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跟自己對話,我認真寫了一封遺書
記錄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請相信,我所講的事情都是真實的
Do you know that your inner thoughts?
人是極其聰明的,又是極其糊塗的;人類聰明在可以製造無數的工具去征服世界,甚至已經從最原始的動物成為了「上帝」,但對自己的內心卻十分糊塗!糊裡糊塗的來,糊裡糊塗的走,糊裡糊塗的過日子。
譬如,困擾世人的三個問題: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你想要什麼。我保證,你一定會想這幾個問題。
所以,才有這樣的一句話——人,最難了解的是自己。我記得北哥曾經說過,他說難不成一輩子就這樣了?感覺開始對生活麻木起來,做任何事情都覺得沒有意義,而自己僅存那點善意也在不斷的消耗,所以要擺脫這樣的狀態。
從上大學開始,就有不少的人生導師、生活前輩就開始教導我們,你們要想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云云;畢業工作後,各種職場大佬在各種場合教給我們,要有人生目標,要有人生理想。然而實際情況就是,聽了那麼多教誨,喝了那麼多雞湯,卻依然會迷茫,依然會彷徨,依然會在連人都沒有生過的情況下懷疑人生。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不是會不會製造工具,而是有沒有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動物每天都在考慮兩件事——生存和繁衍;每天不停的吃吃吃,不停的尋找配偶啪啪啪,(也許只有少數愛學習的動物才會努力學習,爭取成為傳說中妖精)。我們人類不一樣,我們除了生存之外,還要追求內心的寧靜,即追求精神生活,只有內心安定,才能更幸福的生活。著名的人類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兩部著作——《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生動的解釋了這一現象,我們不僅要從猴子變成人,還要從人變成「上帝」。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也適用在我們對人生的追求上。只有內心的安定,才能支持著我們向前走。
但是如何安定內心,方法不一而足,有的人喜歡看別人的故事,以此來撫慰自己弱小的心靈;有的人喜歡文藝的雞湯,比如看看《解憂雜貨鋪》,看看《深夜食堂》,以此尋得一份內心的寧靜。但那終歸是止疼葯,別人怎麼樣始終是一面鏡子。
於是,中文系大師兄告訴我一個最徹底的方法,以此來反觀內心,與自己對話。昨天在回家的路上與大師兄聊天,她說:「你要不要做一個體驗?寫一封遺書,與自己對話,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日本人喜歡在櫻花快要凋謝的時候觀看
因為這樣能夠讓他們思考人生和生命
臨末方知一死難,天底下沒有比死更難的一件事了,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人。所以對於一切和「死亡」有關的東西,我們決口不提,晦氣。但是,也只有到了死亡的那一刻,才能夠明白那些自己不願意承認的道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只有在這個時候,說的話才最值得聽,不欺騙別人,更不會欺騙自己。孔聖人說,四十不惑;可我不想到四十歲才能夠明白我的內心,越早明白,越早幸福。所以到家之後,我開始認真的思考這封「遺書」。
二十多歲死亡,那一定不是壽終正寢,我有時間寫遺書,那麼八成是得了不治之症,所以還能堅持幾天。這個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我可能需要說點什麼,可能給親朋好友看,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過往的總結。
我不需要寫回憶錄,因為那些瑣事並沒有意義,我要好好想一想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我會在這麼年輕的時候離開?
第二,在我心裡最重要的人是誰?
第三,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第四,如果從來一次,我會怎麼過,畢竟還有下輩子。
第五,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第六,最想說的話和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是我認真的仔細的考慮過的幾個事情,看上去都好無聊啊!畢竟朕不是真的皇上,所以不用考慮誰繼承江山的問題,那麼有什麼事情是大事呢?我想不出來。反觀過來,如果我在臨終的那一刻,能夠記起這幾個事情,那麼說明這幾個問題對我很重要,所以我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的回答這些問題。
其實,我不相信年輕人都會不想這方面的事情,也許只是我們不願意說罷了。每個人對死亡的理解不同,而我希望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人生,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徒勞的,應該珍惜什麼,放棄什麼。
有生必有死,我們拋卻有沒有來生的說法,只談這一生,我們想要怎麼過?如何過呢?如果你的一輩子走完了,真的有必要打個分的話,你會在乎么?你會懼怕死亡嗎?如果你相信有來生。那來生和今世區別在哪裡?僅僅是為了迎接下一次死亡么?
—END—
http://weixin.qq.com/r/l0xRSevEYrYdra8q9xmF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ID:陋室閑談
首發公眾號:陋室閑談
文 ▏閑談君 編輯 ▏閑談君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