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什麼樣
很多父母都都有這樣的疑問,與孩子的相處,自己究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管的太松,孩子無法無天;管的太緊,孩子膽小自卑,究竟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父母?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其實,嚴格說來,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沒有三流二流之分,只是有的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暫且這麼劃分一下。
三流的父母,具體說來就是那一部分對孩子過於溺愛的父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過分袒護
表現為孩子犯了錯,父母首先想到的是為孩子找各種借口託詞,比如孩子還小,孩子不是故意的等等。有了這樣的「避難所」,孩子很難接受管教,也難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2、高度關注
一天到晚給予孩子高度的關注,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孩子是家裡的「小太陽」,上幼兒園怕班裡同學欺負,老師批評;和其他小朋友玩擔心孩子吃虧......這樣的模式下孩子更容易自我中心。
3、遷就縱容
孩子要什麼買什麼,幾乎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孩子一哭馬上心軟,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樣的管教方式是縱容,會讓孩子「得寸進尺」,稍有不順便大哭大鬧。
4、包辦一切
有些家長因疼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做不好,就事事為孩子包辦:幫孩子穿衣、吃飯、如廁...甚至連孩子走路都要抱著。最終,孩子只會缺乏獨立和自理能力,沒有責任心。
這樣的父母,其實是誤解了「養育」一詞的含義,把「養育」的形式變成了單純的「養」,當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問題一點點的暴露,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似乎已成定局。
愛子之心,人之常情,關鍵還要看怎樣「愛」,保姆式的父母,不會培養出出色的孩子,因為她們沒有給孩子做好一個長遠的規劃......
二流的父母當教練
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誕生了無數的虎媽、狼爸。
「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是「中國狼爸」的宣言,他堅持「用最傳統、最原始的古老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裡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讓孩子們從小背《三字經》《弟子規》,背不上來就要揍人。
「狼爸」不準孩子看電視,不允許孩子在外面玩耍;唯一允許的是,是孩子吃完飯就學習,放了學就上輔導班。
樂蓓寧證明,這種教練式的教育方式,雖然讓孩子看起來比同齡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能,進入了更好的大學。
但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本性,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偏激。接受這樣的教練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一流的父母是良師
曾經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場里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害怕,吵著要出去。
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麼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但是當她蹲下來詢問孩子原因的時候,她明白了。
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見一條條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點也不能讓人賞心悅目,反倒讓人非常不舒服,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見這些的。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家長應該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聽覺、視覺與理解特性。
許多爸媽會從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動,間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麼做、怎麼玩、玩什麼。
其實小孩就是小孩,他身體和思想的高度都還有待成長,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場,就很難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
蹲下來,你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見什麼,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和交流。
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獨立思考,自己做決定。
有人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
在一所國際學校里,老師給各國的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
學生都說「不知道」。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這則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的確發人深省。
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想到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的。
當孩子遇上困難時,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幫孩子把困難解決了。慢慢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自己也不願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幫助。
長此以往扼殺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在今天,我們已經處在「信息時代」,處在「知識爆炸」時代,客觀上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
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慾望就愈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這種能力,使他能夠與時俱進,備受社會的歡迎。
孩子有判斷、思考能力是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
我們看到一些孩子經常會說「媽媽,我不知道怎麼說」,「媽媽,你說怎麼辦吧!」「爸爸,你去替我做……」。
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本能的想法就是請父母幫忙,幫助他(她)們做思考,幫助他(她)們做選擇、判斷。
針對不同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發生的具體問題,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自己面對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推薦閱讀: