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能理解唐詩嗎?
原問題就是「外國人能理解唐詩嗎?」
被人惡意編輯成「西方人能理解唐詩嗎?」
看看哈佛大學ChinaX公開課,有幾集專門講唐詩的鑒賞,這些漢學家對於我國唐詩的理解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
完整版的地址在這裡:【哈佛大學(HarvardX)】中國(ChinaX)【Part 3】【內嵌ass雙語字幕】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詳細討論了唐詩的結構,平仄,韻律,對仗,起承轉合以及欣賞方法;由於這個只是公開課,所以不會特別深度,如果想看有深度的,大家可以自行尋找宇文所安的著作讀一下。
介紹一下這兩位漢學家
第一位叫做包弼德(Peter Bol),男,198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學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1997-2002年任東亞語言文明系系主任及東亞國家資源中心主任,現任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主任,以及國際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管理委員會主任、國際歷史人物資料庫項目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出版著作多部和論文六十餘篇。其主要著作中,1992年出版的《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已被譯成中文版和韓文版。2008年發表的《歷史上的理學》的中文版已有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其中我看過《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一文是真的晦澀難懂,各種追根溯源,引經據典。
第二位叫做宇文所安,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美國著名漢學家。他從小就對詩歌感興趣,在巴爾的摩市立圖書館,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觸到中國詩歌,並迅速與其相戀,至今猶然。1972年,宇文所安獲得耶魯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隨即執教耶魯大學。他的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有:《初唐詩》、《盛唐詩》、《中國「中世紀」的終結 中唐文學文化論集》《晚唐詩 827-860》《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迷樓 詩與慾望的迷宮》,以及最近的《中國文論》和《他山的石頭記》等。
如果想更加了解這個人,可以去百度他在蘇州大學的演講,詳細的談論我中國的詩歌。
最重要的一點,這兩位都精通漢語,雖然口語聽起來還是有些外國口音的。
這兩個視頻我曾經發到過今日頭條,底下點贊最多的評論就是「外國人永遠不可能理解唐詩」。
日本應該是全世界華人地區之外,最喜愛中國古典詩歌的國家了。
我在日本生活,給大家講兩個我身邊經歷的故事吧。
先說一個我上學的時候的事情,日本大學有醫生常駐,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上校醫院看病,那天給我診病的是一個老醫生,他看了我的學生證之後,就問我是不是中國人,我說是,然後老醫生先是給我麻利的診斷開藥,全程大概不到3分鐘,然後他就開始和我聊起天來,他說他很喜歡中國,去過中國哪裡旅遊,然後突然拿起紙筆開始寫起了《楓橋夜泊》
他告訴我這是他最喜歡的一首詩,但是他一直有兩點搞不懂,然後他問了我兩個問題,
第一是「月落烏啼」,烏鴉晚上是不會叫的,為什麼會月落烏啼?
第二是「夜半鐘聲」,中國古代晨鐘暮鼓,並沒有半夜敲鐘的習慣,為什麼會有夜半鐘聲?
當時我徹底懵了,這首詩我很小就學過,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兩個問題。但是我一個中國人,我也不能說我知道啊,然後我就說,或許這是詩人為了表達的一種意境而特意為之,通過月落之後的烏啼和夜半的鐘聲反襯夜的寂靜,凸顯詩人的憂愁難眠的情緒?(其實這個問題至今我都沒有找到真正滿意的答案,不知道知乎有沒有高人有妙解)。
之後我們倆一個中國人一個日本人,一老一少,一唱一和,一邊聊一邊寫,就中國古代詩歌,古典文學,交流了將近一個多小時。他雖然一句中文都不會,但是會寫很多漢詩,他給我念了很多漢詩的日本讀法,我然後又給他念了中文讀法。老先生那天特別高興,寫了滿滿幾頁的詩詞,我也和他聊得非常開心,甚至幾乎忘記了自己肚子疼。
我也曾經和日本關西大媽聊天,她告訴我她們小時候學過《春曉》,現在還記得。然後張口就來,「春眠暁を覚えず、処処啼鳥を聞く、夜來風雨の音、花落つること知る多少」當時給我的驚訝如果要形容,就好比聽到國內賣菜的大娘突然和我聊起莎士比亞文學一般。
我老婆是日本人,日本的國語課要學漢詩,要學古文,還要寫毛筆字。其實基本上每個日本人都能念出幾首漢詩來。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推崇和繼承還是很讓人佩服的。講一個題外話吧,雖然不是詩。是關於我老婆的,她剛開始和我交往的時候,有一次她咬我,當時我就憋不住笑了,她被我搞得莫名其妙,抬頭問我怎麼了,我說我突然想到了小時候學過的一篇古文,開頭是這麼寫的「京中口技善き者有り」。然後,她秒懂。
說起我老婆,她高中有個同學就喜歡「詩吟」,這詩吟就是將漢詩用日文讀法配以曲調吟唱出來。和花道茶道一樣是一種非常高雅的藝術。她們學校當年去中國訪問,那個同學還在人民大會堂里表演過。中國古代詩歌也是吟唱的,但是到了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人會了,但是日本卻用其獨特的方式發揚流傳了下來。而且還有各種不同的流派,經常都會舉行詩會和比賽。
給大家發個視頻體會一下吧,這個小姑娘吟的是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詩吟不單有吟唱,還有配以扇舞,劍舞的。中國古代也常有吟詩配以舞劍,比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就是其觀公孫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舞劍,並回憶童年觀看公孫大娘舞劍而寫的。可惜現在這種吟詩舞劍中國似乎沒有了。
再給大家發一個舞扇的。這首詩叫做《平泉懷古》是日本人寫的漢詩。
說到日本人寫的漢詩,再給大家介紹一首,這首詩是這麼寫的
夜駕艨艟過遠州,
滿天明月思悠悠,
何時能遂平生志,
一躍雄飛五大洲。
你猜是誰寫的詩?
答案是,大正天皇
日本天皇曆來有寫詩的習慣,不過多是寫和歌,這位大正天皇好像漢詩造詣還很高,還有漢詩集。
日本下到普通百姓老大媽,上至天皇,不但理解中國的古詩,而且他們還以自己的方式吟詩,創作詩。
最後我想說,如果要說日本人對漢詩的感情,那這兩句唐詩應該是最貼切的了吧:
如果這都不算愛,
我有什麼好悲哀。
8月30日追記
針對評論中幾個觀點補充一下。
1,關於日本是不是華人地區之外最愛中國古典詩歌的國家。
有人說到朝鮮半島漢詩水平更高。往早了說沒意義,咱就說現在。我敢說如今朝鮮半島絕對比不上日本,朝鮮半島現在還有多少認識漢字的人?漢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光是幾個朝鮮半島的漢學家儒學家會寫兩首漢詩,這個和歐美的漢學家一樣只不過是象牙塔里的玩意兒罷了。唯有日本,無論男女老少都從小有機會接觸漢詩,不但能念,能讀,還能寫。而且還獨自發展出詩吟這樣具有受眾的藝術。而朝鮮半島還有越南現在認識漢字的人都已經寥寥無幾,已經頂多只能算是半個漢字文化圈了。這個世界上除了華人也只有日本人還真正能從文字的深度理解漢詩的美了。
2,關於日本人懂不懂漢詩的平仄。
日語里平仄念做(ひょうそく),既然有這個概念,當然就懂平仄!
前文我已經舉例,日本人作漢詩同樣講究起承轉合(日本叫做起承転結)平仄,押韻。如果漢詩缺少了這些要素,那就不算是漢詩了。所以他們寫的漢詩用中文念出來一樣朗朗上口(當然現實中確實也有一些寫的不怎麼好的,我覺得頂多算是「漢風」詩的漢詩)。
那日語里有平仄嗎?答案是沒有。
那日本人用日語讀漢詩有平仄嗎?答案也是沒有。
那日本人創作漢詩怎麼知道合不合平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給大家看看我收藏的日本以前的字典
注意看,日本以前的字典除了用假名標註漢字的音讀,訓讀,他們還完全原封不動的照搬了中國的「反切」,中國古代沒有拼音,要知道一個字怎麼念就是靠反切以及同音字。日本人就是通過這一套中國古代字典的音韻體系來確認平仄。
日本人為了讓漢詩真正合平仄,把他們語言中不存在的這套體系照搬套用了上千年一直至今!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讓他們的漢詩看起來(或者說用漢文讀起來)更正宗一些。
如今日本人創作漢詩依然會查閱漢和字典,確認漢字的音韻聲調。
甚至現在網路上還有專供漢詩創作用的確認押韻平仄的網頁。
漢詩のための押韻平仄チェックツール?jigen.net如果這都不算愛...
3,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關於《楓橋夜泊》的問題
其實以前我對這個問題也調查過,大家的一些觀點多少我都看過,分享一些我的私見。
關於「夜半」
漢語中「夜半」一詞具有明確的指定意義。就是指現在的0點左右。我們常說半夜三更,這三更指的也是子時0點。而且夜半在日語中叫やはん或よわ、同樣也是指的0點左右。這首中日都鼎鼎大名的詩,在「夜半」這一辭彙上不太可能用錯。
關於「烏啼」
其實日本烏鴉特別多,所以日本人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我剛剛查到的一個日本網頁上寫得比較詳細。首先烏鴉是日行性動物,一般只在白天活動,這是沒錯的。
但是有幾種情況烏鴉會夜間鳴叫。
烏鴉會在繁殖期活動頻繁,但是烏鴉繁殖期是春天到初夏,與詩描寫得深秋不符合。還有如果遇到危險烏鴉也有可能晚上鳴叫,還有烏鴉是早起的動物,視力很好,而且很聰明,據調查日本城市的烏鴉會根據居民早上倒垃圾的時間調整作息時間,甚至0點開始活動也有。所以烏鴉半夜鳴叫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是並非不可能。
關於「月落」
太陽有日出日落。月亮也有月出月落。但是有一點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月出月落的時間和月亮的圓缺有很大關係。
比如月圓時月初時間大概是下午六點,月落時間大概是早晨六點。月亮最高點大概在午夜0點。所以根據詩中「夜半鐘聲」和「月落」兩點,我們還可以推測張繼寫詩那一夜的月亮圓缺程度。
如果「月落」一詞單指月亮完全落下消失這一時刻,那麼當時應該是上弦月。如果「月落」指的是月亮由最高點逐漸下落的這一過程,那當時可能是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這四種月相中的某一種。
關於「鐘聲」
有不少朋友已經提到,古代有的詩里寫到過有的寺廟有夜晚敲鐘的習慣。其實我現在在日本住的地方就有寺廟,不過是每天早晚6點敲鐘,半夜敲鐘一年只有一天,那就是除夕夜(日本的陽曆新年夜)。所以晨鐘暮鼓可能只能算是通常情況,並不是絕對。
評論中有幾位朋友應該是愛好詩歌並且有很好的文學修養的人,關於這首詩的解讀,有不同的意見,我覺得非常好。並且非常歡迎感謝你們理性友善的發言。
唐詩盛行的大唐積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大唐時代,強盛自信,兼容並包,海納百川。所以日本當時會舉國之力派遣最優秀的人才當作遣唐使,九死一生來到中國求學求知。他們捎回去的各種先進的唐文化中就有我們中國的詩歌。我想唐代的詩人們如果知道在大海的另一邊的那個叫做扶桑的異國小島,過了一千多年之後,人們還在傳唱模仿他們的詩歌。他們一定會很自豪吧。
而反觀留言里一些人,自己幾斤幾兩不知道,卻刻薄的去貶低嘲諷日本人寫的漢詩。甚至還有幾個莫名其妙的扯到日軍侵華。我想唐朝的先人們一定也會和我一樣為之覺得汗顏吧。
日本仰慕唐朝曾經舉國上下學習唐朝,
最熱愛唐詩的外國人無疑是日本人了。
中國文學對日本影響始於秦而盛於唐,
中國文化尤其是唐詩啟蒙了日本文學。
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詩,
日本人都很喜愛,尤其是白居易的詩。
日本人對唐詩的理解到了什麼程度呢?
讓我們從幾個典型的故事開始聊聊吧。
平安時代是日本歷史上最風雅的時代,
發生了無數個令後人沉醉的浪漫故事。
某年冬天大雪紛飛,雪下得格外的大。
皇后藤原定子和女官們圍爐取暖閑談。
藤原定子突然點名提問女官清少納言:
「少納言啊,香爐峰上的雪怎麼樣了?」
常人聽到這句話肯定會覺得莫名其妙,
為什麼突然之間問起香爐峰上的雪呢?
我們學過李白名詩「日照香爐生紫煙」,
可能猜到香爐峰指的是廬山的香爐峰。
但是廬山香爐峰上的雪究竟怎麼樣了,
遠隔茫茫大海的日本人怎麼能知道呢?
可是清少納言居然心有靈犀一點就通,
她沒有直接回答皇后藤原定子的問題,
而是馬上站起來打開窗子,撥開帘子。
皇后會心一笑,眾人也很快恍然大悟。
原來這是定子皇后給清少納言的測試,
暗含「香爐峰雪撥簾看」的唐詩典故。
這一句詩出自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寫的
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白居易的這組詩由五首七言律詩組成,
這一句詩出自其中的第四首,全文是:
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
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 匡魯便是逃命地,司馬仍為送老官。 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何獨在長安。
看到此情此景,其他的女官都讚歎地說:
「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甚至也都吟詠過,
可就是不曾想起來。畢竟侍候中宮皇后,
這麼多的女官里清少納言是最佳人選啊!」
這個故事能讓我們發現很多當時的情況,
那時的日本上層階級非常熟悉唐朝文化。
女官們不僅都學習吟誦過白居易的詩歌,
而且還能熟練應用其中的典故來玩遊戲。
皇后藤原定子二十四歲的時候死於難產,
這個故事發生時候她還是個小姑娘而已。
雖然她年紀輕輕,卻陷入政治鬥爭旋渦,
父親死後兄長失勢,她也很快失寵遇冷。
在這個大雪紛飛窗外寒氣逼人的冬日裡,
她是否想起如白居易一樣被貶的兄長呢?
這種事關政治,不能向外人提起的心意,
也只有忠誠而聰慧的清少納言能夠理解。
這段君臣知遇主僕情深心有靈犀的故事,
收錄在清少納言的《枕草子》流傳後世。
《枕草子》作為日本隨筆文學開山鼻祖,
整部書引用白居易的詩歌共計二十九處。
既有直接引用原句,又有化用改寫原詩,
還經常把詩句擴展開來,寫成一篇文章。
《枕草子》的書名也來自白居易的詩句
這個典故來自白居易的詩《秘省後廳》:
槐花雨潤新秋地,桐葉風翻欲夜天。
盡日後廳無一事,白頭老監枕書眠。
清少納言自己在跋文里寫明了書名來由,
「枕にこそは侍らめ (放置於枕邊)」
清少納言是白的鐵杆粉絲,她自號草庵,
這也源於白居易的詩「廬山夜雨草庵中」
清少納言的死對頭紫式部也喜歡白居易。
她是定子之後下一任皇后藤原彰子的人。
她應召入宮,擔任皇后彰子的侍從女官,
為藤原彰子講解《白氏文集》中的樂府。
紫式部創作了日本國乃至全世界第一部
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共54卷約80萬字。
書中引用白居易的詩篇共47篇、106處。
章節結構和情調也受到《長恨歌》影響,
像她們兩人一樣迷戀唐詩的人數不勝數,
比如白居易在日本的頭號粉絲嵯峨天皇。
日本史書《文德實錄》記載了這樣的事,
有人因為獻上白詩得到了從五位的官位。
「承和五年,大宰少貳藤原岳守檢唐船
得《元白詩筆》獻, 因功敘位。」
雖然中國和日本遠隔重洋交通非常不便,
但白詩寫好以後,很快就能傳到日本去。
就像如今的字幕組們搬運動漫新番一樣,
遣唐使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搜集唐詩。
《春江》大概是白居易公元820年寫的,
但嵯峨天皇在823年之前就已經得到了。
「閉閣唯聞朝暮鼓,上樓空望往來船」
他把其中的「空」字偷偷改為「遙」字,
假裝是自己寫的詩送給侍臣小野篁鑒賞,
小野篁看後認為「遙」改為「空」更好。
天皇驚訝「此樂天句也試汝也本空字也」
兩人對白詩的理解居然能到了這種程度。
白居易在日本如此受歡迎他自己都知道,
他曾經在自己的詩文集的序里親自寫道:
集有五本日本新羅諸國傳寫者不在此記
自己粉絲遍及中外,白居易很為此自豪。
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稱為 「枕秘」,
藏在枕頭下面,當做寶貝一樣天天欣賞,
還設置宮廷侍讀官專門講解白居易的詩,使得白詩成為天皇以及貴族們的必修課。
他的詩寫得不錯,代表作《江頭春曉》:
江頭亭子人事睽,欹枕唯聞古戍雞。
雲氣濕衣知近岫,泉聲驚寢覺鄰溪。天邊孤月乘流疾,山裡飢猿到曉啼。物候雖言陽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嵯峨天皇以後幾代天皇沿襲了這個傳統,
經常舉辦以白詩唱和為主題的大型沙龍。
醍醐天皇: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也。
村上天皇經常舉辦參照白詩格式的詩會。
在白居易去世的前一年,菅原道真出生,
他作為日本的「學問之神」被神社祭祀。
直到如今日本學生考試前仍向他求保佑,他經歷與白居易相似,非常推崇白居易。
他模仿白詩定格聯章的《春深二十首》,寫的《寒早十首》是日本漢詩著名篇章。
他著有漢詩集《菅家文草》《菅家後草》。編著《新撰萬葉草》又名《菅家萬葉集》,
收錄的是和歌109首、分春夏秋冬戀五部,每首和歌均配以歌意相同的漢詩七言絕句。
其實早在比平安時代更早的日本奈良時代,
漢詩已經流行,甚至有了日本人的漢詩集。
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1年日本出版了第一部
以五言詩為主的漢語詩集叫做《懷風藻》。
收錄天皇、皇子、諸臣、僧侶和隱士64人
所做的模仿唐朝和六朝詩歌的120首漢詩。
嵯峨天皇敕撰漢詩集《凌雲集》收91首詩,
以及《文華秀麗集》3卷,共收錄148首詩。
淳和天皇敕撰漢詩集《經國集》共有20卷,
多年以後了失散14卷,現存6卷,共253首。
奈良時代和平安前期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
風行之盛乃至被日本人稱作「國風黑暗期」
這些漢詩大多模仿中國六朝和唐代的詩作,
代表詩人有嵯峨天皇小野岑守小野篁空海。
弘法大師空海不但是佛教大師創立了真言宗,
還著有漢詩文評論集《文鏡秘府論》共六卷。
其他的人大多只能停留在模仿唐詩的層次上,
他卻能上升到理論研究層次,研究唐詩創作。
聲律、詞藻、典故、對偶等技巧和創作理論,
就是從他這裡,大規模成體系地傳入日本的。
他在自己的書中多次引用王昌齡的《詩格》、
崔融的《唐朝新定詩格》、皎然的《詩議》
和元兢的《詩髓腦》來說明靈感的重要性。
這部書不但日本人的漢詩創作指明了道路,
還對日本自己的「和歌」理論產生了影響。
空海還編寫了漢詩簡明教程《文筆眼心抄》,
自己漢詩集《性靈集》漢文集《三教指歸》。
江戶時代的古文辭學派,是漢學流派之一。
創始人荻生徂徠努力推動唐詩在日本傳播。
他主張文學復古,「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認為應該努力模仿把詩寫得和古人的一樣,
以假亂真,那就是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強調,必須對盛唐諸家反覆誦習、模擬,
達到「辭氣神態皆肖」、出口成章的地步。
他十分推崇明代詩人李攀龍選編的《唐詩選》
和明代高棅選編的《唐詩品彙》稱為「益友」
荻生去世後,他的學術主張通過 「藝苑泰斗」
服部南郭、高野蘭亭、山縣周南等傳播開來。
古辭學派的詩人們努力學習研究和推廣唐詩,
讓唐詩廣泛流傳到日本民間,影響十分深遠。
雖然此時日本詩歌的主流已經是本土的俳句,
但江戶時代日本詩人經常借鑒唐詩創作俳句。
俳句詩人松尾芭蕉、與謝芫村和廣瀨淡窗等,
都愛唐詩,喜歡向杜甫、李白等人學習意境。
松尾出門時要隨身攜帶杜甫的《杜工部集》,
與謝蕪則仰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
他學習王維喜歡在自己的畫上各題七絕一首。
畫了《十宜圖》來實現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
直到臨終之前他還在懷念王維寫下最後俳句:
「王維別墅古籬笆,冬鶯清音發」真是難得。
現在日本的中小學課本里仍有大量中國作品,
包括《戰國策》《史記》《論語》《莊子》,
另外就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幾人的唐詩,
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選入了中小學課本。
很多人發現宮崎駿《貓的報恩》這部影片中,
有一個場景就是老師教學生學習杜甫《春望》
不過由於漢語和日語之間的差別的確很大,
日本人對唐詩的理解難達到中國人的層次。
不但比不上中國人,甚至都比不上朝鮮人,
歷史上朝鮮人的漢詩水平比日本人高很多。
崔致遠是唐朝時候從新羅來的朝鮮留學生,
不但進士及第,他的詩還被收入《全唐詩》,
成為朝鮮的漢學鼻祖,他的《秋夜雨中》:。
秋風惟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燈前萬里心。
越南是中國鄰國,像朝鮮一樣也使用漢字。
越南最有名作品最多的漢詩詩人叫白毫子。
原名阮福綿審,是阮朝明命皇帝的第十子。
因為眉間有白毫自號白毫子,他的《送別》:
落日照衰草,送君多苦吟。
窮愁歸故里,垂老負初心。 驛路寒山瘦,關門秋露深。中途逢九日,相望碧雲岑。
越南國王的漢詩水平也很高,比如胡季犛。
明朝大臣李錡出使安南,非常看不起越南。
他認為越南是蠻夷之地,於是態度很高傲。
國王當場作詩抗議《答北人問安南風俗》:
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玉瓮開新酒,金刀斫細鱗。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這也正常,朝鮮越南離中國近,交流方便。
日本離中國遠,與中國交流少,自然稍差。
晁衡這樣在中國學習了大半輩子的日本人,
他的唐詩水平、對唐詩的理解就比較高了。
阿倍仲麻呂(晁衡)的《銜命還國作》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日本人對唐詩的理解,有別於中國朝鮮越南,
更是因為日本很早就減少了中國文化的輸入。
公元894年平安朝菅原道真建議廢除遣唐使,
從此日本不再大規模成系統地吸收中國文化。
少了中國文化衝擊,日本自身文化發展起來。
日本假名、和歌、小說、散文逐漸出現成長。
日本的文化和審美,本來就和中國不大相同,
在學習唐朝文化包括唐詩時,也是選擇性的。
如同博大精深擁有眾多風格流派的中國文化,
唐詩也會有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作者和作品。
但日本人並沒有全盤接受唐詩,依樣畫葫蘆,
他們只選擇了與日本文化相似的那一小部分。
盛唐時代李白天馬行空的風格日本人難接受,
大漠黃沙雄偉壯麗的邊塞詩日本人很難理解。
日本景色美麗物產豐饒,有雪山大海櫻花等,
同時災難頻繁,有火山地震海嘯颱風洪水等。
日本人祖祖輩輩經常看到的是,美稍縱即逝,
頃刻化為烏有,美好事物是暫時的不穩定的。
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萬物流轉的『無常觀』,
佛教傳入日本以後所揭示的人生的虛幻感,
讓日本人終於形成了獨特的美學觀念「物哀」,
符合「物哀」觀念的唐詩日本人才會很欣賞。
「物哀」這種審美觀有著多種層次很是複雜,
很難簡單直觀地解釋說明,他國人很難理解。
「物哀」「物」指自然萬物,「哀」即悲哀,
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
唐詩中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昨夜星辰昨夜風」、「平林漠漠煙如織」……
都表達了觀賞自然景物而誘發的一種哀傷情緒,
與日本的「物哀」有些類似,日本人容易理解。
『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
還包括了哀憐、同情、感動、體驗共鳴的意思。
白居易的詩歌是那麼多唐詩里日本人最喜歡的,
因為白居易的很多詩歌與「物哀」的思想類似。
白居易在給元稹的信中將自己的詩文分為幾類:
主要有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種。
自拾遺來,凡所遇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
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諭詩。又或退公獨處,或移動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百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
中國人崇尚心憂天下為民請命忤逆龍顏的白居易,
日本人喜歡風花雪月悠然自得閑適感傷的白居易。
白居易年輕時很有政治理想,勇於同黑暗去鬥爭,
但是無濟於事屢遭貶斥,於是看破紅塵開始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皇權衰落 宦官干政 牛李黨爭 藩鎮割據 社會動蕩,
眼看唐朝風雨飄搖沉痾難起,只能眼不見心不煩。
白居易年輕時候努力經世濟民,37歲時候才結婚。
晚年卻購買了漂亮的歌姬上百人,還要三年一換。
我們很難想像他經歷了怎麼樣的打擊才徹底變了,
總之白居易這個人早年晚年完全是不同的兩個人。
日本平安時代皇權旁落朝政大權被藤原家族掌控,
藤原家族把女兒嫁給天皇世世代代作為攝政大臣。
天皇雖然名義上是君主,但卻沒有什麼實際權力,
貴族大臣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巴結藤原家族。
藤原家族自身也常常內鬥,父子兄弟叔侄大火拚。
於是舉國上下無心國事,喜歡用風花雪月來解憂。
日本傳統的物哀思想遇上了平安時代的黑暗政治,
共同作用下,讓日本人更喜歡唐詩中閑適的部分。
唐詩海納百川無所不有,像大海映照出觀眾自己。
觀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理解喜歡什麼樣的詩。
應當可以理解,首先馬勒的著名交響曲《大地之歌》就是取材於唐詩,而且每一樂章都用一首唐詩來命名。
馬勒寫明作品「取材於漢斯·貝特格的《中國笛》」。作品一共六個樂章,採用了詩人漢斯·貝特格的意譯詩集《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詩作為歌詞。《中國笛》中的詩歌並非直接從中文譯為德文,而是來源於兩本法語中國古詩譯集——法國女詩人、作家及東方學家朱迪·戈蒂埃的《玉書》(法語:Le Livre de Jade)和漢學家德里文的《唐詩》(法語: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國人Hans Heilmann將這兩部法語譯集的相關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Heilmann的譯文文字比較平淡。漢斯·貝特格在三部法、德文翻譯的基礎上譯成《中國笛》。除了馬勒之外,理查德·斯特勞斯、阿諾德·勛伯格、安東·韋伯恩等其他許多著名作曲家也從《中國笛》中獲得過靈感(維基)。
也就是說,在馬勒創作《大地之歌》前,歐洲(至少在法國和德國)已經有不少學者在系統地翻譯和研究中國古典詩歌。
由於在翻譯的過程中,許多意義變得模糊不清,第三樂章《青春》署名李白,但在李白的存世作品中,找不到可與之對應的,至今仍有許多猜測。
但其他幾個樂章,是比較確切的,尤其是第一樂章《大地悲愁飲酒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另譯《人間飲酒悲歌》等),很明顯來自李白的《悲歌行》。找到2011年柏林愛樂的版本,感受一下馬勒所理解的李白、用西洋交響樂表現出來的李白:
《大地之歌》第一樂章《悲歌行》 李白:
悲來乎,悲來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君有數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悲來乎,悲來乎!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猨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悲來乎,悲來乎!鳳皇不至河無圖,微子去之箕子奴。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悲來乎,悲來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虛名撥向身之外。范子何曾愛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劒是一夫用,書能知姓名。惠施不肯干萬乘,卜式未必窮一經。還須黑頭取方伯,莫謾白首為儒生。
馬勒《大地悲愁飲酒歌》 的歌詞(與視頻中的中文字幕並非同個版本):
酒已爍漾在金樽之中,
舉杯飲酒之前,且容我為您高歌一曲! 這首忡悒之歌,當聽似發自您靈魂的笑聲當忡悒逐漸靠近 這靈魂的荒頹花園 歡愉與歌聲逐漸褪去 熄滅 生命的餘燼是黑暗 黑暗的餘燼是死亡 這間屋子的主人呀! 你的酒窖里溢漾著金色瓊漿 我的懷中斜倚著琵琶 輕揚琵琶弦 盡飲杯中酎 你我共此今朝之勝 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後千載名! 生命的餘燼是黑暗 黑暗的餘燼是死亡! 天空靛藍依舊 大地存續如昔 且恆於春天綻放千華然而你,一具血肉之軀在這寬天浩地之中 能擁有多少年華在這繁瑣紅塵中 你與歡愉的交集 豈逾有百年之久白日何短短 百年苦易滿蒼穹浩茫茫 萬劫太極長!放眼望去! 在月夜墓地之中那蜷曲著粗狂鬼魅般的形骸是你我共古人 千年以降百年以外不變的終點聽其哀嚎 正悲訴悼不回生命的馥郁芬芳!舉殤今際勿遲疑!吾友 錯此良辰 更待何時人生得意需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聖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且酌乾你我手中觚生命的餘燼是黑暗 黑暗的餘燼是死亡
有個美國詩人叫埃茲拉-龐德,他曾經出過一本中國古詩英譯本《中國》(Cathay),翻譯過不少中國古詩,你們可以猜猜看這幾首原作是什麼?
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ted, 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At sixteen you departed.
You went into far Ku-to-ye, 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 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You dragged your feet when you went out.
By the g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 Too deepp to clear them away! 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If you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Please let me know beforehand, and I will come out to meet you as far as Cho-fu-Sa. by RihakuThe selection from "Personae" by Ezra Pund. Copyright 1926 by Ezra Pound.
Translated from the Chiense Rihaku by Ezra Pou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