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鴿子、恩雅等國產吉他在品質上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差距究竟在哪?國產琴又該如何縮小這些差距呢?
國產琴一直在向前發展,可好像依舊和雅馬哈、西格瑪、takamine等國際名牌存在不小的差距。是因為國產琴太過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品牌文化和技術積澱嗎?可近幾年像以卡馬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好像也在儘力去做得更好,但網上卻似乎反響平平,國產琴為什麼難以做出令大眾歸心的產品?
對於一個品牌來說,自己品牌的文化和經驗固然重要,但那是決定性的嗎?泰勒也沒有幾年的歷史啊。國產琴的出路在哪,國產品牌現在是否有認真做產品的代表,國產琴是否有彎道超車的機會走向世界,與馬丁、泰勒比肩?
感謝邀請!
先說一件小事兒,阿姨的一位好朋友,是國內的知名樂手,理工科背景,做事非常認真,活好兒不粘人,在業內左右逢源,整天飛來飛去的,給很多港澳台內地的一線音樂人伴奏。
他的朋友圈內容, 2成是自己參與的音樂人的演出和唱片宣傳,2成是自己的生活瞬間,6成是一些具有批判特點的社會現象,祖國發展家國命運等等的,可以肯定,他是個很認真的愛國青年。
他的大部分吉他,都是跟阿姨這邊買的,前些天他說,想要個便攜的吉他,阿姨推薦了雅馬哈的靜音。
這種類型的,心存家國,身體力行想支持國貨的樂手,不在少數。特別想帶著中國的吉他,走上國際舞台,在林肯紀念中心,在中美建交40周年的慶典演出上,給中國品牌露露臉。一般的演出,或者錄音,用專業的國際品牌去工作,符合行業的標準,馬丁泰勒等等木吉他,他都有。而在這個特別的活動中,他特別想支持一下的國貨,表現又如何呢?
真的有機會,走上國際舞台的時候,這些廠家的自信,又去了哪裡呢?
阿姨從事樂器銷售13年,國產品牌賣過無數,這些琴的利潤非常好,但是,令人堪憂的質量,讓我覺得愧對於顧客。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夠銷售這些國際品牌的,光是馬丁的申請,我正式提出申請的前三次,均被拒絕。在沒有資質取得代理權的多年以前, 只能從燒火棍,到星辰,到各種國產雜牌,一步步成為MARTIN TAYLOR,Takamine等等品牌的經銷商的,可以說,阿姨也是一路披荊斬棘走到今天的。
樂器行業普遍從業人員素質偏低,阿姨不想說是生產方,還是銷售方的錯。我們隨便走進一家琴行,或者淘寶問詢,銷售人員張嘴閉嘴的,都說「我們國貨性價比高」「那些大牌都只是賣牌子」,「我們XXX牌子,是國貨良心!」!可到了這個時候,我國的音樂人,希望真正把國貨在國際舞台展示一下的時候,那些所謂的國貨的「性價比」和「良心」,全都去哪兒了呢?
「黑名牌」,似乎在這個行業內,就是政治正確的,眾口鑠金。「馬丁手感不好」「泰勒就是騙錢」「雅馬哈就是賣牌子」「Takamine都是中國產的」,「萬元以下買國貨良心品牌」,等等等等,你買個琴,打聽幾家琴行,保證你聽到耳朵起繭子!
人家幾十年一兩百年的牌子,隨便拎出來一個系列都是幾十年內暢銷一百多個國家,經受得住開放的國際市場考驗的。說這種話的時候,不動腦筋的嗎?一百多個國家幾十年的用戶量,也不小了吧?是不是就你們最聰明?這麼多購買者和滿意的用戶,我就問你,他們是不是全瞎??
而這種論調,影響了很大的一批客戶群,真得是在用真金白銀去支持國貨。然後呢,結果呢?國貨傷了一批又一批的用戶的心。阿姨說了,只想賺點兒省心的錢,原來賣國內一些品牌的時候,推銷的時候,也是說,給國貨一點信心!當出現問題的概率高達50%-80%的情況下,實在是沒有辦法跟客戶交代。看著小客戶的眼神,從滿滿的信任和歡喜,變得暗淡,笑容變成了傷感。阿姨除了說對不起,除了幫助維修之外,甚至沒有辦法給大家維權!
因為,和這些所謂的「良心國貨」廠家溝通起來,難如登天!
前些年,因為質量問題,阿姨可謂是打遍大江南北了,知乎的朋友看我給小朋友解答問題,耐心細緻,說阿姨很溫柔,問阿姨是不是平時也是這麼溫柔。我回答說:分人,分事兒。以前,有些年齡小的孩子,遇到琴有質量問題時,真的是會來找阿姨哭鼻子的 ,所以阿姨就會跟廠家進一步交涉售後問題,在對待一些自己技術有毛病,還不承認,不改進的廠家那裡,張阿姨令他們聞風喪膽。
我說:你們延音穩定性,太差,是不是得改進一下?他們說:客戶有幾個長耳朵的啊?我說:你們出廠的品絲,14品之後,怎麼沒拋光打磨?他們說:誰能彈到那兒啊?
我說:你們能改進下漆面嗎?客戶用了幾個月就變色了,不行啊!他們說:那可是全單玫瑰木啊!我說:你們的琴7-12品,變形率高,我沒法跟客戶交代。他們說:那是你們不會調。我說:媽賣批!你們混蛋!我現在就讓我這員工背著琴去你們工廠,你們給調!調好了我明年銷量翻番!調不好你去吃屎!中午吵架,下午我這邊同事就背著有問題的琴去了他們工廠,結果,他們也調不好,事後,跑到北京來請我們吃飯,我說我不再信任你們了。他們說:: 嗨,你賣什麼不是賣,YAMAHA還不如我們呢。我說拍著桌子說:就你們這個態度,沒個好!你們不想好好發展,就自取滅亡吧,咱們的合作關係到此結束!拍桌子的時候,酒撒了一些在桌子上,他們的表情是僵住的,估計是覺得這個女的好像是瘋了。果不其然,過了一段時間,一些牌子因為市場口碑下滑,銷聲匿跡了。與此同時,另一些牌子吵了起來,探其究竟,還是原班人馬,換了個牌子捲土重來而已。
彈吉他的張阿姨:馬丁的包邊容易掉?
瞧見沒?跟這樣的工廠,能交流嗎?出了問題之後,阿姨的客戶權益能得到保障嗎?黑國際品牌之間,不動腦子的嗎?唯意識論在製造業裡面行不通啊,拜託!一咬牙一跺腳,主觀能動性一發動,就能生產出好吉他了嗎?喂喂喂!大哥,麻煩你醒醒!睜睜眼,看看真實的世界!
似乎這種思維,在我國由來已久,某些領域已經固化,且沒有辦法被改變。
相比之下,國際品牌的設計和品控,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擁有廣泛的專業用戶群體。這個樂手朋友購買的國際品牌產品,都不用來店裡試,每次都是直接電話或者微信定了就是它,從來也沒有出過任何差錯。阿姨說了,現在,只想賺點省心錢。產品線健全,設計特點分明,質量穩定有保障。客戶用了之後還會不斷的購買,阿姨每次都可以放心的說「O的K」,客戶每次都跟阿姨說「么么噠」!
阿姨上禮拜,還跟一個客戶在店面吼了一頓,兩個工科男孩,要買一千元左右的吉他,阿姨這邊這個價位的產品售罄,以前實際銷售過雅馬哈,就讓他們別看別的了,就去京東或者天貓買就可以。這倆男孩跟阿姨掰扯了半個小時,剛畢業也沒什麼錢,卻腦門子熱,堅定的想追求「性價比」支持國貨。阿姨反覆說,國內的生產千元單板的品牌容易出很多很多問題,不能被當做一個標準的學習工具。
阿姨當時打了個比方,說:假如哈,你跟阿姨合作,咱們要開一個餃子館,阿姨派你去買材料。你去了市場裡面,看到了很多種麵粉,很多種餡料,是不是要買很多次,才能知道那種最合適我們包餃子?我們把麵粉和餡料,每次買回來,是不是都要研究配比,麵皮要不要加一些鹽鹼處理,面和水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我們要摸索很多遍?餡料剁大塊還是小塊,加多少肉多少菜,要調配處多少口味?得做多少次試驗?麵皮和餡料的事情解決了,是不是就得練包餃子?包多少個才能包出來一盤沒有爺爺孫子輩的,均等一樣大的?然後,蒸還是煮,必然配方不能完全一樣吧?得,咱們還得重頭再來一遍,再做N多次試驗!製造的問題解決了,要商業化,要盈利吧?設計菜單,成本核算,翻台率等等,是不是都得精確的計算一下?所以,每家公司,都有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包餃子開餃子館,這個小生意,做到規範的配方和操作方法,都要如此耗費功夫,至於製造吉他的事情,不可能比包餃子還容易吧?
其中一個小男孩,堅定的認為,國貨就是好,就是良心。他仰起頭,近視鏡後的眼神充滿疑惑,在聽過阿姨的講解後,浮現出一些茫然,特別認真的問:阿姨,那,那些國貨的牌子,就只是為了賺錢嗎?
很多小孩可能掰扯不清楚商業社會的一些規則,認為號稱「良心」「我們中國的」的企業,不是為了賺錢,之所以開廠子,做生意,生產產品,就是真心對客戶「好」的! 抱有這種幼稚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這怪誰?還不是怪這個行業里的歪風邪氣,傻逼營銷?張嘴閉嘴「良心」「我們中國的」!
真的,說到「中國製造」阿姨都替那些廠家臊得慌!「Made in China」在國際上,已經成了廉價和劣質的代名詞了,你們知不知道?阿姨比較不愛聽的還有一種論調,那就是「都是中國產的」!我理解這句話里,本身就有一絲無奈的「求同」,因為實在是在自己的產品中找不到什麼優點,可以與名牌媲美。所以,只能勉強找一個「相同點」,進而得出一個結論:「都是中國產的」,此舉本身,看似是壓低了對手,實際上反而是降低了自己的段位。意思明擺著就是,都是一鍋里的東西,我們是臭魚,他們也臭!既然都一樣臭,那還不如買我們的,我們還便宜好多。
可,產地一樣,產品就能一樣了么?中國國情如此,確實有大批的OEM公司,以堪稱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製造原廠代加工產品,但是核心技術依然穩穩的抓在持有方手裡。很多工廠號稱XX牌子都是自己生產的,但是落到自己品牌上,卻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客觀的講,我國目前的樂器,僅僅是「做的看起來像個吉他而已」。除了廉價,沒有別的優勢。行業的內核,木材與木材工程學領域,力學和聲學領域,基本接近於空白(或者剛起步?)。聲學角度的考量,是這些樂器精準度的標準檢測,場景應該就是在錄音棚。馬丁等品牌的延音,泛音,準度,穩度,都是經過測試的,聲學穩定性和精準度很高,所以,是樂手的專業指定用琴,是行業內的規範。這方面的差距,遠遠比我們能肉眼看到的XX木,XX單要大的多。如果,是XX木XX單就能解決這些差距,我們今天就不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了,不是嗎?從聲學角度來說,都不用機器測,裸耳聽,都能發現問題:國內的基本上所有的號稱「頂級大師」的產品,空弦的延音音高,開始到結束之間差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個小二度,是普遍現象。練習琴,就更別提了。
阿姨在知乎,實事求是的客觀的回答過國內品牌的毛病和問題後,一度莫名其妙地被噴成了「洋買辦」!單純的就非常客觀的回答產品問題,然後,就能被有些人能上升到「是不是中國人」的高度,也是他媽的醉了!阿姨實在是不知道某些人從哪裡來的這種莫名其妙的「集體榮譽感」,即使身在糞坑,也動不動的就說「我們中國」如何如何。 越是中國的,越要講求實際!越是中國的,越要可持續發展!越是中國的,就越是應該腳踏實地,真真正正的拿出經得起考驗的好產品,才能不愧對於你們的客戶!
阿姨來知乎,在回答里懟的字最多的一次是在這個回答:加百列這個牌子的吉他怎麼樣? - 知乎
回答完了這之後,有人上來噴我,有實名的,也有匿名的,也有些使用者站出來,說我說的不對。也有一些網友留言或私信好意相勸,說別因為解答了問題,結仇,引來人身傷害。但是阿姨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對某個牌子的否定,而是想說明所有的新品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確實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想要發展就,就必須去解決的問題。樹立一個消費者信賴的吉他品牌,要有核心產品,要有管理和研發團隊。20年的時間能夠步入正軌,就已經算很不錯了。我也非常理解,在生產初期,技術團隊不固定,換一茬人產品一個樣;資金壓力肯定也會有,投資設備,廠房要花銷很多;原材料供應商不穩定,產品成品品質時好時壞,肯定都要面臨諸多的問題。但是,急於求成,去過分的營銷,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提高了客戶的期望值;而始終跟不上的質量,永遠是信任的絆腳石。不太了解產品的初學者,可能會聽信「配置論」,營銷團隊不斷宣傳的「性價比」,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客戶的選擇。但是,有品牌意識的理智型消者,會冷靜的選擇成熟品牌,根本不會聽「忽悠」。所以,國產品牌生存起來確實很難,只能賣力甩著膀子營銷,才能吃到品牌琴的"殘羹冷炙」。
商業社會就是這個規則,只有樹立了品牌,有拿的出的產品,經得起考驗,擁有無論是對專業群體,還是對業餘客戶而言,有目共睹的品質,才能夠持續盈利良性發展!只靠「良心」是賺不到錢,靠好的產品才行!少來點忽悠,多一點真誠,別把自己包裝的像個慈善機構,產品卻爛泥扶不上牆!國內品牌要盈利,國際品牌也是為了盈利,在商業社會中,這點無可厚非,商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在開放的市場競爭中,誰能夠切到最大的那一塊蛋糕,憑藉的是本事,不是瞎比忽悠的那些臭氧層子!
阿姨和卡瑪的@權東源聊過,他說卡瑪的吉他這些年也獲得了一些國際上的優秀品牌的肯定。但是,阿姨想說的是,這僅僅是開始而已。好比在一個班級體裡面,有一些同學排名前10%,有些處在中游或下游的同學問他們:「你看我們現在學習成績怎麼樣?」你覺得這前10%會如何回答你?難道會告訴你:「你們比我們還差得遠?」嗎? 是不是說「你們其實很不錯!」更得體一些?他們的位置,決定了必然要這麼說話,這麼說,才叫說人話。這僅僅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肯定,僅僅是態度上的謙和。
卡瑪G1的問題,阿姨也回答過,覺得權東源是個不錯的小夥子,偶爾也會聊一下關於吉他的技術問題。去年權東源給阿姨寄了一個G1的樣品琴,目前放在店裡,還沒什麼不良狀況發生。目前阿姨還沒有決定做卡瑪的經銷商,處於觀望狀態。在過去的20來年的時間裡,阿姨這邊一直在北京的很多高校和企業里的社團合作,開設吉他班,所以每學期大概有幾百支的吉他提供給學員,今年,阿姨從卡瑪公司定製了150支吉他,開班1個多月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售後問題發生,阿姨覺得比較滿意。
阿姨認為,國內的工廠,用自己的現在,和過去相比,有進步,是值得鼓勵的,但是不要忘記,你在前進,那些領先我們好多的前10%,人家也沒有止步。大家都在前進,速度一致,就是相對靜止,差距還是那麼大的差距。前進的過快了,容易冒進,也不是上策,怎麼樣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去穩步的縮小差距才是現在真正應該討論的問題。
阿姨自認為是一個愛國的中老年,回溯到到幾十年前,也有共青團和少先隊時光,也是社會主義接班人,和文章一開始阿姨的那位樂手朋友一樣,也有一顆中國心。打心底里,阿姨還是衷心的希望,在未來,我國的音樂人,在踏上國際舞台的時候,能有拿得出手不掉鏈子的中國自主品牌的吉他。
在經歷了很多國內品牌的造成的困擾之後的今天,阿姨依然想說的是,如果有國內的品牌,真的能認認真真的做好產品,能夠真正的和國際品牌媲美,能夠不出毛病,一旦出了問題,可以認真理性的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不需要阿姨跟客戶道歉,以及耗費時間和精力因為質量和售後問題跟廠家去吵架的話,阿姨還是非常願意去嘗試的。
至於所謂的「彎道超車」?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別做夢了,還是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抓技術,做好產品,先埋頭苦幹幾十年,先讓差距別那麼大了,再說其他的吧。
感謝朋友們的信任和支持!
以上?
阿姨公司有錄音的這個版塊,廣州某消防部隊的子弟兵,有文藝方面的特長,經常在工作之餘,參加部隊和電視台里的一些表演活動,所以,經常會來錄音。其中,有一個小夥子有個榮立二等功的勳章,還給阿姨看過。這個勳章是他在2008年汶川救援中獲得的,因為是他在地震之後,費勁千辛萬苦將生死置之度外,深入廢墟,救出了第一個倖存者。
每次,他們來錄音,阿姨看到他,想起汶川,心裡都不是滋味。原因是一件往事——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後,首都師範大學的志願者們赴汶川,帶著從阿姨這裡半買半送的吉他,給一些在地震中受傷過的失去親人的殘疾孩子們組建了一支「輪椅吉他隊」。
現如今,每次回想起發往汶川的那些吉他,阿姨心理都非常的難過,充滿愧疚。不知道他們現在用的好不好,不知道那些吉他有沒有變形,不知道一旦有問題的話,他們怎麼才能找到阿姨讓阿姨來做維修。如果,當初,阿姨不受學校的預算限制,阿姨自己再多貼點錢,而不給他們發去國內那種琴廠生產的吉他,給他們用雅馬哈的吉他,該多好... ...
ε=(′ο`*)))難過
謝謝邀請。
其實吉他這東西是從西方世界傳過來的,從氛圍上講國內外還是有很大差距。看過陳彥宏老師在ted的演講,國外家庭小孩子是跟著吉他長大的,融於血液的東西。美國3億人口消耗了半數的吉他,很恐怖的數字。
中國的吉他起步不早(但是生產量一騎絕塵),相關產業沒有那麼成熟,文化氛圍沒有那麼活躍,行業人員整體能力不強,企業營銷能力不強,專利版權這些問題也困擾著很多想投身其中的人。但是也看到很多人和組織在非常努力的散播吉他文化,他們是驅動者,向他們致敬。
從產品和工藝上看,其實只要企業老闆想做,沒有那種難做到做不到的事情,關鍵驅動力還是有沒有那麼想。大環境浮躁資金吃緊的前提下,能靜心下來鑽研沉澱一些東西實屬不易,能做好就更加難得。
國外的月亮不一定就圓一些。我們也把自己的產品送到很多國外吉他手那裡,都得到了非常棒的評價,甚至直接拿去音樂會演奏。他們的評價詞語中你會發現很多的perfect amazing等極限詞語,他們對自己和別人都是這種包容和讚美的態度。反觀國內,這種包容性並不強,大部分人還是習慣拿著馬太吉去從各個角度批判你,而美國人反而覺得吉的做工他們快接受不了了,這就很尷尬了。
綜上,我覺得產品端,有很多人在努力想做好這件事情,差距一定會縮短。在營銷和文化建設上逐步增強(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國內品牌哪些官網是多終端自適應的,再看看國外的……然後就是網站有無營銷功能,許可郵件營銷等這些)的前提下,我們肯定能看到更多的國產品牌深入人心,那時候是不是民族品牌其實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兄弟,你想多了。你說的那些國外大牌,無一例外有極多的研發人員,和熟練的手工技師。除此之外,還有巨大的原材料儲量。研發人員,中國個別廠家幾乎沒有,為什麼?copy別人的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小廠 老闆+市場+運營+設計是一個人,你敢信?熟練的手工技師這個相對中國還多一點,但是普遍文化水平低,工資低,相關專業知識嚴重缺乏,流失嚴重(有可能今天還在做琴,明天就跳槽去做鞋了)他們只知道盡量達到要求,而不知道這樣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連吉他都不會彈……說到木材儲量,那簡直就不是一個量級的了。首先,很多優秀的高等級材料國內小廠根本不可能大批量拿到,即使拿到了也等不了十年自然風乾……所以國人就減少風乾年限,或者進行烘乾。這是沒辦法的,這就跟釀酒一個道理,前輩存貨,後人造琴。我國壓根就沒有那麼長時間去積累,所以……彎道超車?不存在的!
國產琴是有好的,也有壞的,市場其實特別亂。
有些琴不要以為銷量特別好就好琴,他們只是營銷做得好。
中國的吉他廠可是特別多的,很多老闆就是以前是個吉他廠小員工。
小員工然後自己當老闆,憑藉自己的經驗去做琴,拼配置,搞點營銷。
有些牌子連廠家都不是,甚至只負責設計logo貼牌,然後就是營銷了。
為了營銷,居然還要拿傳統的樂器來做各種創新,為了吹得更猛。
有的牌子甚至把自己代工的小作坊吹得特別厲害,但是小作坊就是小作坊。
國內還是有一些牌子不錯的,但是相對於所有國產品牌,應該是不到百分之十吧,因為國產品牌太多了,我只是瞎著眼睛估算的。
樓上的大神們其實都說得太好了,而題主所說的為了眼前的利益也是不假的。
再來說說題主說那個問題,國產琴的出路在哪裡?一把琴做到量產到大眾認同,本來就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這中間你得提高自身的銷量,還得參與和其他友商的競爭,以及自己企業的生存。
既然你們都用卡馬做例子了,那就接著說卡馬吧。要不是靠低端琴起家,能做到今天的卡馬g1嗎?然後再到卡馬F1。張阿姨也說了卡馬現在的國際地位,優秀的廠商只會表面的說客套話,你以為人家當真誇你呢,要是不在國際市場上生存下來,你就得不到他們的認同。
而現在某些銷量很好的低端琴,他們卻絲毫沒有打算做高端琴的慾望,可以說誠意不夠,也並沒有想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去,而是就想在國內生存。
國產琴就不要想著彎道超車了,基本上是沒什麼可能,也別著急賣琴,先把琴做好了再說吧。
正好是「卡馬吉他」的經銷商,看到各位評論探討,也出來說兩句。
由於這個歷史問題,大家對國產貨的印象一直不好,吉他產業裡面同樣如此,個人從事吉他銷售行業也有一定年頭,誠如其他答主所言,相當數量的國產吉他廠家完全沒有品牌意識與大局觀念,不重質量、售後,並且大都是得過且過的心態,導致其產品線質量不穩,最終苦了不懂行的客戶。這是不爭的事實,沒錯,這類廠家如今活該被批判。但同樣的,國產吉他也不是鐵板一塊,一棍子打倒一船人,也有失公允。山東的小作坊是國產品牌、大連的代加工廠也是國產品牌、廣東的大工業區同樣還是國產品牌。在國內品牌兩極化發展的今天,以ABC的問題來論證D的優劣,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上,卡馬、鴿子、恩雅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公司品牌,其經營理念,設備技術,發展規劃,營銷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作為卡馬的經銷商,就主要從卡馬入手來談談這個問題。
技術沉澱方面:國內一些廠家已經意識到了技術積累,工藝提升的重要性,其中卡馬最為亮眼,其在設備投入,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等方面都有著不錯的表現,相關資料網上都能看到,這也是我樂於經銷這個品牌的一大原因。但大環境上來看,國內近乎9成的廠商都還沒有此意識,放任野蠻生長。即使是卡馬,也是有著數年的技術、文化積累尚且不能稱之為完美,因此其他廠商如若再不革新理念,被市場踢出局只是早晚的事情。
營銷方面:國產品牌沒幾家營銷做得好的,整體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力過猛,在明顯技術不達標的情況下用力吹噓,各種明星老師代言推廣,短期內有效,長期必反彈,本質上就是個騙字訣。當然行業大佬們把這叫投資、融資,新零售等等,收割一片。另一種就是完全的不會營銷,也可以說不想營銷,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亦或者認為把利潤分給了經銷商們,就大可高枕無憂,自有人推廣,這也是一種短視,看不清市場的矛盾複雜性。總之在營銷方面,國產品牌做得都不好,沒有理清各渠道分工職責,准入門檻,也沒有加強經銷商的紐帶關係及反饋通道。低水平重複,是一大問題。
再說到卡馬本身,600元檔的E系列合板、2000、3000元檔的F系、G系面單系列、4000元檔的A系全單系列。可以看出目前其市場定位本身就是經濟型定位,在保證材料配置、品控質量的前提下儘可能的獲得更好的音色體驗才是合理的訴求,而卡馬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個人認為不應將其釘在其他品牌的錯誤上貶損,有進步應當認可,當然,有問題也應有理有據的指出,敦促其進步,也歡迎大家將問題反饋給我,我會統一整理給卡馬的工程部門,幫助其改進。
對了,雖說屁股決定腦袋,不過在我這的確沒必要,因為takamine、雅馬哈等國際品牌我這同樣有銷售,卡馬和takamine等國際品牌利潤是差不多的,至於品牌之間的優劣取捨,只能說歡迎大家來試琴對比吧,都是不錯的吉他。
別的牌子我不知道 就單單說卡馬吧
我關注這個牌子很久了 社團有個小夥伴買了兩把卡馬g1
3600的價位 高端面單 運用的技術可以去官網或者那個卡馬的相關人員關於g1的回答
給我的感覺是十分用心
而這邊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 價位
不在一個價位就無法衡量兩把琴的好壞
比如說卡馬g1 3600 和哪個大牌子的同一價位琴相比
只有雅馬哈ll16渠道價吧 114也沒不到
ls16我彈過 當時家附近一個琴行老闆正好發朋友圈
於是我去試了一下 確實琴的面板很厚實 聲音emmmmmmm 當時心裡想的是:怎麼是這個聲音
有吧友說換一套琴弦好很多 也有可能 但願裝的也不是伊利克斯嗎
再說說泰勒
試過三把泰勒 314mini814
mini是我吉他社以前社長的 試了挺長時間 結果很失望 當然也和桶型有關 mini方便 而且我認為在旅行琴方面還是不錯的
314814是在飛琴行試的,當時有點緊張手都有點出汗,那邊的店員小哥也很好,沒有看我是個學生就顧忌那麼多。真的,泰勒全單感覺起來真的不一樣,很渾厚,每一個音很純的感覺。814不說了,同理,手感也不錯。
那麼我要說的是什麼?泰勒314多少錢?13000的雲杉沙比利 你的預算正好是13000,那沒問題。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卡馬全單a1多少錢?4700,這還不算渠道價的,當然音色我不知道,還有待考究。
但卡馬g1呢?3600的玫瑰木單板,渠道價我就不說了,至少我認為比泰勒1系值得多,2系我沒彈過我不知道,但當時看賽平老師盲測還是2系好,但2系你要想想多少錢大約80009000的樣子吧?除非你去香港玩帶一把回來,都夠買三把卡馬g1了。雅馬哈也同理,雅馬哈ll那個指板用的烏木真的不算很高級了但我覺得在卡馬a和ll之間做決斷很難。
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有超過1w的預算,大牌沒得說。如果沒有1w的預算,卡馬300040005000價位的琴不失是一個好選擇。
我現在就在等他們的b1ga全單出來 ,你可以去看看他們老闆和官網,我認為真的在國產里卡馬是最用心的了。
真是個自來水啊 @權東源 是不是考慮一下送我一把b1讓我繼續當自來水啊 哈哈哈哈
@彈吉他的張阿姨
阿姨說的基本都涵蓋了所有的方向。
彎道超車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你這句話像極了汽車行業對電動汽車期望。然而互聯網造車勢力也沒見什麼靠譜的能夠量產的產品。
本人也是理工科出身,汽車行業從事者,你明白國產汽車發展迅猛,技術積累也在日益敦厚。但是跟國外汽車巨頭的差距跟國產琴於國際知名廠商的差距類似。
從選材到工藝,對品控的把握以及後續產品長期使用的可靠性差距是在逐層增加的。
這個差距像極了5個0.9相乘等於0.59.
樂器不是快消,樂器的銷售也不能完全去參照那些快銷產品的銷售。一個優秀吉他廠商的客戶忠誠度才應該是衡量這家廠商是否優秀的重要依據。
我們不否認某些吉他品牌在普及吉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角色,但請牢記,只有回歸到吉他本身,長時間的積累才有可能做出好的琴。
瞎答一個吧。
其實吉他在設計過程中,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為了音色而設計的,只是碰巧這麼做了,然後「撞大運」地獲得了大家喜歡的音色,而已。例如,實心電吉他的設計,最早只是為了防止傳統空心吉他被電子放大之後產生嘯叫,後來基於它而產生的現代搖滾樂都是後話了。所以說,在吉他這方面,研發的重要性往往比不上傳承——把撞上的大運給繼續發揚光大下去。
國產吉他還不好這個應該不能一概而論。如果100塊錢的吉他,無論是哪國產的,都不可能做得很好。更高價位的吉他,我認為應該會比大部分其他國家同價位的琴要性價比高一些(畢竟勞動力成本擺在這)。
至於品牌的問題,個人認為還是國際大牌比較有保障(個人常用Squier和Epiphone的電琴,做工上偶爾可能會碰到瑕疵品,但音色都無可挑剔,甚至往往強於Fender墨豪)。有許多新投入市場的小品牌,質量不好說(個人認為不會有某些答主說得那麼不可信任,畢竟國內外都有各種小公司小品牌,外國小公司就是工匠精神,國內小公司就是缺乏研發,這樣的雙標是不可取的,雖然我個人更信任大公司),音色可能也各有特色(音色這個問題眾口難調,例如有人喜歡長延音,有人喜歡短延音,難以說誰就是高人一等;但存在時間較短的品牌,往往不像Gibson等老牌一樣有著名的音色特點,因此還需個人謹慎甄別),還是能夠親手試到(注意,是一把一把試,而不是僅僅一款一款試,因為木頭這個東西變數比較大,同一款的不同個體可能也存在著細微區別)再買比較好。
道理講完了,講兩個故事:
我一個同學有一把Kriens(好像是國內品牌)的Dreadnought,另一個同學有一把Jaws(好像是瑞士品牌)的小箱體琴(不懂叫什麼,可能是Parlor?)。雖然後者比前者貴2倍左右,但我相對更喜歡前者的音色,可能和我個人比較喜歡Dreadnought的音色有關吧。
我有一把Squier Standard Stratocaster的屍體(琴橋附近的木頭不幸崩掉了),我的同學(又是另一個同學,樂隊主唱)有一把Fender Deluxe Stratocaster(墨豪)。他和樂隊的節奏吉他手都覺得墨豪的原裝拾音器音色發暗,於是我就把我的壞琴拾音器拆下來送給了他,裝上以後的效果得到了他倆的一致好評。
如果題主要買琴的話,個人推薦Epiphone,做工挺細緻的,還能保留Gibson式的熟悉音色。如果真是想了解一下的話,我個人對國產吉他(當然假冒偽劣除外)是抱有信心的。
最後,千萬不要買太輕的琴!不然可能會木頭不結實,像我的Strat一樣斷掉的,我的壞琴就是太輕了,其他正常重量的Squier和Epiphone沒一個出問題的。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吉他 | 尤克里里Ukule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