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是否抹殺了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國家公民的創新能力,肯定跟教育有關,但也不全是教育造成的。這裡面可能也有文化,制度,歷史的原因。
但是,即便如此,中國學生創新能力低,應試教育至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謝邀。根本原因是「標準答案」的教育方式。
記得堂弟小時候有個故事。
堂弟問爸爸:「爸爸,為什麼我扔到天上的乳牙會掉到地上,而不會像小鳥那樣在天上飛?」
爸爸:「你認為呢?」
堂弟:「因為乳牙沒有長翅膀。」
「不對,正確答案是重力。」從此,堂弟常常會把重力掛嘴邊,再也沒有了「乳牙長翅膀」之類的「幼稚」話題。
兒童心理學者南希.勞里和戴維.約翰遜在2010年曾經有過「標準答案與好奇心」之類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強調標準答案的老師,教出來的孩子主動到圖書館找資料的可能性會變小,標準答案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所以,父母們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孩子的看法和答案,常常能激發孩子更大的好奇心。
謝邀。
看了看回答,還有所謂「大家心裡都是有答案的」。請問你心裡的答案是什麼?請問到底什麼叫做創新能力?請問應試教育和創新能力的關係是什麼?請問應試教育有哪些影響?創新能力又該如何培養?我估計這個 @慧讀慧寫 也是什麼都不知道,兩眼一蒙就開始按照自己狹隘而幼稚的思維來想了,甚至拿民國的教育來說事。蔡元培要哭死了好嗎,他在北大提出的「抱定宗旨」思想,簡言之就是你們當學生就給我好好做學問,別整天功名利祿掛嘴邊。說明啥?民國時期教育的功利性太重,重到不得不從北大開始整改。新中國和民國相比,教育和學生的功利性還真沒得比。退一萬步講,我家境貧寒,我希望通過教育學習新知識,通過考試來成為人上人,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生活,這有錯嗎?你躺在舒服的卧室裡面,看著手機打著字,吹著空調喝著可樂,享受著比我優越很多的教育資源最後腦子空空如也一點乾貨都拿不出來,然後痛斥所謂我國應試教育的不是(還沒有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你猜我怎麼想?我想幹掉你然後代替你去上學,過你現在過的生活。民國的教育是為了提高「國識」……我問你哪國的教育不是為了提高國識?還是說只有你心中臆想的一個國家進行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國識」?接下來,新中國剛成立的1949年,全國5.4億人,80%人是文盲,這就是民國這麼多年的「國識」教育的成果?那你民國教育真是碩果累累啊。 ——————————分割線——————————懟完了智障,來說說正題。題主問,應試教育是否抹殺了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應試教育和創造性的關係的問題。我的答案是,沒有,但是,有影響。創造性是什麼?簡而言之,利用一定內外條件,產生獨特的,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產品的能力和相應的人格特徵整合的心理品質。分析一下前半句,「利用一定內外條件」,這意味著創新者需要擁有紮實的知識基礎,這個知識基礎既包括了自己的科學知識技能,也包括了關於如何創新的知識和技能,一般為創造技法和思維策略,以及一定的關於創造性的心理學知識。這說明什麼?說明創新不是憑空想來的,也不是一個智障白痴能夠乾的活,而是一個擁有紮實知識基礎,擁有創造性思維策略,懂得並會靈活運用創造技法的人才能幹的活。而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紮實。 紮實的知識基礎,是一個人發揮創造力的前提。沒有這個知識基礎,你就一民科。
其次,以這個@慧讀慧寫 為例,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背背背」,「大量做題」等學習方法,都會讓學生「思維僵化」。可是你問他們到底為什麼「背誦記憶」「大量練習」這些最基礎的學習方法會使思維僵化?他們卻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當然答不出來,因為這是他們的「感覺」,或者,「故意」的。他們忽略了一點——如果我希望獲得紮實的知識基礎,我應該怎麼辦?玩泥巴嗎?還是聽個別白痴的話痛批「中國的應試教育」?我當然要大量記憶背誦,反覆練習啊!不這麼做,怎麼可能學到真本領呢?也就是說,要是想今後有創新,就必須現在積累豐富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得,其實就是「背背背」和「練練練」。接下來重點來了,作為目前對付應試教育兩大殺手鐧的「背背背」和「練練練」,對於一個人的智育夠不夠用了?答案是不夠用的。因為還要「理解」。若是不理解知識,背再多,練再多,也不會有益於你的實踐的。你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脫離了「理解」的基礎上,是不會有的。
如何做到「理解」?有人說,「動腦子去思考」。我認為這是進行「理解」的兩個步驟中的第二個步驟了。那麼第一個步驟是什麼?「背背背」和「練練練」啊!你連死的知識都沒掌握,你怎麼理解,怎麼活用?你不理解,不活用,你怎麼在這個基礎上創新啊?等你真的「背住了」,「練熟了」,然後「思考了」,將知識「理解了」,接著「運用了」,最後才是「創新了」。但是有些人還沒有「背住」,「練熟」,「思考」,「理解」,「運用」,就滿腦子想著「創新」,連子宮都還沒爬出來,就想和太陽肩並肩?所以,按照我這個邏輯,應試教育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是百利無一害啊。你看,通過應試教育,「創新」的前置條件全都滿足了,還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教給學生創造技法和思維策略,那豈不是無敵了?理論上是這樣……理論上……
但是實際操作是怎樣的呢?由於「國情」,具體來說,也就是人口基數大和民國留下的爛攤子所帶來的人才數量多,建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教育事業難做大,教育普及難度大,教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我國傳統對科舉的重視,國家對人才的渴望,對人才嚴格的選拔,家長對教育,對事業的重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一個最終問題:上升渠道相對狹窄。狹窄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就導致了我國學生的學業壓力巨大。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考試」。而在「學會考試」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對「背背背」等方法的重視,對基礎知識的重視,還加了一個對創新能力不太友好的東西的重視——思維定勢。我們在分析考試思路,出題思路的時候,思維已經產生了定勢——考試的定勢。上述所有問題的debuff加成,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們對考試無比重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學生極其重視這個「考試定勢」,以至於思維在很多方面被束縛。舉例來講,比如分數至上,比如停留在「背背背」,「練練練」這一相對更加容易拿到更高分數的基礎階段上,而不會「死去活來」,即將死知識理解而最終活用。而一些教師為了升學率和高分率,也採用了一些刻板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了死板的課堂。最終,一切的一切,會對一部分學生產生以下效果:1,學習積極性下降2,創新意識的缺失
3,忽略了創造技法和思維策略的學習4,沒有建立起創造性人格。當然這只是一部分人,富有創造力的中國學生數不勝數。寫到這裡,我想應該「大家心裡都是有答案」的了。而這答案,絕對不會是某些無良培訓機構口中的愚蠢而幼稚的答案。謝邀。
應試教育是否抹殺了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個問題大家心裡都是有答案的。應試教育是孩子接觸到的中國的大環境,無疑對孩子的成長肯定會有影響。影響整個國內社會的價值觀、影響教師的教學觀、影響家長的教育觀,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就拿小學語文教育來說:語言是思想的工具,語文、語文教材,緊密聯繫著社會文化,是文化的載體,能集中反映出一個時期的精神風貌與思想潮流。
比如民國時期的語文,民國時期現代的教育體制剛建立,有較多的辦學自由,剛脫胎於傳統,學生的所謂"國學"底子自然都比較厚實。那時候中西方文化互相影響,旗鼓相當,參與編寫教材的大師一方面國學涵養深厚,同時接受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後對孩童的教育有更深刻細緻的理解,對語文教材的編撰非常注重人文情懷,符合兒童成長的規律。
但現在,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語文教育愈發功利化、機械化和程式化。相比之下,民國的培養理念跟現在有很大的差別,民國沒有統一的高考制度,教育十分講究人文情懷;現今的語文教育以高考為主,要拿到高分,考上重點大學。社會文化不同,教育的重心自然就傾斜了。
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越來越被公認為中國目前唯一的相對公平的晉陞渠道,是基層人民往上走的最快捷有效最容易接觸的渠道,高考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重。目標統一了,教學使命教育理念方式方法自然也就固化了。在經過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代一代的受應試教育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高考幾乎成了許多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
要想出人頭地,就要考上好大學;要想考上好大學,就要考上好高中;要想考上好高中,就要考上好初中;要想考上好初中,從小學開始就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一串的想法鏈條,支撐起來的都是高分高分高分,想要拿高分,,考試就要考好;考試想要考好,那就要把所有考點都盡量背得記得。
好啦,這就是十幾年來很多中國學生的狀態,考前備考押題,一切與考試無關的活動都被視為「不務正業」,思維被僵化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個人觀點
其實應試教育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填鴨式教育,我個人也認同。現在就好比一群鴨子(學生們)養在鴨舍里,其中有喜歡吃東西的鴨子(自主學習),也有不愛吃飯的鴨子(不愛自主學習),喜歡吃東西的鴨子不用提了,主人(學校家長)肯定喜歡,不喜歡吃的呢,主人就逼著他吃,吃肥了。然後到了出籠的日子(高考),那些愛吃東西的鴨子和被主人強行喂的鴨子相差沒多少斤兩,這就導致了,有些本來質量不太行的鴨子擁有了和好鴨子一樣的競爭力。在同一個大學裡,比如分數不太高的大學,有些人是自主學習進來的,有些人是被強行喂進來的。這兩種學生肯定不一樣,所謂的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在前面那一批中小概率出現。這就導致了一個大學中,部分同學是自主學習的,自主學習的部分同學中出現自主創新人才。這就使得概率降低。
但是你看看好的大學中,比如清華北大這種,這種靠主人填鴨很難填上來,所以他們自主學習的比例就遠高於其他學校,所以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在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為什麼說自主學習才能創新:因為只有高效的掌握了專業的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才能創新
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標準式答案」也是影響極大的因素,個人以為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沒有那麼大。我記得有一篇文章中說,古人幾乎只學語文,然而治國修身齊天下都能做到。明朝時盛行八股文,幾乎就是課文填空。有人說全培養的是只會聽話的傻子,可人家立國兩百多年是傻子能行?我的觀點是教育影響確實很大,但是不應該全怪在教育上,因為聰明人不會越學越蠢。「扼殺」孩子的,不是學校,其實是家長。
老師與學生待在一起的時間,比家長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少多了。像下面這些場景想必大家很熟悉:
1. 那誰多厲害,這次又考了一百;
2. 長大以後要多賺錢;
3. 成天別總想那些有的沒的,好好學習;
4. 我是管不了他了,交給老師去教育吧。老師你可以放開手打他!
……
家庭教育對人成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但好像大家往往都忽略了這一點。
最後大家都順其自然地認為,是學校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其實是家長自己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抹殺這個詞太過於絕對了
有個詞叫一定程度
可以說中國的應試教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謝邀。抹殺我覺得還不至於,影響肯定是有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