢?
拿督有很強的變速突擊能力,和林丹開創了大家至今都在用的突擊打法,這是公認的事實。
但是和11後的林丹與巔峰諶龍不同的是,此二人是拉吊控制,創造機會突擊。
但拿督的特色是殺球創造機會更多。也就是說,他的打法最核心的部分事實上是全程加速,以快致勝。因此,凡是速度跟不上李老師的選手,都連世界第一攻擊手的刀都看不清就被砍死了。
但是假如對面看清了拿督的刀,情況就不一樣了。林丹和諶龍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08年,拿督尚未成型遭到瘋狂丹實力碾壓。這時候的超級丹才是真正的起球就殺,憑藉開掛的體力全場瘋狂加速。此時年輕的李宗偉實力的確不如林丹。
12年後,林丹打法轉變,從全場加速變成變速突擊,逐漸向控制打法轉變。這幾年林丹與李宗偉頻繁交手,外加李宗偉作為國羽頭牌對手被研究了個透,可以說沒人比林丹更了解lcw。再加上丹神強大的體能和速度,方才頂住了lcw全球最猛的進攻。
諶龍的打法則是全身出反甲,不變應萬變,把過渡球打到極致。下壓?沒關係,接殺,給你殺上網搓,搓完我挑起來再接殺就是了,反正你殺不死我。殺多了自然你漏洞就出來了。諶龍打法不好看,但是他每一次出球的質量都很高,而且這兩年的諶龍抓住機會突擊的一板威力不容小覷(尤其是斜線)。拿督的速度打不穿諶龍,最拿的出手的武器未能擊穿對方護甲,磨多拍找機會又是諶龍的強項,自然連續兩年在巔峰諶龍手上吃癟。
再往後就到近兩年了,歲月不饒人。
結論么,作為世界第一攻擊手,拿督一生有太多缺憾。沒有國羽強大的教練團幫他設計針對性打法,一生打球靠天賦與努力鑄就的速度。如今防守反擊成為賽場寵兒,證明林丹和諶龍走在了當年技術的前面,而拿督的加速進攻打法則和陶菲克為代表的控網搶攻打法一樣,被證明是相對落後的。拿督在個人領域無可挑剔,他只是輸給了際遇。所以我不認為他被過譽了,三朝元老,三屆奧運銀牌,難道不足以證明他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超一流選手嗎?
單純看林李兩人職業生涯恐怖的勝率你就知道別的選手生活在這樣的陰影下有多絕望了。巔峰期的林丹是高山上的無解的神,李宗偉可以說是跨過崇山峻岭之後能真正告訴別人神究竟有多高的人。
作為一個林丹粉絲,我一直堅定認為,所有黑李宗偉的都是在變相黑林丹
最新一次的林李大戰在2018年3月17日,全英羽毛球公開賽四分之一決賽,林丹2:0戰勝李宗偉,也是第40次林李大戰。
兩人自2004年至2017年,已經上演了40次精彩的對決
截至2018年3月17日,林丹、李宗偉在正式成人組比賽中交手40次,林丹28勝12負佔據優勢。
獨孤求敗的天皇巨星固然叫人熱血賁張,更難得的卻是恍若雙生的一世之敵。沒有C羅,梅西的傳奇會遜色幾分。缺少納達爾,費德勒的光環也會黯淡不少。沒有朴泰桓,孫楊的冠軍也許少了點光芒,沒有朴泰桓。如果沒有龐涓,孫臏也許還是默默無聞這輩。
獨孤求敗總是孤獨的,因為你,我才是更好的我。
在男子羽毛球運動中,林丹的宿命叫李宗偉。
2004年的湯姆斯杯,是林丹和李宗偉的初次見面。當時已貴為「超級丹」的王牌林丹,贏下了初露鋒芒的李宗偉。那一刻,看好李宗偉挑戰林丹霸主地位的人,並不多見。
可1年之後,李宗偉就成功地復仇林丹。好勝的林丹立誓說,這是最後一次輸給李宗偉。但事實是,2006年,李宗偉又贏了。自那一刻起,林丹和李宗偉就開始交替佔據各項大賽的冠軍寶座。兩人的每一次相遇,都是舉世矚目的戰鬥。
和一些死敵角力咬牙切齒互飆垃圾話不同,林丹和李宗偉在持續的拉鋸之中,培養出奇妙的情感。李宗偉在受訪時說,如果沒有林丹,「我也沒有這麼刻苦地去訓練」。而林丹也表達過,因為李宗偉,「我的冠軍才有更高的含金量」。
之後的動人瞬間,定格在2008年和2012的奧運會決賽中。很多人記得林丹放肆的呼嘯和奔跑,也忘不了李宗偉蹲在地上的黯然神傷。
普通人其實很難切身地理解,競技體育的訓練有多枯燥,比賽有多殘酷。而日復一日的枯燥和偶然高壓的殘酷,對人性的考驗又有多艱巨。田徑場上的0.01秒,0.01米,球類賽場的每一分,背後都是突破人類極限的不懈努力。
如果沒有李宗偉的拼搏,就凸顯不了林丹的堅持。而林丹的奮鬥,也是李宗偉沿途的標尺。
可是現在,李宗偉病了。
李宗偉本來是以男單二號種子身份參加7月30日到8月5日在南京舉行的羽毛球世錦賽,然而,這位奪冠大熱在賽前突然宣布退賽,要知道的是,已經35歲的他在本賽季保持著良好狀態,7月還在家門口舉行的馬來西亞公開賽上第12次封王,決賽上擊敗了被視為未來羽壇男單領軍人的日本隊悍將桃田賢斗。
李宗盛寫《和自己賽跑的人》,在追述年少的糗事和「一卡車的難題」之後,感慨「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明天拚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如果不是碰上剛剛好的對手,拚命該有多無趣,努力又有多可惜。
李宗偉不僅是馬來西亞國寶級運動員,他也深受中國球迷歡迎,有關他患癌的傳聞從昨晚開始被迅速傳播,不少球迷都希望這是假消息,倘若不幸被言中,也希望他能夠吉人天相,早日康復。
李宗偉在圈內人緣非常好,他的好友之一陶菲克在亞運會期間透露,將赴台探望李宗偉。此外,林丹也曾經嘗試發信息慰問這位「一生的對手」,不過並未收到回復。李宗偉的官方社交媒體平台在其患病期間一直保持更新,包括他與兩名兒子的合影,以及小球迷給他送去的畫作。
善忘的年代,失焦的歲月,能記住的很少,會銘刻的更是所剩無幾。但十年二十年過去,當今天的孩子長大成熟,或許,他們會接觸已成歷史的影像資料,重溫當日的風雲際會。
到那時候,身為親歷者,我們可以會心地說:「這個體力趨弱,爆發力退化,早已不復當年神勇的羽毛球選手,就是『超級丹』。而他之所以超級,是因為一個同樣偉大的對手,叫李宗偉。」
如今,電影院里正上映著李宗偉的自傳電影《李宗偉:敗者為王》,雖然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李宗偉都沒有林丹那樣輝煌,甚至連奧運金牌都沒有拿到過,可是這都無礙他的偉大。
李宗偉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或許可以證明他為什麼受人愛戴:過去我創下不少精彩的紀錄,而這些輝煌的紀錄是我用意志力不斷地挑戰著身體極限,嚴以律己、持續不斷地接受著看似枯燥的訓練換取得來的。
縱然如此,我有時候的表現仍然不盡人意,可是我的心智早已變革,並了解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虎撲羽毛球第一神貼:
「不能每次都是我贏吧」——如果我沒記錯,這是11年全英賽歸來後林丹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話。 具體用詞我記不清了,在這句話前面或者後面還有一句,大致是「你們記者不是總炒『林李大戰』嘛」。11全英男單決賽中李宗偉第8次擊敗林丹,這時在國際羽聯的比賽紀錄上林丹對李宗偉已取得16勝,算上10亞運會決賽則是17勝。兩年多後的今天,這個紀錄變成了24比9(國際羽聯紀錄為22比9,沒有算上亞 運會和一場獎金很高的非正式邀請賽)。
朋友們,不要再沉迷於什麼「林李大戰」、「左林右李」了,不要再沉迷於什麼 「既生李何生林」了——林丹和李宗偉,無論從榮譽、交手紀錄還是大賽交手紀錄上看,都遠遠不是一個檔次的選手。我們要轉移目光。我很欣賞國外論壇一些球迷的心態——去年香港公開賽決賽前他們很興奮地發貼:「哇,李宗偉對諶龍,dream final啊」。差距不僅在於戰績和榮譽——無論在能力、技戰術、頭 腦還是比賽氣質等各方面,李宗偉都起碼比林丹遜色一籌。在我個人看來,李宗偉這幾年在比分上越追越近,也曾一度把其它追趕者甩得很遠,但是他和林丹的真正差距卻越拉越大。他從08年夏天開始,就再也沒有在林丹重視的比賽里戰勝林丹的機會——曾經有這個機會的人是陶菲克,是鮑春來,現在是諶龍。李宗偉曾經接近過林丹嗎?當然。在有點遙遠的06年初到08年春天這兩年多一點時間裡,林丹對李宗偉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06全英半決賽李宗偉曾在決勝局以13比6大比分領先(15分發球得分制)卻被林丹逆轉,08年湯姆斯杯半決賽更是以7比0開局兩局完勝林丹。有誰能想到那是李宗偉最後一次在重要比賽中戰勝林丹?有誰能想到林丹一次次的華麗轉身把李宗偉甩得越來越遠?拉吊突擊打法的發展在羽毛球單打的早期, 主流打法有兩種——進攻型的殺上網和防守型的四方球拉吊。隨著項目的發展,這兩種打法互相融合、取長補短,發展出「快字當頭」的「拉吊突擊」打法。在上世 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男隊的第一個王朝里,拉吊突擊已經比較成熟,楊陽和趙劍華等優秀選手以他們的「快」克制了傳統殺上網夯地男們兇狠的進攻,也摧垮了牛皮糖死扛帝們的防線。此後一直到今天,拉吊突擊都是男單的主流打法。當然,羽毛球技戰術講究百花齊放,不可能每個人的打法都一樣。陶菲克的拉吊突擊和林丹的就大不相同。提到陶菲克,不少球迷會立刻想起他細膩的網前手感和瀟洒的反手擊球,但是在我個人看來,這並不是陶菲克戰術的核心。在他的 巔峰時期,陶菲克最依賴的武器其實是那一板極其不講理的重殺——無論你挑球多高多到位,他都能三大步退到底線外雙腳起跳重殺,很多時候還專門選擇殺那些變 態的大斜線。陶菲克的打法其實相對簡單,就是控網——突擊——上網抓機會,是一種偏向於殺上網得分的打法。對陶菲克來說,網前搓出貼網球就是為了製造不講理重殺的機會。當重殺的威脅和細膩的網前結合起來時,威力豈止倍增。反手更多是因為站位靠前(為了抓網前高點)而必須使用的技術。在高水平選手里,陶菲克的純拉吊質量並不突出,防守也比較一般,另外正手後場非主動擊球動作幅度較大、效果也只能說不好不壞。
這種打法確實很瀟洒、很過癮、很暴力,看起來也非常完美——當一個人有這種網前手感和後場天賦,有誰能夠抵擋呢?當然有。第一,它有兩個先天的敵人:體能和傷病。這麼暴力的打法對身體的消耗有多大很容易想像,這可能正是陶菲克即使在他最巔峰的幾年裡也很難連續保持最佳狀態的原因——他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比賽中。第二點就很有意思了——這是中國隊的偉大發明:可以說,中國隊的智慧把羽毛球男單技術又一次推到了新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羽毛球男單的這個進步也應感謝陶菲克,正是他變態的天賦促成了一個重要技戰術的問世。這個新戰術說起來很簡單,就三個字:放遠網。這看起來完全違反了直覺——放網居然不是越貼網越好。放遠網主要是為了限制對方反搓更貼網的網前球。這個戰術非常有效,陳金在09世錦賽半決賽和10決賽中兩次輕取陶菲克,靠的就是放遠網——面對較遠的放網,陶菲克(或者任何選手)要強行搓出貼網回球必然付出高昂的失誤代價,而當選擇推球或者挑球時,控網的威脅自然就消除了。然而,放遠網並不是這麼簡單——首先,它不僅是一種戰術,還是一項技術:放網的遠近和弧度需要精確掌握;第二,它不是孤立的技戰術,而是和「吊遠網」、「打中路」等等聽起來也有些奇怪的戰術組合使用的——劈吊不再強調貼網,而是強調更高的球速和更尖的線路,最好離球網有一定距離使對方失去接吊放貼網的威脅,打中路則是為了抑制對方往兩側的大角度進攻,為自己防守贏得時間和空間;第三,這些技術的發明和運用,真正把羽毛球男單帶入一個新的模式,真正成為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遊戲。正是由於這些相持技術的變革和創新,男單比賽中雙方都在「半被動」狀態下擊球的比例變得越來越高。陶菲克確實是一位非常偉大的選手。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他的奧運冠軍和世錦賽冠軍,也在於他由於打法以及其它原因走下坡路後,在身體不再能適應暴力打法的需要時,依舊能夠長時間在公開賽和世界大賽里保持不錯的競技狀態。從技戰術的貢獻上看,陶菲克不僅把控網——殺上網打到了極致,也促成了拉吊突擊打法的又一個飛躍。變速突擊;控制與反控制(一) 正如男雙的精髓是拼刺刀,是懸崖邊上的舞蹈那樣,男單也一定有其基本特徵。早期男單強調進攻和防守的對抗,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強調速度的對抗 ——從早期追求速度的極致,發展到如趙劍華所說的「我不需要多快,比你快一點點就行了」,現在則強調變速、強調控制與反控制,進入了一個全方位綜合對抗的 階段。高速度的代表人選不少,例如快得恐怖的索尼(很多時候能快到打亂自己的節奏),也包括倫敦奧運周期里的李宗偉;以控制對方速度為主要目標的代表人物有朴成奐等;而林丹一度在「比對手快一點點」領袖群倫,現在他轉而追求控制與反控制的極致,他的同道中人還有諶龍。男單選手到了頂尖水準,每人都有一兩手「不講理」的絕活兒。陶菲克的絕活是他的變態重殺(人們會驚嘆:「這都殺得死?」),配合的是他細膩的網前 手感;林丹則是抓對方平高球突擊點殺——對手明明是打算利用平高球創造主動,是進攻性的回球,林丹一個動作幅度極小的點殺就以260公里的時速下來了,落點又刁又尖,根本連防守的準備都沒有(給人的感覺是:「這都能殺?」),——配合的是林丹超強的防守(很多人說李宗偉「防守好」,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林丹 剛出道的時候防守就相當好,只是沒有後來那麼有攻擊性)。早期林丹的球路還是比較傳統的拉吊突擊,他速度快、防守好,能在對方加速進攻時抓球路反攻得分(這就是所謂「變速」的一種形式)。他在04至06三年里連續在個人單項比賽(奧運會、世錦賽和亞運會)中遭遇挫折,雖然這些挫折對一般運動員來說遠遠不算嚴重(第一,年輕選手誰不經受點打擊;第二,林丹團體賽成績非常好;第三,他和陶菲克在這幾年裡交手紀錄其實是持平的——林丹自己可以忘記他對陶菲克的勝績,例如05蘇迪曼杯決賽,但是我們球迷在分析時不應忘記這些比賽),但是足夠促使林丹去嘗試改變。一方面傳統快拉快吊並沒有絕對把握能剋制陶菲克的控網突擊,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自己職業生涯作長遠規劃的必要。在林丹遭遇轉型的短暫迷茫時,他提出更換教練的請求——前奧運冠軍吉新鵬的能力和眼界已不足以指導林丹,下山調教林丹的是老帥湯仙虎,這是林丹整個職業生涯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這兩年是李宗偉和林丹水準最接近的時期——2007年是李宗偉唯一兩勝林丹的年份,08湯杯是李宗偉唯一一次在重要的有意義的大賽上戰勝林丹。然而,湯杯過去僅三個月,林丹就在奧運會上給了李宗偉當頭一棒,他用恐怖的方式擊潰了李宗偉。這場比賽給人的最大感覺就是快。這樣的速度很難再現,這一點恐怕林丹自己也不否認。很多球迷評價這場決賽時說「李宗偉狀態不好,沒有發揮出來」——殊不知,這就是速度流的精髓:當速度跟不上對手時,在高速對抗中發揮不出自己習慣速度下的技術不是很正常么?仔細回憶一下這場球的一些技術細節是有意義的。第一分就是一個很長的多拍,最後以林丹突擊得分結束——我個人認為,這一分里最重要的一個回球是林丹一個正手被動擊球:他在二次啟動下仍能拉非常到位的直線後場,迫使李宗偉放棄攻擊採取過渡。後面的很多得分球迷們耳熟能詳,隨便舉幾個例子——李宗偉靠最招牌的正手後場起跳突擊不轉體劈殺斜線得到第二和第三分,然後似乎在這個技術上再沒有得分(或者最多再得一分);林丹多次通過平高球壓李宗偉正手後場,抓李宗偉正手 被動回球得分;李宗偉正手後場判斷失誤;林丹頭頂點殺直線上網撲殺;李宗偉頭頂過渡被林丹網前抓球得分;等等等等。李宗偉也算是頂尖高手之一,他的絕活是什麼?第一,正手後場起跳突擊,不轉體劈殺斜線;第二,頭頂雙腳起跳突擊大斜線(說實話,這招很多人都有, 算不上多招牌)。我們來看看李宗偉最大的技術弱點是什麼,他老被林丹或者其他對手抓的是什麼——第一,正手被動半被動回球質量一般、線路單調、容易被抓(其實很多男單選手在正手被動的選擇上都比較穩健,但是被抓的情況也沒有那麼多;敢經常拉斜線後場的人很少,林丹是一個——別忘了他的斜線對著的是右手選手通常較強的頭頂區); 第二,頭頂半被動過渡網前動作幅度大、弧線高、球速慢;第三,反手擊球水準在高水平選手里差不多排在末位。可以看出,李宗偉最擅長的攻擊區域和他最大的弱點是相生相伴的。這種奇怪的特點非常致命。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李宗偉的這些缺陷沒有得到絲毫改進——當他遇到控球好而速度跟得上他的選手時,很容易陷入被動。
光說速度,索尼可能比林丹更快,他在07和09也兩度在世錦賽上淘汰李宗偉,但是他也會像08奧運會碰上李宗偉時那樣自亂陣腳,也會像09蘇迪曼杯半決賽那樣和朴成奐展開一場比爛的比賽。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變速,沒有控制,打順了人來瘋,打不順的時候……就不說了。林丹在北京奧運會上的成功,不僅是由於速度快,不僅是因為突擊多麼有威脅。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他超出李宗偉不止一籌的拉吊水準——這場球里林丹的拉吊無論是精度還是速度上,都令人嘆為觀止。我想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林丹那一個個劃著優美的弧線對著李宗偉正手後場角落呼嘯而去的平高球,不會忘記李宗偉判斷失誤後那一臉扭曲的表情,不會忘記李宗偉選擇被動過渡網前後看到林丹已經兩大步上網等在那裡的驚愕。這場球,不僅是速度的勝利,更是「變速」和「控制」的勝利。變速突擊;控制與反控制(二) 可貴的是,林丹並沒有沉迷於北京奧運會的輝煌,而是堅決地延續了自己的技術改造和轉型。08年的成功,是因為他超越了兩年前那個高速的自己,轉而追求在較高速度下的變速;08年後,他在進一步提高拉吊質量上付出了很多努力,追求的是更精確的控制。為什麼從09年起我們常常會產生「林丹想贏就能贏」 的感覺?這並不是簡單的勝負問題,而是在林丹認真對待的比賽里,他一直都是場上的掌控者,比賽的速度由他定義——林丹要快就快,要慢就慢。08年底的中國 公開賽上就能明顯看到林丹的變化——他在試驗如何在低速下贏得比賽。如果我沒有記錯,在那場決賽里林丹第一次在多拍中邀請李宗偉對練頭頂直線高遠球,這種球路在男單賽場上已經絕跡多年。第一局李宗偉一直保持微弱的領先,也一直戰戰兢兢地打球,卻最終沒有逃過被反超的命運;第二局又被打到個位數——林丹基本沒有提速,沒有任何勉強突擊,基本靠變速拉吊和防守中的變化就贏了。從那以後,李宗偉再沒有真正獲得在重要比賽里擊敗林丹的機會。09全英決賽中,林丹最後一次在高速基礎上用大量變速突擊戰勝李宗偉,這種打法也隨著Yonex贊助中國隊合同的終止而被林丹一點點藏起來了。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從09到12年,李宗偉每年都會遇上不多不少正好一場如他賽後接受採訪時所說「當年最重要的比賽」:09瑞士公開賽決賽(全英決賽後一周)、10日本公開賽 決賽(亞運會前)、11全英賽公開賽決賽、12韓國公開賽決賽。毋庸置疑,李宗偉為追趕林丹付出了艱苦努力。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不斷研製針對林丹的「絕招」。我清楚地記得09全英決賽失利後,李宗偉和他當時的教練米斯本·西德克聲稱「已經找到對付林丹的辦法」,他也確實在一周後球速很慢的瑞士賽決賽里依靠各種勾對角戰勝了林丹,兩個月後林丹在蘇迪曼杯半決賽里以一模一樣的比分回敬了他。李宗偉的勾對角只成功了那麼一場,此後絕大部分被林丹抓個正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重溫一下10湯姆斯杯半決賽,看看李宗偉在林丹搶到他勾對角球高點時那些狼狽而徒勞的反應。11年他又先後開發出反手假動作滑板平推後場——成功了一次,第二次就被林丹直接頭頂點殺得分(是不是中彈我忘記了)——和正手滑板收掉直線,這招還是挺有效的,12年全英決賽對林丹和奧運會半決賽對諶龍的使用算是比較成功,迫使林丹和諶龍更加註意正手網前防守出球的變化。第二,對力量和體能訓練的極端追求,對速度的追求,對高速下完成技術動作能力的追求。08奧運速度上的差距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了。也許在李宗偉和他的教練團隊看來,李宗偉和林丹的差距不在於技術而在於速度,只要在速度和體能上趕超林丹,勝利就水到渠成。在過去幾年裡,李宗偉的形象一步步遠離了當初那個略顯瘦弱的小個子,胳膊和小腿都一年比一年粗。苦練也確實收到了效果:在大多數比賽里,他能長時間維持較高的速度,快速而頻繁的突擊使他輕易得分——看 起來,除林丹外他幾乎沒有對手。然而,我們一次次看到,無論李宗偉對其他對手的勝利多乾脆,林丹對其他選手打得再糾結,當他們碰上時李宗偉依舊處於下風。或者,李宗偉確實曾達到甚至超過林丹在第一次華麗轉身前曾長時間保持的高速,能在10和11兩個上半年裡像砍瓜切菜一般把許多對手打到個位數,讓人們兩次驚呼「李宗偉統治的時代到來了」。這時候林丹在做什麼呢?他在降速,在「玩」,在打「老頭槌」,在「沒有困難創造困難」。林丹不再頻繁起跳突擊, 甚至在對方極其被動地挑球後也只是老老實實拉出一拍高遠球。他不斷出現拉吊失誤,不斷為自己製造防守對方半場殺球的困境。他一度看起來又慢又老,似乎任何對手都能從他手裡起碼拿下一局。我清楚地記得11年的韓國公開賽,重感冒的林丹在半決賽里前兩局都讓西蒙先到局點(16比20/18比20),兩局他都輕鬆追回,在第二局加分階段把兩個離底線出界八丈遠的球放掉,強行將比賽拖進第三局;另一邊李宗偉兩局輕取杜鵬宇。第二天決賽,病到臉青唇白的林丹靠防守和關鍵分扛到第三局15比16落後,這時他突然提速,李宗偉再也沒有得到哪怕一分。從10年尤其是11年開始,除了每年輸給李宗偉一場外,林丹還先後輸給佐佐木翔、黃永祺、蓋德、鮑春來等。李宗偉每次參加比賽的目標很明確:贏球、拿冠軍,要贏得痛快、要給林丹下戰書。林丹的目標也很明確:練習拉吊弧度和球速的微小變化、練習放網的遠近、練習變速的時機、練習如何保持比分差距、練習什麼時候故意出球不到位引誘對方突擊再抓球路反擊……用三句話來概括,就是練習怎麼用消耗最小的方式贏球,怎麼在困難的局面下贏球,怎麼在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贏球——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雖然寫於2013年,但現在看起來還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